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文章惊雷起,暗流涌动妒火生
危机解除后的“枣香情”加工厂,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虽然多付出了一些成本,但原料供应链保住了,生产得以继续,更重要的是,全厂上下经历了一次压力测试,凝聚力反而更强了。刘茂才看着恢复了轰鸣声的生产车间,对陈临海的态度已然从最初的客套变成了发自内心的信服和感激。
陈临海却不敢有丝毫松懈。他督促刘茂才立刻着手制定更严格的原料收购标准和品控流程,同时加快电商店铺的装修和新包装的设计打样。他知道,暂时的胜利只是赢得了喘息之机,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厂子真正焕发生机。
他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几乎以厂为家。白天协调生产、跑手续、督促进度,晚上就窝在厂办隔壁的小房间里完善申报材料,常常忙到深夜。那份市报女记者田娇娇带来的小插曲和那瓶矿泉水,早已被抛诸脑后。
然而,一周后的一天上午,这份被他遗忘的“插曲”,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轰然炸响在新枣镇政府的上空。
最先发现的是小赵。他习惯性地在上班前刷一会儿本地的新闻App,突然,一条加粗的标题映入眼帘:《资本下乡截胡?新枣镇年轻干部紧急救场,特色产业突围显担当!》
作者:田娇娇。
小赵心里咯噔一下,赶紧点开。文章详细描述了“枣香情”加工厂如何遭遇外地资本高价截胡原料的危机,重点刻画了镇干部陈临海如何临危不乱、果断决策、多方协调,最终稳住供应链的过程。文章笔触生动,细节丰富(显然田娇娇的录音笔没白开),虽然略带渲染,但基本属实,尤其突出了陈临海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和责任担当。
“陈哥!陈哥!快看!你上新闻了!市报!”小赵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拿着手机就冲到了陈临海工位前。
这一嗓子,瞬间吸引了整个办公室的注意。王姐好奇地凑过来,李伟也从报纸上抬起头,眼神狐疑。
陈临海接过手机,快速浏览着文章,心情复杂。一方面,报道客观正面,对项目和镇里形象是次很好的宣传;另一方面,如此高调,恐怕会将他置于风口浪尖。
果然,李伟踱步过来,拿过手机扫了几眼,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冷哼道:“哼,真是会宣传自己!一点小事,闹得全市都知道!不知道的,还以为新枣镇就靠他一个人了!年轻人,沉不住气!”
酸溜溜的话语里充满了嫉妒和不快。他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风头全被这个新来的小子抢走了。
王姐却很高兴,连连称赞:“写得好!就该让上面看看我们小陈多能干!这可是正面宣传!”
很快,这条新闻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镇政府大院。不同的人,反应各异。有人佩服,有人惊讶,有人不屑,更多的人则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而真正的波澜,才刚刚开始。
上午十点左右,周安国书记的内线电话直接打到了党政办,点名让陈临海上去一趟。
陈临海心中忐忑地走进书记办公室。周安国正拿着那份报纸的电子版截图在看,脸上看不出喜怒。
“书记,您找我?” “这报道,怎么回事?”周安国放下手机,目光锐利地看向他。
陈临海不敢隐瞒,将那天田娇娇突然来访、恰好遇到原料危机、自己紧急处理的过程原原本本说了一遍,最后强调:“书记,我事先并不知道记者会来,更没想到她会写这篇报道。处理危机是我分内之事,绝无自我宣传的意思。”
周安国静静地听着,手指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击着。半晌,他忽然笑了笑,只是那笑意并未到达眼底:“报道本身是正面的,事情你也处理得不错,化解了一场危机,这是你的功劳。”
他话锋一转,语气微沉:“但是,临海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还年轻,有些道理要懂。工作要干,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更要懂得保护自己。这么一报道,你是出了风头,但也把自己放在了火上烤。县里、甚至市里有些领导都会看到,他们会怎么想?镇里其他同志会怎么想?”
陈临海心中一凛,连忙道:“谢谢书记指点,我明白了,以后一定注意。”
“嗯,”周安国点点头,语气缓和了些,“不过既然已经报了,也不是坏事。至少说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和认可。项目要加快推进,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才是对这篇报道最好的回应,也能堵住有些人的嘴。去吧。”
从书记办公室出来,陈临海后背惊出了一层冷汗。周书记的话,既是提醒,也是警告。官场之上,功劳往往伴随着嫉妒和风险。
果然,下午的气氛就变得更加微妙。李伟几乎不再跟他说话,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其他科室的人看他的眼神也更加复杂,甚至有人故意在他经过时提高音量议论:
“啧啧,真是不得了,都要上市报了!” “以后见了面是不是得叫陈大干部了?” “哼,爬得高,摔得重!看着吧……”
这些阴阳怪气的声音,像苍蝇一样嗡嗡作响,令人心烦意乱。陈临海只能强迫自己屏蔽掉这些杂音,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篇报道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新枣镇。
当天晚上,山岚区政府办公楼里,大部分科室已经熄灯,唯独区府办综合科的一间办公室还亮着灯。
张志鹏放下手中的平板电脑,上面正是田娇娇那篇报道的页面。他的脸色在屏幕冷光的映照下,显得有些扭曲狰狞。
他反复看着文章中描写陈临海如何“临危不乱”、“果断决策”、“多方协调”的字眼,尤其是那句“展现了新时代年轻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像一根根毒刺,扎得他浑身难受。
凭什么?! 一个被自己踩在脚下、发配到穷乡僻壤的失败者,居然还能折腾出点水花?还能得到市报的正面报道?
一种强烈的嫉妒和羞辱感噬咬着他的内心。他想起汪飞燕偶尔还会旁敲侧击地问起陈临海的近况,虽然每次他都用极其不屑的语气将陈临海描述得一文不值,但此刻这篇报道,仿佛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他脸上!
他绝不允许陈临海有任何翻身的机会!绝不允许这个失败者再吸引到哪怕一丝一毫的关注!
他猛地抓起桌上的手机,翻到一个备注为“爸”的号码,拨了过去。
电话响了很久才接通,对面传来一个沉稳而不耐烦的中年男声:“这么晚了,什么事?” “爸!”张志鹏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尖利,“你看今天的市报了吗?就那篇关于新枣镇的报道!”
“看了,怎么了?一个乡镇的小事,值得你大晚上打电话?”张父,市城建局副局长张建国,语气淡漠。
“小事?爸!那写的是陈临海!就是那个陈临海!”张志鹏几乎是低吼出来,“他居然还能蹦跶!还上了市报!这要是让他借机起来了,那我……”
“慌什么!”张建国打断儿子的话,语气带着训斥,“一点城府都没有!一篇报道而已,能说明什么?基层最喜欢搞这种华而不实的宣传,真假都难说。”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几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你放心,他起不来。周安国或许能护他一时,但周安国自己也才刚站稳脚跟。区里那边,我会跟孙区长打个招呼。至于以后……只要他还在体制内,就有的是办法让他永远待在下面。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别整天盯着那些不入流的人。”
父亲的话像一颗定心丸,让张志鹏稍微冷静下来,但眼底的怨毒却丝毫未减。他挂了电话,再次看向屏幕上的报道,嘴角勾起一抹阴冷的笑容。
陈临海,你等着。有我在上面一天,你就永远别想出头!
他拿起红笔,在报纸打印稿上陈临海的名字上,狠狠地划了一个叉。
遥远的市区,某高档小区内,汪飞燕也刷到了这篇报道。她看着文章中那个熟悉的名字,看着描写他“果断”、“担当”的字句,神情一阵恍惚。
那个曾经在她看来有些理想主义、甚至有些“傻”的前男友,似乎真的在哪个她看不见的角落里,挣扎着发出了一点微光?
但这点光芒,很快就被身边张志鹏偶尔流露出的优越感和她手中最新款手机的光芒所掩盖。她轻轻嗤笑一声,划走了页面。
“高质量的生活”和现实的体面,才是最重要的。至于陈临海……那点微不足道的光芒,终究会熄灭在乡镇的尘埃里吧?她这样想着,心里却莫名地泛起一丝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细微涟漪。
新枣镇的夜,依旧寂静。但陈临海并不知道,一场因他而起的暗流,正在更高层的地方悄然涌动。未来的路,注定布满更多的荆棘与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