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驶离黔东南的崇山峻岭,飞机掠过云贵高原,最终降落在云南大理。与苗寨的隐世独立不同,大理的天空开阔湛蓝,洱海波光粼粼,苍山巍峨绵延,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自由而浪漫的气息。
节目组下榻的酒店直面洱海,推开窗便是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刘亦菲几乎瞬间就爱上了这里,长途旅行的疲惫被眼前的美景一扫而空。
“这里好舒服。”她深吸一口带着水汽的清冽空气,忍不住感叹。
江瑾辰站在她身侧,目光也投向窗外无垠的湖面。相较于山区的闭塞,他显然更适应这种开阔的环境。他拿出平板,调出周铭准备的资料:“白族扎染,主要流传于大理周城一带。以板蓝根等植物为染料,通过扎结、浸染等工艺,在棉麻布上形成独特花纹。核心在于‘扎花’的技法,决定最终图案。”
他的介绍依旧如同项目简报,精准扼要。
**\\* \\* \\* \\* \\* \\***
次日,拍摄在洱海边一座传统的白族院落里进行。院子里摆满了几口巨大的染缸,空气中飘散着板蓝根染料特有的、略带涩意的植物清香。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年过花甲的白族奶奶,姓杨,是当地有名的扎染能手,笑容慈祥,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院子里挂满了刚刚染好的布匹,深浅不一的蓝色如同将天空和洱海剪下了一块披挂在此,风吹过时,布匹飞舞,上面的白色花纹如同云朵流动,美得令人心醉。
杨奶奶不会说普通话,由她的孙女小蓉在一旁翻译。她演示着如何用针线、夹板、弹珠等工具,通过不同的折叠、撮皱、翻卷、扎结方法,将白布变成一团团看似毫无规律的“疙瘩”。
“奶奶说,扎染就像和布玩游戏,”小蓉笑着翻译,“你把它捆成什么样,它就会还给你什么样的惊喜。每一次打开,都像拆礼物一样。”
刘亦菲被这个比喻逗笑了,跃跃欲试。她选择了一块方巾,在杨奶奶的指导下,尝试用针线缝扎出一个简单的蝴蝶图案。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针脚的长短、拉线的松紧,都会影响最后染出的效果。她低着头,神情专注,指尖捏着细针,小心翼翼地穿梭。
江瑾辰则对染缸和染料更感兴趣。他仔细询问了板蓝根染料的制备周期、温度控制、ph值对颜色的影响以及固色原理,问题一如既往地切中技术核心。杨奶奶虽然听不懂,但通过小蓉的翻译,也能明白这是个“懂行”的,比划着告诉他一些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口诀。
轮到体验环节,江瑾辰没有选择复杂的缝扎,而是拿起弹珠和橡皮筋,尝试最基础的捆扎法。他将几颗大小不一的弹珠用布包裹,然后用橡皮筋紧紧捆扎固定,动作利落准确,如同在进行一项精密操作。刘亦菲则还在和她的蝴蝶针线“搏斗”,眉头微蹙,却乐在其中。
**\\* \\* \\* \\* \\* \\***
所有的“布疙瘩”被投入染缸,反复浸染、氧化,再浸染,直到颜色达到理想的深度。接下来便是最令人期待的环节——拆解。
刘亦菲小心地剪断缝线,拆开她那个扎得严严实实的“蝴蝶”。清水漂洗后,方巾展开,一只略显稚拙却清晰可辨的白色蝴蝶翩然出现在深蓝色的布面上,翅膀边缘因染液的渗透而呈现出朦胧的渐变效果,有种意料之外的灵动之美。
“成功了!”她惊喜地低呼,举着方巾,笑容比洱海的阳光还灿烂。
江瑾辰也拆开了他的捆扎。弹珠留下的痕迹呈现出规整的圆圈图案,大小错落,边界因捆扎的松紧而略有晕染,形成一种冷静而现代的几何美,与他本人的气质莫名契合。
杨奶奶拿起两人的作品看了看,对刘亦菲的蝴蝶点了点头,又指着江瑾辰的那幅几何图案,对孙女说了几句。小蓉笑道:“奶奶说,阿郎扎得规矩,像我们这里的苍山,稳当。阿妹扎得巧,像洱海的水,活泛。”
这个评价贴切而充满诗意。两人看着彼此手中风格迥异的作品,相视一笑。
洱海的风吹拂着院子里晾晒的无数蓝色布匹,仿佛搅动了一池深蓝的湖水与漂浮的云朵。空气中植物染料的气息、布匹飞扬的猎猎声响、以及手中这块独一无二的、自己亲手创造的蓝白之美,都汇成了一种强烈而独特的体验。
刘亦菲将她那幅蝴蝶方巾仔细收好,又看向满院飞舞的蓝染布,眼中满是欣赏:“真想都带回去。”
江瑾辰正在用湿巾擦拭指尖沾染的些许蓝色染料,闻言动作未停,只是淡淡应了一句:“可以联系他们的合作社,确定可持续的生产标准后,可以考虑集团员工福利或定制礼品采购。”
刘亦菲:“……”
她忍不住笑出声,洱海的风将她的发丝吹得拂过脸颊。好吧,这很江瑾辰。
他总是能用最理性的方式,实现她感性的愿望。
风继续吹,蓝色的云絮在阳光下飞舞。新的创造,已然留下独一无二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