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雪落下来时,“麦语灯笼铺”的屋檐下挂了串红灯笼,麦秸骨架裹着红棉纸,雪粒子落在上面,簌簌地化在暖光里,像给灯笼镶了层银边。
陈阳正在给灯笼换LEd灯芯,小虎蹲在旁边整理订单,鼻尖冻得通红:“阳哥,城里的咖啡馆一下子订了五十盏,说要做‘暖冬主题’装饰,还特意叮嘱要加香包——就用咱村的干麦秸和野菊花。”
“香包得让李奶奶她们帮忙做,”陈阳把换好的灯芯试亮,暖黄的光透过红棉纸,在雪地上映出片小小的红晕,“告诉婶子们,麦秸要晒得干透,野菊花挑花苞饱满的,别掺碎叶。”
正说着,门帘被掀开,带进股寒气。进来的是镇上的邮递员,怀里抱着个大纸箱,跺着脚上的雪笑:“你们的灯笼火到邻县了!这是那边超市寄来的样品,说想仿你们的样式,问能不能合作。”
纸箱里是几个塑料灯笼,印着粗糙的麦秸图案,掂在手里轻飘飘的。小虎撇撇嘴:“这哪是麦秸灯笼,连麦香都没有。”
陈阳却看得仔细,指着塑料骨架上的接口:“他们学了咱的方形设计,就是少了麦秸的韧劲。”他拿出纸笔,“回复他们可以合作,但必须用咱村的麦秸,由咱的手艺人指导加工,不然宁可不做——不能砸了‘麦语’的牌子。”
邮递员临走前,买了盏“雪夜麦场”灯笼:“给我娘捎的,她说去年看你们的灯笼照片就念叨,说这光看着比电暖器还热乎。”
一、暖光里的乡村暖意
麦香村的冬日比镇上冷,李奶奶却总爱坐在工坊门口编灯笼穗子。她的膝头放着个竹筐,里面是染成各色的麦秸,手指绕着线,穗子在她腿上慢慢变长,像串会生长的阳光。
“奶奶,天这么冷,咋不在屋里编?”陈阳送订单回来,裹紧了棉袄问。
李奶奶举起手里的穗子笑:“在这儿能晒着太阳,编出来的穗子都带着暖乎气。你看这麦秸,经了霜雪才更挺实,编出来的灯笼不软塌。”她指着墙角堆的麦秸捆,“都是王大伯挑的‘过冬秆’,埋在麦场的土里藏了半月,抗冻!”
工坊里,几个婶子正忙着做香包。干麦秸和野菊花混在一起,香气漫了满室。张婶拿起个缝好的香包闻了闻:“这味儿比城里的香水好闻,上次给我姑娘寄了两个,她说放衣柜里,衣服都带着麦香。”
王大伯推门进来,跺掉鞋上的雪,手里拎着个布包:“刚从地里刨的红薯,蒸了一锅,给大伙垫垫肚子。”他看着墙上挂的灯笼,突然说,“前儿夜里,村西头的老井冻住了,我提着你们做的灯笼去刨冰,那光透过雪照在井台上,亮得很,心里也不慌了。”
二、订单里的冬日故事
灯笼铺的“故事角”添了个暖炉,留言簿旁堆着客人送的手作小物:有城里孩子画的雪人灯笼,有绣着麦秸图案的杯垫,还有位作家留下的短句:“麦秸灯笼的光,是冬天里最软的被子。”
有位妈妈带着生病的孩子来,选了盏“星空麦场”灯笼。孩子裹着厚厚的棉袄,指着棉纸上的星星说:“妈妈,这星星会跟着灯笼动吗?”陈阳点亮灯笼,慢慢转动,墙上的星影真的像在跑,孩子立刻笑出了声。
“这是他生病以来第一次笑,”妈妈红着眼圈说,“医生说多看看温暖的东西好,你们的灯笼比动画片还有用。”她在留言簿上写:“愿这光陪着孩子,像麦香村的麦子一样,冬天蓄力,春天发芽。”
陈阳把这段留言读给工坊的婶子们听,李奶奶抹了抹眼角:“给这孩子再送个小灯笼吧,用最软的麦秸扎,别扎着他的手。”
城里的订单里,常有暖心的备注:“给养老院的老人用,麻烦把提手做粗点”“要十盏‘全家福’灯笼,棉纸上想印上我家的照片”“请在灯笼里放张麦香村的雪景照,想让孩子知道冬天的乡村什么样”。
小虎把这些备注分类记在本子上,特意标了“加急”:“阳哥,你看这单,客户说要给山区的孩子寄灯笼,那边冬天没暖气,想让光暖和暖和他们。”
陈阳看着订单,突然想起村里的小学:“咱也给村里的孩子做批灯笼吧,就用他们自己画的图案,冬至那天挂在教室里,比煤炉还暖。”
三、雪夜里的流动星光
冬至前夜,雪下得紧。陈阳和小虎赶着驴车回村,车上装着给孩子们的灯笼和给老人的煤。驴车碾过积雪,咯吱咯吱响,车旁挂着的两盏麦语灯笼,光在雪雾里晕开,像两颗会走的星星。
“阳哥,你看前面!”小虎突然指着村口,雪地里有片晃动的光,走近了才看清,是李奶奶带着几个孩子,举着灯笼在等他们。
“可算回来了,”李奶奶把手里的热汤递过来,“孩子们说要给你们照路,早早就在这儿等着了。”孩子们举着自己做的小灯笼,雪落在他们的帽檐上,睫毛上结着霜,眼睛却亮得像灯芯。
驴车进村时,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挂起了麦秸灯笼,暖光从门缝、窗缝里漏出来,把雪夜的村子照得像片发光的麦场。王大伯站在老槐树下,举着灯笼笑:“咱村的麦子今年收成好,灯笼也亮得齐,这日子啊,就像这光,一年比一年暖。”
陈阳看着这满村的光,突然明白,麦语灯笼的暖,从来不止是烛火的温度,是手艺人指尖的力道,是城乡人心里的牵挂,是寒冬里你照着我、我暖着你的那份实在。
雪还在下,灯笼的光在雪地里淌,像融化的金子。小虎抱着给孩子的灯笼,跟着光往学校走,他的影子被拉得老长,和灯笼的影子叠在一起,像株在雪地里扎根的麦子,正悄悄积蓄着春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