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盛世”VR体验区里,游客小李正戴着设备,“站”在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迎面走来一个虚拟的胡人商贩,操着一口带口音的中文问:“要胡饼吗?刚出炉的!”小李笑着点头,商贩递过“饼”,他的指尖传来一阵温热——这是团队新加入的“触觉反馈”技术。
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马克和老王。马克负责用AI还原长安城的街景,老王则根据史料设计了200多个“可互动的古人”。上线三个月,成了“健康文化园”最火的项目,预约要排到半个月后。
这只是“人才驱动创新”的一个缩影。在新的人才战略下,“星辰延梦”的业务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且每个都带着“跨界融合”的印记。
“星梦学园”推出了“文化+科学”系列课程。教物理时,用《天工开物》里的机械原理做案例;讲生物时,带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诗经》里的植物。研发这个课程的,是个学物理的新员工和教传统文化的老教师。家长反馈:“孩子现在背古诗会问‘这花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科学会想‘古人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
文旅业务拓展到了“文化疗愈”领域。和心理机构合作,开发了“山水疗愈之旅”——在VR里重现《富春山居图》的场景,配合古琴声和香氛,帮助游客缓解焦虑。负责这个项目的,是个懂心理学的新员工和研究宋代美学的老专家。有位抑郁症患者写信来说:“在虚拟的山水中待半小时,听着解说里‘天人合一’的道理,感觉心里的石头轻了些。”
海外业务也有了突破。那个研究玛雅文化的马克,带着团队在墨西哥搞了个“中墨文化对话”展。用全息技术让玛雅祭司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隔空对话”,讨论日月星辰的奥秘。当地媒体报道:“这不是简单的展览,是两种古老文明的灵魂碰撞。”
文创产品更是脑洞大开。设计组的小杨和非遗传承人合作,把敦煌壁画做成了“会讲故事的丝巾”——扫码能听壁画背后的佛经故事,用紫外线照还能看到隐藏的飞天图案。上线一周就卖断货,连博物馆都来批量采购。
这些创新背后,是人才“化学反应”的结果。技术部的程序员开始读《论语》,说“想给AI导览机器人加些‘仁义礼智信’的对话逻辑”;历史组的研究员在学python,因为“想自己写个小程序分析《史记》里的人物关系”。
林溪的市场部也玩出了新花样。和游戏公司合作,把“健康文化园”的项目做成了手游关卡——玩家在游戏里“修复文物”“解密古诗”,通关就能兑换园区门票。上线一个月,带来了3万新用户,其中70%是18-25岁的年轻人。
“以前是‘少数人创新,多数人执行’,现在是‘人人都能创新’。”陆延在业务会上说,“你看那个负责保洁的王阿姨,上周给我们提了个建议——在垃圾桶上印文物图案,游客扔垃圾时还能学知识。现在这个‘文化垃圾桶’成了网红打卡点。”
苏星晨翻着全球业务地图,上面已经标了23个合作点,从非洲的部落文化记录,到欧洲的数字艺术展。“我们的人才战略,不仅是为了公司发展,更是为了让文化走得更远。”她说着,点开一段视频:肯尼亚的孩子们用“星梦学园”的设备,跟着中国老师学剪纸,他们剪出的长颈鹿剪纸,还被做成了园区的装饰。
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新挑战——全球团队的管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新适配、快速扩张中的质量把控……但陆延和苏星晨并不担心。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有这群“懂技术、爱文化、会协作”的人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傍晚,“星辰延梦”的办公楼灯火通明。每个办公室里都有人在讨论、在画图、在敲代码。走廊的展示墙上,贴满了员工的创新提案,从“用区块链记录家谱”到“让AI写藏头诗”,密密麻麻,像一片生长旺盛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