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的时代正式开启,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与朱煜昌从竞争到竞合的转变,将成为应对这个新时代的第一块试金石,接下来的孙连城现场会,就是第一次小考。
车辆稳稳驶入市委大院,郑开叶深吸一口气,将所有杂念摒除,准备投入新的工作,未来的博弈必将更加复杂,但他心中的路线却越发清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守住根基,稳步前行。
就在郑开叶的专车驶入市委大院的同时,朱煜昌的车也抵达了济州西郊全固态电池项目基地。
与市委大院的庄严肃穆不同,基地里处处洋溢着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高耸的塔吊、轰鸣的机械设备、行色匆匆的工程师和工人们,构成了一幅充满动感和力量的画面,然而,在这片繁忙之下,似乎也隐隐流动着一丝不同往常的紧张气息——赵立春副主任即将到来的消息,显然已经像一层无形的压力,传导到了项目的每一个层级。
朱煜昌下车,早已等候在办公楼前的几位副手和部门负责人立刻围了上来。
“主任!”
“您回来了。”
朱煜昌脚步未停,一边大步走向办公楼,一边语速极快地询问:“汇报材料最终版都确认了吗?审计轨迹梳理得怎么样?各环节责任人是否明确?”
“材料已经按您和郑书记在飞机上确认的最后版本定稿了。”一位副手连忙汇报,“审计轨迹还在最后核对,确保所有资金流向和决策节点都有据可查,责任人都已经反复确认过,并做了预演问答。”
“不够!”朱煜昌眉头紧锁,语气严厉,“孙副主任是审计出身,眼睛毒得很,任何一点模糊不清的地方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告诉下面,今天下班前,所有环节必须再过一遍,我要看到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那部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谁那里出了纰漏,谁就给我卷铺盖走人!”
“是!主任!”下属们神色一凛,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朱煜昌走进办公室,脱下外套,秘书立刻递上泡好的浓茶和一堆待签批的文件,他扫了一眼办公桌,目光落在最上面那份关于国际备份谈判进展的报告上。
他拿起报告快速浏览,同时对秘书吩咐:“立刻联系欧洲布马克斯特公司(他选定的备份谈判对象)的代表,跟他们确认一下,关于技术共享条款的补充说明文件,最晚明天必须发过来!语气要强硬点,就说我们这边最高级别的合规性审查马上就要开始,任何文件缺失都可能影响最终合作评估!”
“明白!”秘书立刻记下,转身出去打电话。
朱煜昌坐进宽大的办公椅,喝了一口热茶,试图驱散最后一点宿醉带来的不适,然后拿起笔开始快速签批文件,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既要应对孙连城的审查,又要推进实际的项目进展,还要平衡与郑开叶的新关系,以及……消化昨晚那场意外家宴带来的影响。
他不得不承认,父亲的眼界和策略是对的,与郑开叶硬碰硬,在目前的情况下,收益越来越低,风险越来越高,昨晚的酒精固然起到了催化作用,但即便没有酒,在孙连城带来的巨大外部压力下,他与郑开叶走向某种程度的合作也是大概率事件,只是酒让这个过程变得更直接、更快速了些。
他签完一份文件,拿起内部电话,直接拨给了财务组的负责人:“是我,孙副主任过来,肯定会重点查资金模块,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把所有超常规、但必要的支出,尤其是那几笔预付的国际设备定金和顶尖人才的安家费,所有的审批流程、论证报告、比价依据,全部给我整理成无可挑剔的链条!必要的话,去找郑书记那边的魏元,调用市委审计局的力量帮忙复核一下,就说是我说的,务必保证万无一失!”
放下电话,他揉了揉眉心,主动提出调用郑开叶那边的审计资源,这在他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这确实是最稳妥的做法,既显示了坦诚合作的态度,又能借助更专业的力量堵住可能存在的漏洞,这步棋,走得值。
整个上午,朱煜昌就像一架高速运行的机器,不断发出指令、听取汇报、做出决策,项目基地的空气仿佛都因为他回归后带来的高压而凝固了几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
与此同时,市委大楼,郑开叶办公室。
小型的内部会议刚刚结束,魏元和张皓院士的团队代表领命而去,开始紧锣密鼓地做最后准备,办公室里暂时只剩下郑开叶一人。
他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城市,与朱煜昌在基地的直接冲锋不同,他更需要的是运筹帷幄,把握全局,孙连城的到来,审查的不仅仅是项目本身的资金和流程,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他郑开叶主政济州、掌控重大项目能力的一次检验。
他拿起红色保密电话,拨通了省里周启明书记秘书的线路。
“您好,我是济州郑开叶,请问书记方便接电话吗?有重要情况需要汇报。”
片刻后,电话转接到了周启明办公室。
“开叶啊,回来了?首都的情况我知道了,节哀顺变,新的领导小组架构,你也清楚了吧?”周启明的声音沉稳,带着一丝关切。
“是的,周书记,我刚回来,正在做相关准备工作,特别是关于孙连城副主任下周要来召开现场协调会的事情,想向您做个简要汇报,并请示一下您的指示。”郑开叶语气恭敬而清晰。
他言简意赅地将自己和朱煜昌沟通后形成的汇报准备思路、以及对可能问题的应对策略向周启明做了汇报,重点强调了确保程序合规和技术路线合理性的决心,同时也委婉表达了希望省里能在适当时候给予支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