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捷报频传夯实崛起基 暗室密谋再布掣肘棋
夏末秋初,东河商贸新城首期核心区的工地上,已然是一派天翻地覆的景象。昔日荒芜的土地被规整的网格道路取代,巨大的基坑如同大地的伤口,却孕育着新生的希望。塔吊林立,如同钢铁森林,机器的轰鸣声、钢筋的碰撞声、工人的号子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建设交响乐。主体市场的钢结构骨架已初具规模,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冷冽光泽,远远望去,气势恢宏。
指挥部所在的简易板房二楼会议室,气氛热烈而振奋。陈临海站在投影幕布前,身上穿着与工人同款的蓝色工装,沾着些许尘土,却丝毫掩不住他眉宇间的锐气和自信。他正在向专程前来调研的市委政研室主任一行人,汇报项目的最新进展。
“各位领导,请看,”陈临海操控着激光笔,幕布上的数据图表不断切换,“截至上周,我们首期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已完成百分之七十,累计完成投资五点六个亿,全部严格控制在预算之内。主体市场区钢结构封顶在即,智慧物流园区的土地平整和基础施工已经完成,电商直播基地的桩基工程……”
他的汇报不再是空洞的蓝图描绘,而是用一个个扎实的数据和直观的工程影像来说话。资金使用明细、工程进度表、质量检测报告……每一项都清晰可查,无可挑剔。
更令人振奋的是招商成果。陈临海切换画面,展示出一张巨大的招商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已签约和意向强烈的客户位置。“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引进各类商贸物流及配套企业一百八十七家,完成首期招商目标的百分之九十三!其中包括来自江东、浙闽等地的实力客商六十三家。预计项目全面运营后,首年即可实现商品交易额三十亿元,直接带动就业超过五千人,新增税收一点五亿元!”
这一连串的数字,如同一个个沉重的砝码,夯实了商贸新城存在的价值和必然成功的逻辑。前来调研的市委政研室主任频频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对陪同的李卫国道:“卫国区长,临海同志这个项目,搞得扎实!有数据,有前景,这才是我们想要的高质量发展样板!”
消息传开,东河区上下为之震动。之前许多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的干部,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暗自叹服。陈临海搞经济的能力,通过这个项目的快速推进和惊人成效,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陈临海”这三个字,在东河区不再仅仅是一个常委副区长的头衔,更成为一种能力、魄力和成功的象征。
然而,就在这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区委书记刘国栋的办公室里,却弥漫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
刘国栋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桌上放着同样一份关于商贸新城进展的简报。他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夹克,看似在闭目养神,但微微跳动的眼角和不时敲击桌面的手指,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秘书轻手轻脚地进来换了一次茶,又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不敢打扰。
王猛和钱卫东坐在对面的沙发上,两人的脸色都很难看。尤其是钱卫东,上次风波他虽然没有被直接牵扯进去,但吓得不轻,此刻更是如同霜打的茄子。
“书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王猛终于忍不住,率先开口,声音带着压抑的怒气,“现在外面都在传,东河区只知有陈临海,不知有刘国栋!他风头出尽,功劳全揽,这管委会要是再让他一手把控,以后这东河区,恐怕就真要改姓陈了!”
钱卫东也急忙附和:“是啊,书记!他现在手握土地、资金、项目三大权,俨然就是个‘独立王国’!指挥部的那些人,现在眼里只有他陈临海,哪里还把我们这些常委放在眼里?长此以往,区委的权威何在?!”
刘国栋缓缓睁开眼,目光深邃,看不出喜怒。他何尝不知道王、钱二人有私心?但他更在意的是自己一把手的权威和掌控力。陈临海的崛起速度太快,势头太猛,确实已经让他感到了强烈的威胁和不适。他可以容忍一个能干的副手,但绝不能容忍一个可能架空自己的“诸侯”。
“慌什么?”刘国栋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惯有的威严,“项目成功,是全区的大事,也是市委关注的重点。该支持的要支持。”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微妙起来:“不过,这么大的项目,长期由一个临时指挥部负责,确实也不够规范,不利于长远发展。成立管委会,是势在必行。但是……”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王、钱二人,“管委会的班子配备,至关重要。既要体现区委的重视,也要平衡各方力量。临海同志熟悉情况,牵头负责是合适的,但具体的人选……组织部门还是要严格把关,充分酝酿。”
王猛和钱卫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了然。刘国栋这是默许了他们可以在管委会班子的人选上做文章,给陈临海“掺沙子”,安排自己人进去,分权制衡。
“书记英明!”王猛立刻表态,“管委会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级别高,责任重,班子成员必须政治过硬,经验丰富!我觉得,可以考虑从区委办或者政府办抽调一些成熟稳重的同志过去,加强领导力量。”
钱卫东也心领神会:“对,对!特别是分管财务和工程建设的副主任,人选一定要慎重!”
一场关于人事安排的暗战,随着商贸新城接近瓜熟蒂落,已然在平静的水面下悄然展开。刘国栋想要借此重新平衡权力,王猛、钱卫东想安插人手分一杯羹甚至掣肘,而陈临海,则决心要打造一个纯粹、高效、能打硬仗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