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晨光爬上麦香村的麦秸垛时,陈阳正在灯笼铺的院子里铺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地图上用红笔圈出了十几个城市,从北京、上海到巴黎、纽约,每个圈旁都标着数字——那是麦秸灯笼的出口数量。
“纽约的客户说要在时代广场挂咱的灯笼,”小虎举着平板电脑跑过来,屏幕上是客户发来的效果图:百老汇的霓虹灯下,麦秸灯笼与圣诞灯串交相辉映,上面印着的“麦香村”字样格外醒目。“他们还想让李奶奶录段祝福视频,在大屏幕上播放呢。”
李奶奶正坐在门槛上编麦秸,闻言停下了手里的活计,银丝般的头发在晨光里泛着光:“录视频?我说啥呀?”陈阳笑着帮她理了理麦秸:“就说‘欢迎来麦香村,我教你们编灯笼’。”李奶奶被逗笑了,手里的麦秸在她掌心翻出朵小花:“行,只要能让更多人知道麦秸的好,我老婆子也当回‘网红’。”
一、带着麦香的跨国订单
巴黎的客户要求灯笼上绣法语诗句,陈阳请镇上的中学老师翻译后,让王大伯用麦秸绣在灯笼面。“‘麦浪翻滚时,故乡的灯在等你’,”王大伯念叨着诗句,麦秸在他手中灵活如线,“这活儿得用最细的麦秸,不然绣不出字母的弯勾。”他面前摆着二十种不同粗细的麦秸,都是按陈阳的要求提前挑选好的。
东京的订单更特别,客户要“和纸麦秸混合灯笼”,用日本和纸做衬里,麦秸编外层,寓意“中日手作的相遇”。陈阳带着样品去上海参加中日文化交流会时,日本手工艺人惊叹于麦秸的韧性:“我们用灯芯草编东西,没想到麦秸也能这么结实。”陈阳趁机邀请他们来麦香村:“秋天来最好,能亲眼见麦子收割,麦秸刚下来时的韧劲,是存放的麦秸比不了的。”
二、麦秸实验室的新发现
张技术员的实验室里,摆满了麦秸样本。他用显微镜观察不同产地的麦秸纤维,发现麦香村的麦秸因为土壤里含硒,纤维强度比其他地方高30%。“这就是咱的核心竞争力,”他指着检测报告对陈阳说,“可以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就像法国葡萄酒的产区保护一样,只有麦香村的麦秸灯笼,才能叫‘麦语’牌。”
陈阳立刻联系了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来取样检测时,被工坊里的场景震撼了:“原来麦秸能做这么多东西,不光是灯笼,还有笔记本、装饰画、甚至手机壳。”张技术员拿出个麦秸纤维做的手机壳,硬度测试达到了军工标准:“我们和大学合作研发了麦秸复合材料,比塑料环保,比金属轻便,下个月就能量产。”
三、村里的“小小手作外交家”
李奶奶的麦秸课开到了县里的国际学校。一群金发碧眼的孩子围着她,学编最简单的麦秸戒指。“这是送给妈妈的礼物,”七岁的法国小男孩用生硬的中文说,他手里的戒指歪歪扭扭,却被李奶奶夸“比商店买的金戒指还珍贵”。孩子们的老师是位汉学家,她在朋友圈发了课堂照片,配文“最朴素的材料,最动人的情谊”,引来不少外国友人点赞,其中就有纽约订单的客户。
“他们想邀请李奶奶去纽约办工作坊,”陈阳看着这条留言笑了,“奶奶,敢不敢坐飞机去大洋彼岸?”李奶奶拍了拍手里的麦秸:“有麦秸在,我就不怕。到了那边,我教他们用当地的材料编灯笼,比如玉米皮、芦苇,手作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四、麦秸地图的新坐标
当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播放李奶奶的视频时,麦香村的村民们正围在村委会的电视前观看。李奶奶穿着新做的蓝布衫,手里举着刚编好的灯笼:“我叫李翠花,来自中国麦香村,这是麦秸做的灯笼,它不发光,但能照亮心里的路。”屏幕上随之出现麦香村的航拍图,麦浪里的灯笼铺像颗跳动的心脏。
陈阳的手机被订单信息刷屏了,伦敦、悉尼、里约热内卢……世界地图上的红圈越来越多。他突然想起刚创业时,老周叔说的“麦秸能编出全世界”,当时只当是句玩笑,现在看来,老辈人的话里藏着朴素的真理:真正的手作没有国界,就像麦秸能在任何土壤里扎根一样。
小虎突然指着天空喊:“看,飞机!”一架客机从头顶飞过,航向正是纽约的方向。陈阳知道,那架飞机上没有麦香村的人,但有他们编的灯笼,有李奶奶的祝福,有麦秸里藏着的中国乡村故事。
夜幕降临时,村里的灯笼依次亮起,从灯笼铺到小学,从村委会到家家户户的门口,连成一片温暖的光海。陈阳站在地图前,用红笔在麦香村的位置画了个太阳,光芒四射,照亮了所有红圈——那是麦秸的旅程,也是乡村文明走向世界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