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纪委利剑出鞘惊风雨 临海借势立威定乾坤
作者:朱氏春秋
陈临海放下打给赵文豪的电话,指尖在办公桌上轻轻敲击,发出沉稳而富有节奏的声响,一如他此刻的心境——波澜渐起,却目标明确。与赵永刚的会面,必须精心准备,这份关于“永信咨询服务部”的材料,就是最好的敲门砖,也是测试赵永刚立场与魄力的试金石。
他亲自将材料梳理成一份条理清晰、证据链指向明确的报告,重点突出了张志鹏与其远房表弟的亲属关系、频繁异常的资金流水,以及其与“河畔花园”项目时间线上的高度吻合。做完这一切,窗外已是华灯初上。
次日一早,陈临海便准时出现在纪委书记赵永刚的办公室。与区委大楼里其他领导办公室的或奢华或气派不同,赵永刚的办公室陈设简朴,甚至有些过时,但收拾得一尘不染,墙上挂着“清正廉洁”的书法横幅,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刚正之气。
“永刚书记,打扰了。”陈临海态度谦逊而坦诚。
赵永刚抬起眼,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表情,但眼神深处似乎比往日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临海区长,请坐。”他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没有多余的寒暄。
陈临海直接切入主题,将准备好的材料双手递上:“永刚书记,这是我近期在关注‘河畔花园’项目时,偶然发现的一些情况。涉及区政府办前主任张志鹏同志的一些经济往来线索,我觉得事情可能不那么简单,出于对同志负责、对组织负责的态度,特来向您汇报。”
赵永刚接过材料,低头翻阅起来。办公室内一片寂静,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陈临海耐心等待着,观察着赵永刚的表情。只见他眉头先是微蹙,随即缓缓舒展开,但眼神却越发锐利,如同发现了猎物的鹰隼。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赵永刚看得非常仔细。终于,他抬起头,目光如电般射向陈临海:“临海区长,这份材料……来源可靠吗?”
“银行流水是内部资料截图,经手人关系清晰可查。至于其与‘河畔花园’项目的关联,是结合项目时间节点和资金流向做的合理推断。”陈临海回答得不卑不亢,“我认为,这至少构成了需要纪委介入调查的充分理由。”
赵永刚将材料轻轻放在桌上,身体向后靠了靠,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似乎在权衡利弊。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临海区长,你做得对。发现问题线索,及时向组织报告,这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觉悟和担当。”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凝重,“东河区的情况,确实比较复杂。有些问题,积弊已久,牵一发而动全身。查处腐败,纪委责无旁贷,但更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需要像你这样敢于坚持原则的同志。”
这话几乎已经是明确的表态了!陈临海心中一定,知道此行目的已然达到。他立刻表态:“永刚书记请放心,打击腐败,优化东河区的政治生态,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区政府这边,我一定全力配合纪委的工作,需要提供什么信息,或者需要从哪个方面协同,您尽管指示。”
赵永刚微微颔首,脸上难得地露出了一丝几乎看不见的赞许。“好。这份材料我先收下,纪委这边会立刻启动初步核实程序。至于后续……”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着陈临海,“或许还需要临海区长你在明面上,继续把‘河畔花园’安全和质量问题的整改工作抓好,造出声势,为我们暗中的调查提供掩护和支点。”
“明白!”陈临海心领神会。这是一招经典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负责在前面敲锣打鼓,吸引刘国栋、王猛等人的注意力,赵永刚则在背后挥动纪律戒尺,直击要害。
从赵永刚办公室出来,陈临海感觉脚步都轻快了几分。有了纪委这把利剑,他终于不再是孤军奋战。
接下来的几天,东河区的官场氛围变得极其微妙。一方面,陈临海主导的“河畔花园”项目安全整改工作组雷厉风行,不仅对宏运建筑公司开出了巨额罚单,责令其限期彻底整改,并对相关责任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动作之大,力度之强,近年罕见。陈临海甚至在一次现场督办会上,当着多家媒体的面,强硬表态:“在东河区,任何损害群众利益、破坏市场公平的行为,都绝不姑息!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
这番言论通过田娇娇巧妙安排的渠道报道出去,引发了不小的社会反响,陈临海“铁面区长”、“实干派”的形象初步树立起来。
而另一方面,纪委的动向则更为隐秘而致命。赵永刚亲自部署,抽调信得过的精干力量,围绕“永信咨询服务部”和张志鹏的社会关系、银行账户等展开了外围调查。调查虽然在极度保密中进行,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纪委人员频繁调取资料、约谈相关经办人的举动,还是像一股暗流,在区委区政府大楼里悄然传播,让某些人开始坐立不安。
第一个感受到切肤之痛的,就是张志鹏。他明显感觉到,往日里那些对他巴结奉承的人,眼神开始变得闪烁,打招呼也变得敷衍起来。更让他恐慌的是,他试图找王猛副书记探听口风,却被对方以工作繁忙为由婉拒了见面。一种大难临头的预感,紧紧攫住了他的心。
与此同时,陈临海发现自己办公室的门槛,似乎不再那么冰冷了。
首先是财政局局长周健,破天荒地主动前来汇报工作,虽然谈的还是些常规性的预算执行情况,但态度恭敬了许多,甚至委婉地表示,“如果陈区长对财政工作有什么具体指示,我们一定坚决执行”。
紧接着,交通运输局、行政审批局的局长也陆续登门,就一些本可由副局长汇报的工作,亲自向陈临海做详细说明。言语之间,不乏对陈临海近期工作的敬佩之词。
陈临海心里清楚,这些人都是嗅觉灵敏的“官场浮萍”。他们未必是真心投靠,但“河畔花园”事件的强硬处理,加上纪委可能介入的传闻,让他们意识到,这位新来的、背景神秘的年轻常委,并非是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而是拥有搅动风云能力的实力派。此刻的表态,更多的是一种观望下的谨慎投资,或者说,是害怕成为下一个被“开刀”对象的自保。
但无论如何,这种变化是积极的。它意味着陈临海初步打破了被孤立的局面,开始在东河区复杂的权力格局中,撕开了一道口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哪怕还十分微弱的威信。
然而,他也深知,对手绝不会坐以待毙。就在他初步立威之际,来自市发改委的“坏消息”如期而至,印证了他之前的判断——反击,已经从另一个方向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