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精兵强将组建指挥部 借力打力巧织关系网
区委常委会的决议如同一道明确的指令,将“东河商贸新城”项目从构想推向了前期实践的阶段。这个被许多人视为“烫手山芋”的重担,正式落在了陈临海的肩上。他没有丝毫犹豫,也容不得半分喘息,立刻以雷厉风行的姿态投入到了工作中。
他的第一个动作,是组建一个精干、高效且绝对忠诚的前期工作指挥部。这不仅仅是工作的需要,更是一次重要的人事布局和权力巩固。
在征得区长李卫国的原则同意后,陈临海力排众议,做出了几个关键任命:
首先,他毫不犹豫地提名由政府办副主任王建业兼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这一任命并非随意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王建业是他亲手提拔的人才,在政府办主任的激烈竞争中,他们曾并肩作战,共同进退。因此,王建业无疑是他的“自己人”,其忠诚度和可靠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将王建业安置在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这一关键岗位上,有着明确的意图。指挥部作为整个项目的核心机构,日常协调、文电运转和后勤保障等工作至关重要。而王建业做事踏实,责任心强,能够确保指挥部的各项指令得以迅速、准确地传达和执行,同时也能第一时间掌握各方的动态信息,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陈临海展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魄力,毅然决然地启用了一位专业干部——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高博。这位高博博士在规划建设领域可谓是行家里手,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为难得的是,他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充满了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具备很强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潜力。
启用高博这样的专业人才,充分体现了陈临海对专业能力的重视以及对项目成功的坚定决心。相信在高博的专业引领下,指挥部在规划建设方面将会取得更为显着的成绩,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高博曾经对开发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提出过极具前瞻性的建议,然而,由于他性格耿直,不善于迎合和钻营,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重用,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然而,陈临海却独具慧眼,看中了高博的专业能力以及那股尚未被磨灭的锐气。他深知,要想打造出一个成功的商贸新城,需要有真正懂行且敢于创新的人才来引领规划和建设工作。
于是,陈临海果断地将高博调任至指挥部,委以重任,让他担任规划建设组的组长,全面负责商贸新城的整体规划、土地整合以及基础设施设计等重要工作。
这无疑是一步险棋,毕竟高博在之前的工作中并没有太多的突出表现,而且他的性格可能会给他在新的岗位上带来一些挑战。但是,陈临海坚信,只有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观念,大胆启用那些有能力、有激情的实干人才,才能真正推动事业的发展。
再次,他将自己的秘书赵文豪,正式任命为指挥部综合协调科科长(解决副科级别),依旧跟随自己,主要负责与各局委、乡镇街道的对接联络,以及重要客商的接待陪同。这既是对赵文豪能力的肯定和培养,也是在自己身边安放一个最贴心的耳目和手臂。
商务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局、招商局等关键部门的一把手,则作为指挥部成员,根据需要参与决策和协调。陈临海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指派一名分管副职和一名业务骨干作为固定联络员,纳入指挥部统一管理,确保政令畅通,反应迅速。
指挥部的临时办公地点,就设在开发区管委会一栋相对独立的小楼里。陈临海亲自督战,要求三天内完成基本办公条件的配置。当“东河商贸新城项目前期工作指挥部”的牌子挂起来的那一刻,一种临战前的紧张与兴奋氛围便弥漫开来。
班子搭起来了,下一步就是寻找政策和资源支持。陈临海深知,仅凭东河区一己之力,难以支撑如此宏大的项目。他必须善于借力。
宋敬坤省长已调任南海,这条直接的省级通道暂时无法动用。陈临海将目光投向了新任新河市市长——田国华,田娇娇的父亲。
他精心准备了一份关于“东河商贸新城”项目的详细构想和前期汇报材料,通过田娇娇的安排,进行了一次私人性质的拜访。地点不在市政府办公室,而是在田国华家中。
田国华刚刚上任,踌躇满志,正需要能在全市层面叫得响、有带动性的项目来打开局面。他仔细阅读了陈临海的报告,又听了他条理清晰、充满激情的当面阐述,眼中露出了赞赏的神色。
“临海啊,你这个想法很大胆,也很有前瞻性!”田国华放下报告,靠在沙发上,“新河市下辖各区县,产业同质化严重,缺乏亮点。如果东河区能把这个商贸物流枢纽做起来,对于提升我们新河市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具有战略意义!”
他没有以长辈或准岳父的身份说话,完全是公事公办的口吻,这反而让陈临海更加敬重。
“田市长,东河区底子薄,需要市里的大力支持。”陈临海诚恳地说,“特别是在项目立项、土地指标协调、以及争取纳入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库等方面……”
田国华沉吟片刻,表态道:“符合发展方向的好项目,市里当然要支持。这样,你们先把前期工作做扎实,特别是规划设计和可行性研究。到时候,我可以牵头召开一次市政府专题会议,听取你们的汇报,协调解决一些跨区域的难题。如果方案成熟,我会建议将其列为明年市里的重点建设项目,在政策和资源上给予倾斜。”
有了田国华这个表态,陈临海心中有了底。这意味着,项目至少在市级层面,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支持者,不再是东河区的“独角戏”。
与此同时,陈临海指示招商局局长赵磊,充分利用江东考察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特别是与那位义乌企业家杨总保持热线联系,开始有针对性地接触一些对北上扩张有兴趣的江东商家和物流企业,进行前期铺垫和意向摸底。
政策的骨架和外部资源的脉络,开始在陈临海的运筹下,悄然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