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铸链”工程指挥部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第一批“揭榜挂帅”项目的初步评审结果,给满腔热情的周亦菲和她的团队泼了一盆冷水。
“情况不容乐观。”负责技术评审的专家组组长,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沉重,“十七个申报项目中,大部分在技术路线上存在明显缺陷,要么是重复研究,要么是目标不切实际。仅有三个项目,勉强算是摸到了门槛,但距离我们设定的攻关指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投影幕布上展示着那三个“潜力股”项目的简要情况:一个是民营小团队提出的新型高温合金冶炼工艺,理论模型新颖,但缺乏实验验证;一个是省属科研院所与一家零部件厂联合申报的高端轴承钢纯净化技术,基础较好,但关键环节的稳定性始终无法突破;还有一个是来自外省某高校团队的智能控制系统算法,理念超前,但与本省产业结合度有待考察。
“资金呢?如果我们集中资源支持这三个项目,成功率能提高多少?”周亦菲追问,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财务负责人面露难色:“周主任,省里首批引导资金虽然已经到位,但分摊到每个项目,尤其是这种高风险、长周期的研发上,还是捉襟见肘。而且,按照‘揭榜挂帅’的原则,资金是分阶段、按进度拨付的,前期投入太大,万一……”
万一失败了,责任谁来承担?这句话他没说出口,但在场的人都明白。
周亦菲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蓝图绘就得再好,若找不到能破局的“帅才”,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她想起秦宇轩的嘱托——“要建立容错机制,但投入必须见到实效”。这其中的平衡,何其艰难。
“链主”的顾虑。为了撬动更多资源,周亦菲亲自拜访了几家被寄予厚望的“链主”企业。然而,这些大企业的负责人,态度却颇为微妙。
一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老总在茶香中委婉表示:“周主任,不是我们不支持。实在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研发计划和业绩考核压力。联合体外部的团队,协调成本高,知识产权归属也容易扯皮。万一搞不成,耽误了我们的主业,董事会那边我没法交代啊。”
另一家国企负责人更直接:“攻关可以,但省里能不能给点更实在的政策?比如,采购我们使用国产核心部件的整机,给予一定补贴?光让我们投入,看不到市场出口,这积极性实在难以调动。”
周亦菲明白,他们的顾虑合情合理。市场主体的逐利性是天然的,“强基铸链”不能只靠行政命令和情怀驱动,必须设计出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
部门协调的“中梗阻”。更大的阻力来自体制内部。指挥部办公室虽然被赋予了较高的协调权限,但真正落实到具体事项,依然要面对各个职能部门的条条框框。
科技厅认为项目评审应该更注重理论创新和论文产出;财政厅对资金使用监管严格,对“容错”尺度把握谨慎;人社厅对引进高端人才的政策,在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仍有诸多限制;甚至有些地方市政府,对非本地注册的研发团队参与本省项目,也抱着一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保守心态。
一次专题协调会上,为了一个跨部门的数据共享问题,几个部门的处长争论不休,互相踢皮球。周亦菲强压着火气,听着他们引经据典,用各种规章制度为自己的不作为或慢作为辩护。
“各位!”周亦菲终于忍不住,打断了无休止的扯皮,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强基铸链’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不是我们指挥部的私事,更不是哪个部门可以袖手旁观的额外负担!如果所有的规矩都成了阻碍发展的‘拦路虎’,那我们就必须研究,这些规矩是不是该改一改了!今天这个问题,请各位拿出解决方案和时间表,散会前必须明确下来!”
她罕见地展现了强硬的一面,会场瞬间安静下来。各部门负责人面面相觑,终于开始正视这位年轻女主任的决心。
匿名信的风波。就在周亦菲四处奔走、全力攻坚之时,一股暗流悄然涌动。几封匿名举报信被寄到了省纪委和省委主要领导的案头。
信中指责周亦菲在“强基铸链”项目中“独断专行,排斥异己”,“将重大科研项目当作儿戏,轻率支持不具备实力的民营团队”,甚至隐晦地暗示她与某些申报企业存在“不清不白的关系”。
这些指控捕风捉影,恶毒阴险,其目的显而易见——在她全力推动改革的关键时刻,泼上脏水,扰乱视线,拖延甚至扼杀“强基铸链”的进程。
消息很快传到周亦菲耳中。助手愤愤不平,建议她立即向组织说明情况,澄清事实。
周亦菲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窗外阴沉的天空,胸口堵得发闷。她不怕辛苦,不怕挑战,但这种来自暗处的冷箭,却让人感到身心俱疲。
她想起秦宇轩在她上任前的谈话:“……会遇到部门利益的藩篱,甚至会遇到技术突破本身的艰难……”他预见到了困难,却未必点明这其中的凶险。
沉默良久,她转过身,对助手平静地说:“清者自清。我们的工作,每一步都按程序进行,有据可查。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推动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只要事情做成了,这些谣言不攻自破。回复纪委,我欢迎组织随时调查。但现在,我没时间理会这些噪音。”
她重新坐回桌前,摊开那份亟待完善的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机制方案草稿。目光重新变得坚定。
她知道,这场攻坚战,不仅是技术与市场的较量,更是一场勇气、智慧与定力的考验。暗流越是汹涌,她越要稳住心神,扎扎实实,把钉子一颗一颗钉下去。
而此刻,在办公室,秦宇轩也看到了那几封匿名信。他眉头微蹙,将其轻轻放在一边,未作任何批示,只是拿起红色铅笔,在办公日历上“强基铸链月度汇报会”的日期旁,画了一个醒目的圈。
他相信周亦菲的品格和能力,更清楚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必然面临的反扑。有些风雨,需要她自己去经历,去扛住。而他,会在最关键的时候,成为最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