陕重集团与华远重工战略重组合作意向书的墨迹未干,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意向书勾勒了宏伟的蓝图,但将蓝图变为现实,每一步都踩在利益的调整点和观念的冲突面上。秦宇轩很清楚,签字的成功只是序幕,改革的“硬骨头”还在后面。
磨合期的阵痛
重组工作小组迅速进驻陕重集团,由周亦菲担任组长,华远方面派出一位资深副总裁协同。工作组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组织架构和人员的重新整合。
华远提出的新架构,打破了陕重原有的、按车间划分的“大而全”模式,转向以产品线和核心技术为单位的“事业部制”。这意味着许多中层管理岗位需要重新竞聘,原有的部门界限被打破。
消息一出,原本因企业重生而振奋的情绪,掺杂了不安。一些习惯了旧有管理模式的中层干部感到无所适从,私下里抱怨“新主子要搞清洗”。原先几个势力盘根错节的“王牌车间”,其负责人更是对权力被分割心存抵触。
一天上午,原陕重负责生产的副总,一位在厂里威望很高的老资格,直接堵在了周亦菲的临时办公室门口。
“周主任,你们这么搞,下面没法干活了!”他语气激动,“好好的车间拆得七零八落,老师傅们被分到不同事业部,经验怎么传承?出了问题谁负责?”
周亦菲没有急于反驳,而是请他进屋,倒上茶,然后摊开新的组织架构图。“李总,您看,我们把涉及重型变速箱核心工艺的老师傅,都集中到了这个‘核心工艺研究所’,不是拆散,是提升。让他们专注于技术攻关和带高徒,而不是陷入日常的生产调度纠纷。这难道不是对他们价值的更大尊重吗?”
她接着调出数据,“而且,按照过去的模式,我们的产品交货周期比行业平均水平长百分之三十。这不是老师傅手艺不行,是组织方式落后了。”
老副总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张了张嘴,一时语塞。周亦菲的话,戳中了他内心也知道却不愿承认的痛点。
“新动能培训基金”的风波
与此同时,华远承诺的“新动能培训基金”正式启动报名。然而,报名情况却呈现冰火两重天。年轻员工、技术骨干踊跃报名,渴望学习新能源、智能控制等新技术。但一批四十五岁以上、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员工,却普遍持观望甚至抵触态度。
“我都快退休了,还学什么电脑画图?这不是为难人吗?”在铸造车间干了三十年的老王头,在班组会上直接嚷嚷开了,“我看这就是变着法儿想让我们自己走人!”
流言开始在老员工中传播:考试不及格的会被调去干保洁,培训期间只发基本工资……
秦宇轩在一次下厂调研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情绪。他没有召集大会,而是让厂长找来了十几个像老王头这样的老员工,就在车间门口的休息区,搬来几个旧轮胎当凳子,开了个露天座谈会。
“老王师傅,您这手绝活,当年全省技术大比武,可是拿过奖的。”秦宇轩开口第一句话,就让老王头愣了一下,眼圈有些发红,没想到省长还记得这事。
“现在不比当年了,机器都换了好几茬,我跟不上了。”老王头叹了口气。
“机器换了,但您这双手的‘感觉’没换。”秦宇轩诚恳地说,“新的精密铸造生产线,同样需要老师傅的经验去把控火候、调整参数。培训不是让你们从头学起,是请你们去当‘顾问’,把你们的经验,用新的语言教给年轻人,同时也了解一下新设备的脾气,这样才能镇得住场子啊!”
他当场要求工作组:“培训方案要差异化,对老员工,重点放在设备操作感知、经验数据化和质量把控上,理论部分要简化、实用。培训期间待遇不变,考核合格还有补贴!我们要的是技术升级,不是人员淘汰。”
省长的话通过工厂广播和内部文件迅速传开,许多老员工的疑虑渐渐打消,报名表上的数字开始稳步上升。
暗处的钉子
然而,并非所有阻力都能摆在明面上。就在事业部制改革推进到关键阶段,需要重新核定资产和产能时,工作组遇到了麻烦。
负责清查老厂区设备的一位华远工程师发现,几台关键的大型数控机床的维护记录和实际运行时长对不上,存在刻意隐瞒设备老化程度、虚报产能的嫌疑。而负责这方面工作的,正是原陕重设备科科长,是钱胜利那个远房亲戚的小圈子里的核心人物。
这位科长表面积极配合,但一谈到关键数据就左右言他,提供的资料要么残缺不全,要么明显经过“修饰”。他甚至私下对调查人员说:“厂子里几十年的老规矩了,有些东西没必要翻那么清楚,大家面子上都好看。”
周亦菲意识到,这是有人在给重组设置“软钉子”,试图在资产评估这个关键环节埋下地雷,既可能影响后续的注资谈判,也可能为将来推卸责任留后手。
她没有直接发作,而是向秦宇轩汇报后,采取了明暗两条线。明面上,由省国资委派出专项审计组,对所有关键设备进行第三方复核。暗地里,让纪检组的同志注意收集相关人员在设备采购、维护中可能存在的经济问题线索。
希望的萌芽
尽管困难重重,但新生的迹象也在不断萌发。
在华远技术团队的指导下,一条停了多年的老旧生产线经过改造调试,成功试生产出了一批符合新标准的基础部件,效率提升了百分之四十。第一批参加新能源培训的三十名青年技术工人,通过了初步考核,被派往华远总部进行深造。看到身边熟悉的工友真的凭借新技术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拥抱变化。
站在即将被改造为博物馆和培训中心的老铸造车间前,秦宇轩对周亦菲说:“看见了吗?改革最难的不是拆掉旧的厂房,是拆掉人们心里的围墙。我们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既要坚持原则,也要体谅个体的难处。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变革中找到自己的新位置。”
他知道,让改革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真正生根发芽,还需要经历更多的风雨洗礼。但既然方向是对的,那就唯有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