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旁新搭的木棚挂着块木牌,“麦秸工坊”四个字是王大伯写的,笔锋里带着庄稼人的敦实。棚子里没有轰鸣的机器,只有几张长桌和散落的麦秸,几个婶子正围坐在一起,手指翻飞间,金黄的麦秸就变成了小篮子、小动物,墙角的竹筐里已经堆了不少成品,个个透着灵气。
一、老手艺里的新门道
“王婶,你这蚂蚱的腿再编细点,看着更精神。”李奶奶戴着老花镜,手里的麦秸在指尖绕出个圈,“咱小时候编这个是哄孩子,现在可不一样,得按订单上的样子来。”她面前摆着张打印纸,上面是城里客户要的“麦秸孔雀”图样,尾羽要分六层,每层十二根麦秸,标得清清楚楚。
王婶停下手里的活,拿起图样对比:“这城里人真讲究,连麦秸的颜色都挑,非得要刚割下来的金黄秆子,说褪色的不要。”她指了指墙角的麦秸堆,“还好小陈懂行,提前挑了没淋雨的麦秸,用硫磺熏了下,颜色能保持半年。”
陈阳提着个大袋子走进来,里面是刚从镇上买的彩色绳线。“婶子们看,这是客户要的渐变蓝绳,编在孔雀尾羽上,拍照好看。”他掏出手机,点开电商平台的评论区,“上次发的麦秸篮子,有人说‘比塑料篮有灵气’,还晒了摆在客厅的照片,这就带火了好几个订单。”
墙上的电子屏滚动着订单信息:“儿童麦秸玩具套装50套,需含蚂蚱、青蛙、小推车”“装饰画用麦秸穗200束,要求长度25厘米±1厘米”“定制麦秸灯笼10个,骨架要能折叠”。每个订单下面都附着详细的尺寸图和材质要求,旁边标注着“已完成”“待加工”“需返工”的状态。
“这个灯笼的骨架总撑不圆,”张婶举着个半成品叹气,“按图纸量着是30厘米直径,编出来总有点歪。”陈阳凑过去,掏出软尺量了量,又打开手机里的“3d模型”:“婶子您看,这里的接口得错开编,就像咱编竹筐时的‘错茬法’,我给您标在图上了。”
二、麦秸堆里的数字账单
收工时,陈阳打开工坊的电子账本,屏幕上自动跳出每个人的工作量:“李奶奶编蚂蚱32只,王婶编篮子18个,张婶做灯笼骨架5个……”后面跟着对应的工钱,精确到分。“这比以前记工分方便多了,谁干了多少活,一眼就清楚。”陈阳边说边点“转账”,婶子们的手机很快响起收款提示音。
王婶看着到账短信,笑着给孙子发视频:“你看奶奶编麦秸挣的钱,够给你买套新绘本了。”视频里,孙子举着她上次编的麦秸小推车,嚷嚷着“还要个大卡车”。王婶赶紧让陈阳记下:“明天我多编个卡车,算定制款不?”
工坊的角落里,几个年轻人正用麦秸做“立体画”。他们把麦秸剪成不同长度,用胶水粘在画板上,拼出田野、房屋、麦堆的图案,旁边的平板上是设计图,标着每根麦秸的角度和间距。“这是给城里咖啡馆做的装饰画,一张能卖200块。”领头的年轻人说,“客户要‘带着麦香的乡愁’,咱就把村西头的老槐树画进去了。”
电子屏突然弹出新订单提示,是家文旅公司要的“麦秸伴手礼”:“1000套麦秸书签,每套配一张手写卡片,内容是‘来自xx村的麦香记忆’”。陈阳赶紧召集大伙分工:“婶子们负责编书签穗子,年轻人写卡片,我去联系印刷厂做包装。”
王大伯背着锄头路过,看着棚里热火朝天的样子,忍不住走进来。他拿起个麦秸灯笼,手指摩挲着光滑的秆子:“这手艺咱村以前多的是,就是没人当回事。”他年轻时编过麦秸囤,能装两百斤麦子,结实得很,只是后来被塑料囤取代,就再也没动过手。
“大伯,您那编囤的手艺可不能丢,”陈阳眼睛一亮,“现在有人要大号的麦秸收纳筐,装杂粮、放衣物都好看,您来领头做呗?”他点开手机里的图片,“就按您编囤的法子,缩小点尺寸,肯定受欢迎。”
王大伯看着图片,嘴角动了动,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只是拿起根麦秸,在指尖绕了个圈——那是编囤底的起头手法,几十年没练,居然还记得。
三、麦香里的乡土新生
工坊的订单越来越多,连邻村的人都来请教。陈阳索性办了个“麦秸手艺培训班”,每周三下午开课,王大伯被硬拉来当老师,教大伙编基础的结法。“这‘麻花结’得两根麦秸对着拧,力道要匀,不然容易散……”他站在长桌前演示,阳光透过棚顶的缝隙,照在他和学员们的手上,麦秸在光影里跳动,像活着的金虫。
李奶奶的孙子在城里幼儿园办“乡土展”,把工坊的麦秸玩具带去当展品,孩子们围着看稀奇,老师还特意打来电话:“能不能订一批麦秸材料包?想教孩子们编简单的小玩意儿。”这订单让婶子们乐了好几天,说“咱的手艺进了城里学堂”。
傍晚的工坊飘着淡淡的麦香,婶子们收拾着工具,竹筐里的成品又多了大半。陈阳在电子屏上更新数据:“本月完成订单32笔,收入元,参与工坊的12户人家,平均增收1550元”。他把这个数字写在木牌背面,旁边画了个向上的箭头。
王大伯背着新编好的收纳筐走出工坊,筐沿还留着麦秸的毛刺。他要去给村头的杂货店送样,老板说要订二十个当杂粮筐。路过麦场时,他看了眼堆成小山的麦秸,突然觉得,这些曾被当作废料的东西,藏着比金子还珍贵的念想——是老辈人的手艺,是年轻人的巧思,更是这片土地上,永远长不完的生机。
月光爬上工坊的木牌,“麦秸工坊”四个字在夜色里泛着微光。棚里的长桌上,散落的麦秸还保持着编织的形状,像在等待明天的晨光,继续讲它们的新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