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叶心中微微一动,他轻轻咳嗽了一声。
那年轻人仿佛受惊一般,猛地抬起头,看到站在不远处的郑开叶,脸上瞬间掠过一丝慌乱,下意识地合上书站起身:“郑……郑书记?!”他显然认出了这位新来的最高领导。
郑开叶借着灯光打量他,很年轻,戴着眼镜,书卷气很浓,手里拿着的是一本英文原版的《宪政经济学》。
“没事,坐吧。”郑开叶摆摆手,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走过去,“这么晚了,还在用功?看的还是英文原版,不错啊。”
年轻人有些局促,推了推眼镜:“报告郑书记,我……我刚下班,看这里安静,就看会儿书……没打扰您吧?”他手里的书似乎不知该往哪里放。
“没有,我也出来透透气。”郑开叶在他旁边的长椅坐下,示意他也坐,“你是哪个部门的?看着很面生。”
“我叫魏元,是市委办公室综合二科的。”魏元小心地坐下,身体挺得笔直。
“综合二科……搞农业农村和政法那条线的?”郑开叶回忆了一下白天看的科室分工。
“是的郑书记。”魏元有些惊讶于书记这么快就记住了科室分工。
“青大法律系的?”郑开叶目光扫过他手里书夹层中的校徽挂绳。
魏元听到郑开叶准确说出自己的母校,脸颊微微发热,心中既惊讶又涌起一股他乡遇故知的激动,他用力点头,声音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是的,郑书记!我是青大法学院的硕士毕业,去年刚毕业选调过来。”
“那算起来,我博士毕业离校的时候,你还在读本科吧。”郑开叶语气更亲和了些,仿佛不是在和一个下级干部,而是在和一个师弟闲聊,“青大法学院很好,宪政经济学,威廉姆斯、布坎南他们的理论,有点意思,也很有挑战性,怎么看起这个了?工作中用得到?
魏元见郑开叶对自己正在啃的艰深专着也似乎颇有了解,那份拘谨顿时消融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学术层面遇到知音的兴奋,他推了推眼镜,语速稍快了些:“报告书记,工作中直接应用可能不多,但我觉得法治思维、制度经济学的基础,对于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解规则制定和执行的成本效益,甚至对于我们地方治理中遇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都很有启发,比如科斯定理在产权界定和交易成本方面的阐述,对我们思考当前一些开发区土地遗留问题、营商环境优化中的‘玻璃门’现象,就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他一口气说了几句,忽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说得太专业甚至有些卖弄,立刻刹住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呃,我瞎琢磨的,让书记见笑了。”
郑开叶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他并没有觉得魏元卖弄,反而从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特质——不仅仅满足于处理日常事务,而是试图从更根本的理论层面去思考现实问题,并且能够进行知识迁移,这种深度思考的能力和学术背景,正是他目前所需要的,秘书不仅仅需要细心和忠诚,更需要有足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能够理解他的战略意图,甚至在某些问题上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不见笑。”郑开叶摇摇头,语气认真,“能结合理论思考现实问题,这是非常好的习惯。说明你没有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普通办事员的角色里,综合二科主要联系农业农村和政法,工作还顺手吗?有没有遇到什么觉得理论上说得通但实践起来很拧巴的事情?”
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领导关怀,更像是一种考校和深入的交流。魏元精神一振,仔细斟酌了一下言辞,答道:“谢谢书记鼓励,工作还在学习和适应中,确实遇到一些困惑,比如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提倡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但有时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到了基层,会与乡土社会自发形成的‘小传统’、‘潜规则’发生碰撞,如何既贯彻法治精神,又尊重乡土社会的治理智慧,找到那个平衡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很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模型。”他举了一个近期处理过的村民纠纷案例,简要说明了其中的法理情冲突。
郑开叶认真听着,不时微微点头,魏元的叙述条理清晰,能看到问题的复杂性,既不盲目推崇理论,也不完全屈服于现实,这种辩证思考的能力让他更加满意。
“说得很好,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灰色的理论,融入常青的生活,而不是用理论去生搬硬套甚至削足适履。”郑开叶总结道,他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问,“对了,你英语水平看来不错,刚才听你诵读很流利,平时还有什么爱好?喜欢运动吗?”
魏元老实回答:“英语还可以,阅读和写作没问题,口语……还需要锻炼,爱好就是看看书,偶尔跑跑步,运动不太擅长。”
“保持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很好。”郑开叶站起身,拍了拍魏元的肩膀,“时间不早了,早点回去休息吧,年轻人既要努力工作,也要注意身体。”
“是!书记您也早点休息!”魏元连忙站起来,恭敬地说。
郑开叶点点头,转身沿着来路慢慢走回大楼,魏元站在原地,看着书记的背影消失在灯光阴影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没想到会在这样一个夜晚,以这样一种方式,和自己心目中传奇般的学长、如今的顶头上司进行这样一场深入的交谈,他低头看了看手里的《宪政经济学》,感觉这本书似乎都变得更有分量了。
而走回办公室的郑开叶,心中关于秘书人选的模糊轮廓,似乎清晰了不少,这个魏元,年轻,有顶尖的学术背景,有深度思考的习惯,看起来心思纯粹,不卷入现有的办公室政治,英语好,法律专业出身对于把好政策法律关也有益处。
虽然宋思远给他的资料里显示魏元目前只是副科,资历尚浅,但这反而可能是个优点——一张白纸,没有复杂的派系纠葛,可塑性强,更容易培养成完全契合自己工作风格的人,级别问题,总有办法解决,关键是人是否合适。
第二天上午九点,书记办公会准时在郑开叶办公室旁边的小会议室召开,市长郭鹏、副书记张伟、秘书长宋思远参加。
会议气氛严肃而务实,郑开叶首先再次强调了省委周书记、吴省长的指示要求,然后听取郭鹏关于市政府当前重点经济工作的情况汇报,听取张伟关于近期党建、意识形态领域主要工作的汇报,以及宋思远关于市委机关运转和郑开叶近期调研方案草案的汇报。
郑开叶听得非常认真,偶尔插话询问几个关键细节,问题都直指核心,显示出他昨晚做足了功课,他的态度很明确:充分尊重郭鹏市长领导的市政府工作,支持张伟副书记分管的党务工作,强调党政协调、班子团结的重要性。
“郭市长刚才提到的几个重大项目,特别是那个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的落地瓶颈,我觉得很有代表性,这不是单一的资金或土地问题,背后可能涉及到审批流程再造、部门协同效率、甚至是我们一些隐性政策壁垒的问题。”郑开叶点道,“张伟书记提到的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一定的‘求稳怕错’心态,这也值得我们警惕,高质量发展需要担当精神,我初步的想法是,接下来我的调研,就带着这些问题去,不看精心准备的‘盆景’,多看‘角落’,多听‘杂音’,先把脉问诊,再对症下药,几位看怎么样?”
郭鹏立刻表示赞同:“书记的思路非常清晰,抓住了要害,市政府一定全力配合您的调研,需要哪个部门、哪个区县汇报,随时让思远秘书长安排。”他脸上笑容热情,心里却暗自凛然,这位年轻书记抓问题的眼光太毒,一来就盯上了最难啃的硬骨头,而且显然不满足于听常规汇报。
张伟也点头:“书记重视调研,作风扎实,为我们带了了好头,组织部和宣传部也会跟进,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做好相关宣传配合工作。”
宋思远更是赶紧记录,表示立刻优化调研方案,确保轻车简从,深入一线。
会议结束时,郑开叶看似不经意地对宋思远说:“思远秘书长,调研方案尽快定下来发我,另外,这次调研,让综合二科那个叫魏元的年轻同志也跟着吧,他学法律的,视角可能不一样,带上笔记本,负责记录一下要点。”
宋思远愣了一下,随即立刻应道:“好的,郑书记,我马上安排。”他心中顿时掀起波澜。郑书记怎么突然点名要一个综合二科的副科长跟着调研?还负责记录?这种工作通常应该是综合一科或者秘书科的人来做,难道……他想起昨晚郑书记很晚才离开办公室,难道遇到了魏元?这个魏元,走了什么运?
郭鹏和张伟交换了一个眼神,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个不寻常的安排,魏元这个名字对他们来说很陌生,一个副科级干部,竟然直接被书记点名参与核心调研,这绝对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消息很快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市委大楼,当宋思远亲自到综合二科通知魏元,让他准备跟随郑书记下乡调研时,整个科室,甚至整个市委办都震惊了。
那些之前上蹿下跳、志在必得的秘书人选竞争者们都懵了,完全没想到会半路杀出这么一匹黑马,综合一科科长刘明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秘书科的王海也皱紧了眉头,众人议论纷纷,都在打听这个魏元到底是什么来头,怎么就入了新书记的法眼?
魏元自己也是懵的,接到通知时,他正在校对一份文件,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在周围同事复杂目光的注视下,他只能强作镇定,但内心早已波涛汹涌,他想起昨晚的偶遇和交谈,难道就是因为那一次谈话?郑书记竟然就记住了自己,还给了这样的机会?他感到巨大的压力,也涌起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激动。
接下来的几天,郑开叶的调研行程密集展开,他轻车简从,只带了秘书长宋思远、政策研究室主任、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以及——负责记录的魏元。
他们走访了高新区,看新兴产业布局;去了老工业区,调研传统企业转型的阵痛;深入城乡结合部,查看城市管理和环境治理的短板;来到农业县,了解乡村振兴面临的真实困境;还随机暗访了几个政务服务中心,亲身体验老百姓办事的流程。
郑开叶看得细,问得深,他不仅听主要领导汇报,更随机与一线工人、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普通村民交谈,问他们的收入,问他们的困难,问他们对政府的期望,他经常突然改变行程,直奔问题现场,让下面某些想搞“经典调研路线”的官员措手不及。
在这个过程中,魏元的表现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他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录,更能迅速理解郑开叶关注的重点,用清晰、准确、条理分明的文字将现场情况、各方观点、存在问题以及郑开叶的即兴指示快速整理成要点。
他的法律专业背景也发挥了作用,在一次讨论某个开发区政策合法性争议时,他谨慎地引用相关法条,提供了一个关键的法律视角,避免了决策可能出现的瑕疵,而且他性格沉稳,口风极严,不该问的不同,不该说的绝不透露半句,只是默默做好记录和辅助工作。
郑开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越发肯定了自己的判断,这是一个可造之材。
一周的调研结束后,郑开叶召开了第一次正式的市委常委会议,听取调研情况汇报,并研究当前重点工作,会议结束后,他将宋思远留了下来。
“思远秘书长,这一周辛苦你了。”郑开叶开门见山,“调研很有收获,看到了真问题,也听到了真声音,关于秘书人选的问题,我考虑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