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元心中微动,省发改委是重要部门,高技术处更是直接对接新兴产业,以往这类调研,通常是通过市发改委或者管委会办公室正式发函联系,由主任或分管副主任接待,这次一位处长直接打电话给他这个刚上任不久的办公室副主任,语气还如此谦恭,其背后的意味,不言自明——这显然是冲着他“前秘书”的身份来的,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无形的示好。
“张处长您太客气了,欢迎省发改委领导来指导工作。”魏元保持着冷静,“请您这边先发个正式的调研函到我们管委会办公室吧,我会向我们刘子明主任汇报,一定安排好接待工作,全力配合调研。”
他没有大包大揽,而是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但也没有拒绝对方的“好意”。
“好的好的!理解理解!程序肯定要走。”张洋立刻接话,“函件马上发,主要是久仰魏主任大名,知道您是咱们省里年轻干部里的领军人物,又是从郑省长身边出来的,对宏观政策和基层情况都熟,所以特别想跟您多交流交流,到时候调研完,务必赏光,一起吃个便饭?”
“张处长谬赞了,我就是个新兵,还在学习,吃饭的事,等调研顺利结束后看情况再说,好吗?”魏元既没有答应也没有完全拒绝,留有余地。
“好好好!没问题!那先不打扰您了,魏主任,咱们回头见!”
挂断电话,刘丽丽好奇地问:“谁呀?听起来好像是个领导?”
“省发改委的一个处长,想来调研。”魏元简单解释了一句,眉头却微微蹙起,这种电话,他预料到还会有,郑省长虽然离开了济州,但升任了权柄更重的常务副省长,依旧是d省政坛的核心人物之一,那些想要靠近郑省长而不得其门的人,或者曾经受过郑省长关照想要维持香火情的人,很可能会将目光投向他这个曾经的身边人,这是一种潜在的资源,但也可能是一种麻烦和陷阱,如何应对,分寸的拿捏极为重要,过于冷淡,会被人说势利;过于热情,又可能授人以柄,甚至给老领导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他深吸一口气,对刘丽丽说:“丽丽,以后像这种工作上的电话,尤其是省里部门或者下面地方上打来的,涉及请托或者联络感情的,我可能得多加小心。”
刘丽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嗯,你把握好就行,反正咱们现在这样挺好的,我也不指望你再去攀附什么,安安稳稳的就好。”她更关心的是眼前的新家和即将到来的婚礼。
魏元笑了笑,摸摸她的头:“知道啦,管家婆。”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郑开叶在省政府的位置日益稳固,其影响力持续扩散,魏元这个“旧人”虽然身处相对独立的园区,却依然无法完全避开风波的波及。
一天下午,魏元正在审核一份上报省工信厅的材料,办公室门被敲响,进来的是园区一家重点企业的副总经理,姓王,魏元跟他打过几次交道,算是认识。
“魏主任,忙着呢?”王总笑容可掬,手里拎着一个看起来挺高档的茶叶礼盒。
“王总,请坐。有什么事吗?”魏元起身相迎,心里有些疑惑,企业的事情一般不会直接找到他这里。
“没啥大事,没啥大事。”王总将茶叶盒放在沙发旁的角落,“就是一点新茶,朋友送的,想着魏主任您平时工作辛苦,拿来给您尝尝鲜。”
“王总您太客气了,这不合适。”魏元连忙推辞。
“哎呀,一点心意,不值什么钱,就是点土特产。”王总摆摆手,顺势在沙发上坐下,压低了些声音,“魏主任,其实呢,还真有件小事想麻烦您一下。”
魏元心中警铃微作,面上不动声色:“您说。”
“是这样,我们公司呢,最近想申报省里的一个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听说最终评审会需要省里相关领导牵头……我们打听了一下,这个项目好像归省里郑省长那边分管?”王总搓着手,笑容更加热切,“我们知道魏主任您以前在郑省长身边工作过,能不能……方便的时候,帮我们递个话?或者……指点一下门路?只要项目能成,我们公司绝对忘不了您的好处!”
魏元的脸色沉了下来,果然如此。这些人拐弯抹角,最终还是想走“首长秘书”的门路。
“王总,”魏元的声音严肃起来,“申报项目,园区有专门的产业发展局负责指导和对接,所有的流程、标准都是公开透明的,你们应该把精力放在完善自身申报材料,提升技术竞争力上,至于省里哪位领导分管,如何评审,那是组织程序,不是我们应该打听和干预的,这个茶叶,请您拿回去,这件事,我就当没听说过。”
王总没料到魏元如此直接干脆地拒绝,脸上有些挂不住:“魏主任,您看……这……就是顺便帮个小忙,牵个线……”
“对不起,王总,这个忙我帮不了,也不会帮。”魏元站起身,态度明确,“无论是作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还是作为曾经的公务人员,恪守纪律、秉公办事都是最基本的底线,请您理解,如果贵公司在项目申报中遇到政策层面的困难,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向管委会反映,我们会尽力协调服务。”
王总见魏元态度坚决,甚至抬出了“纪律底线”,知道再说无益,只好讪讪地拿起茶叶盒,脸色不太好看地离开了。
魏元看着关上的门,心情有些沉重,他知道,自己今天得罪了一个潜在的企业客户,甚至可能因此传出“不通情理”、“架子大”的名声,但他不后悔。郑省长对他有知遇之恩,他绝不能利用这层过去的关系为自己谋利,更不能给老领导抹黑添乱,这种原则问题,没有丝毫妥协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