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密室内旧势力图反扑 工地上新问题骤爆发
月黑风高夜,东河区郊外一处隐秘的私人农庄内,灯光昏黄,茶香袅袅中却透着一股压抑的紧张气息。区委副书记王猛、常委副区长钱卫东,以及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钱勇三人,围坐在一张根雕茶海旁。窗外蛙声一片,更衬得室内气氛诡异。
王猛今天穿着一件深紫色的poLo衫,与他平日严肃的形象有些不符,手指间夹着一支燃烧的香烟,烟雾缭绕中,他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不能再让他这么顺风顺水地搞下去了!”他猛地将烟头摁灭在烟灰缸里,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土地让他整了,钱也让他弄来了,要是这商贸新城真让他搞成了,这东河区以后还有我们说话的份吗?”
钱卫东穿着一身名牌休闲装,但此刻却毫无潇洒之态,他烦躁地松了松领口,额头上全是细密的汗珠:“王书记,您是没看见指挥部那边现在的势头!每天车水马龙,来的不是省里的专家就是外省的大客商!陈临海现在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再这样下去,别说我们,就连刘书记……”
他话没说完,但意思不言而喻。刘国栋书记虽然表面上支持项目,但内心对陈临海风头过劲早已不满,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光是着急有什么用?”王猛冷哼一声,目光锐利地扫过钱卫东和一直低着头、惴惴不安的钱勇,“得想办法给他制造点麻烦!不能让他这么舒服地把功劳全揽了!”
钱勇小心翼翼地抬起头,他今天穿着一件皱巴巴的衬衫,显得颇为狼狈。土地清查时他被陈临海和纪委敲打得不轻,此刻心有余悸:“王书记,叔(他看向钱卫东),不是我不想办法,是陈临海那边现在盯得紧,纪委也……而且那些客商都是真金白银要投进来的,我们硬拦,恐怕……”
“谁让你硬拦了?”王猛不耐烦地打断他,“脑子不会转弯吗?土地、资金这些明面上的东西动不了,就不能从别的地方下手?”他压低了声音,眼中闪过一丝阴鸷,“我听说,最近工地上的工人多了不少?很多都是周边村里的?这人一多,是非就多……”
钱卫东眼睛一亮,似乎抓住了什么:“王书记,您的意思是……从‘人’身上做文章?”
“群众工作,历来是最复杂,也最容易出‘意外’的。”王猛意味深长地说,手指蘸着茶水,在桌面上写了一个“闹”字,“工地施工,难免有噪音、粉尘吧?运输车辆,难免会压坏村里的路吧?招工用工,难免会有纠纷吧?这些‘小事’,积累起来,就是大问题!只要有人‘合理’地表达不满,闹出点动静,再把事情插到网上去……到时候,我看他陈临海怎么收场!他不是很能吗?让他去跟‘群众’解释!”
钱勇恍然大悟,脸上露出了狠厉的神色:“我明白了,王书记!工地附近那几个村,有几个刺头我熟,给点甜头,让他们带头闹点事,容易!”
“记住!”王猛厉声告诫,“手脚干净点!别亲自出面,找可靠的人,用‘合理诉求’做掩护!要让他陈临海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明白!”钱卫东和钱勇同时点头,一场针对商贸新城的阴谋,在这间密室里悄然酝酿。
与此同时,商贸新城指挥部所在的开发区小楼,依旧是灯火通明。与农庄的阴冷算计不同,这里充满了热火朝天的干劲。陈临海刚刚送走一批来自江南的电商考察团,脸上带着些许疲惫,但眼神依旧明亮。
他站在二楼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远处工地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和隐约传来的机械轰鸣,内心充满了创业般的激情。然而,就在这时,办公室主任王建业和综合协调科科长赵文豪几乎是同时,神色紧张地快步走了进来。
“区长,出事了!”王建业语气急促,他穿着一件被汗水浸湿了后背的蓝衬衫,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材料,“今天下午,工地西北角,负责土方运输的车队和附近小洼村的几十个村民发生了冲突!村民堵住了施工道路,声称我们的运输车压坏了他们村的道路,扬尘和噪音也严重影响他们生活,要求巨额赔偿,否则就不让施工!”
赵文豪补充道:“现场情况有点混乱,我们指挥部派去协调的人被围住了,村民情绪比较激动。而且……而且我刚刚发现,网上已经开始出现相关的帖子了,标题很耸动,说什么‘东河商贸新城强占土地,暴力施工,民怨沸腾’,还配了几张角度刁钻、显得场面很混乱的照片!”
陈临海的眉头瞬间拧紧,他接过王建业手中的材料快速浏览,又看了看赵文豪手机上的帖子。事发突然,舆论发酵更快,这绝不仅仅是普通的村民纠纷!
“有没有人员受伤?”陈临海首先关注最关键的问题。
“暂时没有,我们的工作人员一直在克制,但村民那边有人推搡,场面很紧张。”王建业回答。
陈临海沉吟片刻,眼神锐利起来:“文豪,你立刻联系宣传部的李婉部长,以指挥部的名义,紧急沟通一下,请她那边关注网上舆情,准备做正面引导,但先不要急于官方辟谣,弄清楚背后推手再说。”
“建业,你亲自去一趟现场!记住,第一,确保我们的人安全,绝对不能再激化矛盾;第二,告诉村民,政府一定会认真听取他们的诉求,合理合法的要求我们会解决,请他们选出代表,我们坐下来谈;第三,调查清楚,带头闹事的是哪些人,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他的指令清晰而果断。王建业和赵文豪领命,立刻转身去办。
陈临海独自留在办公室,走到巨大的规划图前,目光落在发生冲突的西北角位置。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图纸,发出笃笃的声响。这绝不是偶然事件,时机、手段、舆论配合,都显得太过“专业”。他几乎可以肯定,这是有人在背后操纵,试图利用群众事件来阻挠项目,抹黑他陈临海。
“想用这招来逼我退缩?”陈临海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那就看看,谁的手段更高明吧。”
也就在这个夜晚,陈临海接到了田娇娇打来的电话。电话里,田娇娇的声音带着关切和一丝担忧:“临海,我刚看到网上一些关于东河商贸城的负面消息,怎么回事?需要我这边做些什么吗?”作为省报的知名记者,田娇娇拥有相当的舆论影响力。
陈临海心中一暖,但此刻他更需要的是理性和策略。“娇娇,谢谢。暂时不用。对方躲在暗处,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证据和破局的关键点。你帮我留意一下,这些负面消息最初的来源和传播路径,这对我很重要。”
“我明白。”田娇娇的声音变得沉稳专业,“你放心,我会动用我的渠道去查。你自己也要小心,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挂断电话,陈临海感受到了一份来自爱人的支持,这让他心中的压力和寒意驱散了不少。他深知,这场风波,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检验他政治智慧和应对能力的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