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日一早,苏锦就兴冲冲地来到了库房。她今天特意穿了一件干净的蓝色小袄,把小辫子扎得整整齐齐,看起来像个小小的审计员。
陆在行已经在库房等着了,他的表情有些复杂,既有对昨天“人情单”事件的尴尬,又有对今天工作的认真。
“苏姑娘,”陆在行主动打招呼,“将军说您要核查库房账目?”
苏锦用力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厚厚的小本子:“对呀!陆伯伯,我们今天要做'全面盘点'!”
陆在行看了看她的小本子,有些好奇:“全面盘点?”
苏锦立刻变成了小老师的模样,认真地解释:“就是把账面数量和实际库存进行对比,看看有没有差异。”
她掰着小手指头:“账面上说有多少,实际库房里有多少,两个数字应该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就说明有问题。”
陆在行点点头:“这个道理我懂。那我们从哪里开始?”
苏锦翻开小本子,指着第一页:“我昨天晚上已经整理了一个'重点核查清单'。”
她指着清单上的项目:“首先核查那些缺少收据联的物品,然后是高价值物品,最后是易损耗物品。”
陆在行看了看清单,赞许地点头:“安排得很合理。那我们先从哪一项开始?”
苏锦眨了眨大眼睛:“先从丝绸开始吧!昨天陆伯伯提到的那匹丝绸,正好在重点核查清单上。”
陆在行听到这话,脸色有些不自然,但还是点头:“好,我们去丝绸区。”
两人来到库房的丝绸存放区,苏锦拿出账本,认真地查看记录。
“账面显示,”苏锦指着账本,“上等蜀锦应该有十二匹,中等丝绸二十八匹,普通绸缎四十五匹。”
陆在行开始清点实际库存:“上等蜀锦...一、二、三...咦?”
他数了两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苏姑娘,上等蜀锦只有十匹,少了两匹。”
苏锦立刻在小本子上记录:“上等蜀锦,账面12匹,实际10匹,短缺2匹。”
她继续问:“中等丝绸呢?”
陆在行仔细清点:“中等丝绸...二十六匹,也少了两匹。”
苏锦的小眉毛皱了起来:“普通绸缎呢?”
“普通绸缎...四十二匹,少了三匹。”陆在行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苏锦在本子上认真记录,然后抬起小脑袋:“陆伯伯,仅仅丝绸类就短缺了七匹,按市价计算,价值超过一百两银子呢!”
陆在行擦了擦额头的汗:“这...这怎么会少这么多?”
苏锦歪着小脑袋想了想:“我们继续查其他物品,看看是不是普遍现象。”
接下来,两人又核查了茶叶、香料、瓷器等高价值物品,结果发现几乎每一类都有不同程度的短缺。
苏锦在小本子上画了一个表格,认真地记录着每一项的短缺情况。不知不觉中,她的记录越来越详细,甚至开始画起了示意图。
“陆伯伯,您看,”苏锦把小本子递给陆在行,“我画了一个'缺口示意图'。”
陆在行接过本子一看,忍不住笑了起来。苏锦画的示意图确实很形象:每种物品都用小方块表示,缺失的部分用叉号标出,看起来就像小人书一样。
“苏姑娘,您这画得真有意思,”陆在行指着图上的小方块,“这个是丝绸,这个是茶叶,这个是瓷器...”
苏锦小脸红了红:“我...我不太会画画,只能这样表示了。”
陆在行摇摇头:“不,这样很好。一目了然,比单纯的数字更直观。”
苏锦听了,高兴地跳了起来:“真的吗?那我继续画!”
她又在本子上画了几个图,把各种物品的短缺情况都用小图标表示出来。
正在这时,萧廷走了进来,看到苏锦在认真地画图,好奇地问:“苏锦,你在画什么?”
苏锦立刻蹦到萧廷面前,把小本子递给他:“将军哥哥,我画了'缺口示意图'!”
萧廷接过本子看了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这个图画得很好,能清楚地看出问题的严重程度。”
苏锦得意地说:“我发现,用图表比用数字更容易发现规律呢!”
萧廷仔细看了看图表,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确实有规律。这些短缺的物品,都是高价值、易变现的。”
苏锦用力点头:“对呀!而且我还发现,这些物品的出库记录都有一个共同点。”
“什么共同点?”萧廷立刻问道。
苏锦翻开账本,指着其中几页:“这些物品的出库,经手人都是张砚。”
萧廷和陆在行对视一眼,脸色都变得严肃起来。
陆在行有些不敢相信:“张砚?他在府里做事十几年了,一直很老实啊。”
苏锦认真地说:“陆伯伯,我们不能凭印象判断,要看证据。”
她翻开小本子,指着记录:“根据我的统计,张砚经手的出库物品,短缺率高达15%。而其他人经手的,短缺率只有2%左右。”
萧廷听了,眉头皱得更紧:“15%?这个比例太高了。”
苏锦继续说:“而且,我还发现了一个时间规律。”
她指着另一页记录:“这些短缺主要集中在每月的月底,正好是张砚值夜班的时候。”
陆在行听了,脸色变得铁青:“这...这说明什么?”
苏锦小脸蛋变得严肃起来:“说明很可能存在'串货'行为。”
“串货?”陆在行有些不明白。
苏锦解释道:“就是把府里的物品私自拿出去卖,然后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萧廷点点头:“这种行为在商界很常见,没想到府里也会出现。”
苏锦继续分析:“而且,张砚选择的都是高价值、易变现的物品,说明他很有经验。”
她指着示意图:“您看,丝绸、茶叶、香料、瓷器,这些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很容易出手。”
陆在行听了,气得直跺脚:“这个张砚,我们这么信任他,他竟然做这种事!”
萧廷摆摆手:“先别急着下结论。虽然证据指向张砚,但我们还需要更确凿的证据。”
苏锦立刻说道:“将军哥哥说得对!我们需要进行'抽查验证'。”
“抽查验证?”萧廷有些好奇。
苏锦认真地解释:“就是随机抽取一些物品,追踪它们的完整流向,看看是否真的流失了。”
她掰着小手指头:“比如,我们可以找到某匹丝绸的采购记录、入库记录、出库记录,然后看看它现在在哪里。”
萧廷听了,赞许地点头:“这个方法很好。”
苏锦继续说:“而且,我们还可以采用'盲查法'。”
“盲查法?”陆在行问道。
苏锦解释:“就是不告诉张砚我们要查什么,突然要求他拿出某件物品。如果他拿不出来,或者找借口推脱,就说明有问题。”
萧廷听了,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苏锦,你这些方法都很专业。”
苏锦小脸红了红:“我...我看过一些账房管理的书籍,学到了一些方法。”
萧廷想了想,说道:“那我们就按你说的方法,进行抽查验证。”
苏锦立刻兴奋起来:“好的!我已经准备了'抽查清单'。”
她翻开小本子,指着其中一页:“我选了十件物品,涵盖不同类别、不同价值、不同时间。”
萧廷看了看清单,点点头:“选择得很合理。那我们现在就开始?”
苏锦用力点头:“好的!不过,我建议先从最可疑的那匹蜀锦开始。”
她指着记录:“这匹蜀锦价值二十两银子,出库记录显示是张砚在上个月月底经手的。”
萧廷点点头:“好,我们去找张砚。”
三人来到张砚的工作区域,张砚正在整理一些单据。他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看起来很老实,但眼神有些闪烁。
“张砚,”萧廷叫道,“过来一下。”
张砚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小跑过来:“将军,您有什么吩咐?”
萧廷指着苏锦:“苏姑娘要核查一些物品,你配合一下。”
张砚看了看苏锦,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的表情:“好的,将军。”
苏锦拿出小本子,认真地说:“张叔叔,请您帮我找一匹蜀锦,编号是SJ-127。”
张砚听到这个编号,脸色明显变了一下,但很快恢复正常:“SJ-127?我...我去找找。”
他转身走向丝绸存放区,但动作明显有些慌乱。过了一会儿,他回来说:“苏姑娘,那匹蜀锦...可能放错地方了,我一时找不到。”
苏锦眨了眨大眼睛:“放错地方了?那您记得最后一次见到它是什么时候吗?”
张砚支支吾吾地说:“这个...这个我记不太清楚了。”
苏锦继续问:“那出库记录呢?您还记得是什么时候出库的吗?”
张砚的脸色更加不自然:“出库?我...我需要查一下记录。”
萧廷看到张砚的反应,心中已经有了判断。他冷冷地说:“张砚,你最好说实话。”
张砚被萧廷的眼神吓到了,开始结结巴巴:“将军,我...我真的不记得了...”
苏锦这时候拿出账本,指着其中一页:“张叔叔,这里有您的签字,说明您经手了这匹蜀锦的出库。”
张砚看到账本上的记录,脸色变得苍白:“这...这...”
萧廷冷声说道:“张砚,事到如今,你还要狡辩吗?”
张砚看到事情败露,终于承认了:“将军,我...我确实拿了一些东西...”
陆在行气得直跺脚:“张砚!你怎么能做这种事!”
张砚跪了下来:“将军,我知道错了!我只是...只是家里急需用钱...”
萧廷冷冷地看着他:“家里急需用钱,就可以偷府里的东西?”
苏锦这时候说道:“张叔叔,您拿了多少东西?都卖给谁了?”
张砚哭丧着脸:“不...不多,就几匹丝绸,一些茶叶...都卖给城里的商贩了...”
苏锦立刻在小本子上记录:“张叔叔,您能详细说说吗?这样我们好计算损失。”
张砚只好一五一十地交代了自己的行为。原来,他从去年秋天开始,陆续拿了府里的一些高价值物品去卖,总价值超过三百两银子。
苏锦听了,认真地在小本子上记录着,还画了一个“串货流程图”,把张砚的作案手法清楚地表示出来。
萧廷看了苏锦的记录,对她的专业能力更加赞赏:“苏锦,你这次的调查工作做得很好。”
苏锦小脸红了红:“谢谢将军哥哥夸奖!”
她顿了顿,又说:“不过,这件事也提醒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盘点制度'和'抽查机制'。”
萧廷点点头:“你说得对。以后每个月都要进行定期盘点,每季度进行随机抽查。”
苏锦眼睛亮晶晶的:“而且,我们还可以建立'交叉验证'制度,让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环节,互相监督。”
萧廷听了,更加赞许:“这些建议都很好。你来负责制定新的库房管理制度吧。”
苏锦高兴地跳了起来:“好的!我一定制定一套完善的制度!”
等处理完张砚的事情后,苏锦坐在账房里,认真地总结着这次调查的经验。
她相信,通过这次事件,将军府的库房管理会更加规范,类似的问题也不会再发生。
而最重要的是,她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这对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
苏锦看着自己画的那些示意图,忍不住笑了起来。虽然画得像小人书,但确实很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