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荷的手指在纸上摩挲着那两个字——“开学”。阳光从新学堂的窗框斜照进来,落在她手背上。远处传来锤子敲打木料的声音,工匠们正在加固房梁。
与此同时,西域 pletion 城外黄沙漫卷。一辆青帷马车停在驿道旁,车帘掀开一角,李瑶探出身,接过张慎递来的密报。她快速扫过内容,目光停在一行字上:五国使团已于昨夜会盟,今晨将联名提交《资源准入限制案》。
她放下纸,抬头望向城门方向。高耸的城楼上飘着各国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她收回视线,对张慎说:“准备茶具,我要见南诏、吐蕃和龟兹的副使。”
张慎低声应下,转身去安排。李瑶回到车内,打开乾坤万象匣。一道光幕浮现,上面滚动着各国近三个月的贸易数据、边境驻军调动记录和民生状况报告。她的手指划过屏幕,重点标记出南诏盐井枯竭、吐蕃药材短缺、龟兹商路税负过重的信息。
一个时辰后,三名外国使节陆续抵达偏厅。李瑶已换了一身素色长裙,亲自为他们斟茶。茶香升起时,她说:“我知道你们为何而来。但联盟不是靠口号维系的,是靠利益。”
南诏副使皱眉:“大晟若不开放铁矿,我们无法继续维持边境通商。”
李瑶点头:“铁矿不能开放。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合作。南诏缺盐,我可提供深井钻探技术,帮你们打出新盐井。条件是,退出联合提案。”
对方一愣:“你有这种技术?”
“三天内可派工程队出发。”她说,“设备图纸我已经准备好。”
吐蕃使节开口:“我们更需要药材和医生。”
“每月两支医疗队,携带五百斤成药入藏。”李瑶说,“另外,我们会培训你们的医者使用现代诊疗方法。前提是,不再支持封锁决议。”
吐蕃使节沉默片刻,点了点头。
最后轮到龟兹。对方代表犹豫着说:“我国依赖商税,若大晟独掌丝路,我们的收入会减少。”
李瑶取出一份地图,铺在桌上。“我们帮你重建三条废弃驿站,铺设石板路,增设护卫岗哨。商旅增多,你们的税收只会更高。而且——”她顿了顿,“我们可以把驿站管理权交由三国共治委员会,大晟只负责技术支持。”
三人面面相觑。原本结盟只是为了施压,没想到大晟不仅没强硬对抗,反而给出了具体解决方案。
会谈结束时,三位使节都没有明确承诺,但态度明显松动。
第二天清晨,大会正式召开。五国代表齐聚议事大厅。主使起身宣读提案,要求大晟立即开放北部铁矿区与粮道运输权限,否则将实施全面贸易封锁。
话音刚落,李瑶站了起来。她没有激动,也没有反驳,而是命人抬上来一幅巨大的丝绸地图。地图上用红蓝两色标注了过去十年丝路沿线的安全事件、道路损毁点和商队损失情况。
“这是十年来的数据。”她说,“七成商旅安全由大晟军护完成,八成道路修缮出自我国工匠之手。如果今天撤走我们的兵力和技术支持,请问各位,你们的税关还能收到几成银子?”
全场安静。
她继续说道:“与其互相封锁,不如共建机制。我提议设立‘丝路联合巡逻队’,各国出兵出人,大晟提供指挥系统和情报网络。所有收益按贡献分配。”
有人冷笑:“你们想当盟主?”
“我不是要当谁的主人。”李瑶平静地说,“我只是在问,你们想要一条死路,还是一条活路?”
这时,南诏副使站起来说:“我国决定重新评估提案立场。”
吐蕃代表紧随其后:“我们也需要时间讨论。”
龟兹使者补充:“关于驿站重建的合作方案,我们愿意深入洽谈。”
原本铁板一块的联盟,出现了裂痕。
会议陷入僵局。剩下两国仍坚持原案,甚至放出风声,称将煽动北境游牧部落袭扰大晟边境。
当天夜里,李瑶再次召见张慎。她站在灯下,手里拿着刚刚收到的消息:龟兹国王已下令召回主战派大臣,并派密使送来亲笔信,表示愿以驼队护送大晟使团穿越沙海。
“他们动摇了。”张慎说。
李瑶点头:“明天最后一轮谈判,我要宣布一项新计划。”
次日会上,气氛紧张。反对国代表刚要发言,李瑶先一步走上台前。
“既然大家关心区域稳定。”她说,“那我宣布,启动‘百工援外计划’。未来三年,大晟将向参会各国免费派遣农技工匠、水利专家和医疗队伍。首批一百二十人,明日启程。”
她拿出三份协议书,分别递给南诏、吐蕃和龟兹的代表。“这是我们之前谈妥的合作文件。现在,我邀请你们当众签署。”
三人迟疑了一下,最终依次上前签字。掌声从角落响起,渐渐扩散开来。
就连那两个坚持封锁的国家代表,也不得不微微颔首。
会议结束时,李瑶走出大厅。阳光刺眼,她眯起眼睛看向东方。张慎快步跟上,低声汇报:“五国已联署备忘录,同意暂缓资源提案,转而推进多边协作机制。”
李瑶接过他手中的草案,是她昨晚亲自拟定的《多边协作章程》。里面写明了联合巡逻队的组成规则、技术共享范围和争端调解流程。
“传令下去。”她说,“明日寅时出发,回京。”
张慎应了一声,转身去安排车马。李瑶站在台阶上,望着远方的地平线。风从沙漠吹来,带着干燥的气息。
她翻开战报速递,第一页写着:北方连降暴雨,冀州河堤出现裂缝,地方急报请求支援。
她合上文书,走进车厢。车轮开始转动,碾过沙石路面。
窗外,pletion 城的城门逐渐远去。一支驼队正从侧道赶来,打着龟兹王室的旗号。
车内烛火晃动,映着桌上的章程草案。墨迹未干,最后一个字是“安”——取自“共保安宁”之意。
马车驶出十里,一名侍卫骑马追至车旁,递进一封加急军情:西部侦骑发现可疑骑兵踪迹,疑似平西王残部活动迹象。
李瑶接过信封,指尖划过火漆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