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当尤启明一家再次陪同周校长一行来到码头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庞然大物震撼的说不出话。
那是一艘线条硬朗、泛着金属冷光的巨舰,其规模远超当今世界上任何一艘船舶,正静静的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座移动的钢铁山脉——它就是“启明-1号”50万吨级的核聚变动力采矿船。
“各位,请登船。今天我们一起去太平洋深处看看。”尤启明微笑着引领众人登上舷梯。
进入宽敞明亮的控制大厅,更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现了。尤启明下达指令:“启航,目标,太平洋cc-07矿区,巡航速度两马赫。”
紧接着,一股强大的推背感传来,舷窗外景物飞速后退并向下倾斜,整艘巨舰竟如同战机般拔地而起,破开云层,以惊人的速度向东方飞去!
“飞……飞起来了?!”一位教授扶着眼镜,立刻站立不稳。
尤继武适时解释道:“这艘采矿船,采用氦-3聚变发动机,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密度和推力。采集加工能力50万吨,每小时可采集10万吨矿石,飞行时速两马赫,水面航行速度100节,水下航行速度50节,可下潜至万米水深进行采矿。为了效率,空中飞行是更优选择。”
听了尤继武的介绍,众教授都张大了嘴巴,他们简直无法理解这种逆天的科技。
在飞行途中,尤启红和尤启亮,担任导游,带领周校长和教授们参观各个舱室,并详细介绍各舱室的功能。
教授们就各种技术问题进行提问,他俩对答如流,并从理论层面就一些技术详细的进行讲解,令一众教授不住地点头。
不到一小时,巨舰便已抵达预定海域,缓缓降落在波光粼粼的太平洋上。随后,他开始下潜,最终悬停在五千米深的海底矿床上空。
通过巨大的高清屏幕,教授们清晰地看到了采矿过程:船体前部伸出两只巨大的采矿壁,如同巨鲸吸水般,将富含铁、铜、甚至金元素的锰结核矿沉从海床吸起。庞大的矿泵通过管道直接送入船舱,经过一系列高效的重力与磁力筛选,杂质被迅速分离,得到高纯度的金属粉末被直接送入与采矿船一体化的电弧炉。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直接冶炼成型技术,”尤启明指着屏幕上奔流的钢水,“省去了传统的烧结、炼焦等冗长环节,能源利用效率超过95%。”
钢水被铸成钢锭,然后送入连铸连轧机,在几分钟内就被轧制成的各种规格的板材。同时,另外的生产线也在产出高纯度的铜锭和黄澄澄的金锭。
教授们的问题如连珠炮般袭来:
“能量转换效率如何?做到这么高?”
“深海高压环境下的设备密封与材料抗压问题怎么解决?”
“如此高效的磁筛选,其磁场强度和精度是如何实现的?”
尤启明和尤继武从容应对,解答中涉及了等离子冶金、量子磁控、超导传输等一众教授们既感高深,又觉豁然开朗的概念。
等待采矿工作的间隙,尤启明笑道:“干等着可惜了,这附近有片好地方。不如咱们到那里去玩玩。”他带着众人来到船舷边,一艘流线型的白色高速游艇从采矿船侧舷的舱门滑出。
游艇驶出30海里,停在一处无人荒岛上,湛蓝的海水下是色彩斑斓的珊瑚礁,成群的热带鱼游弋其间,而更吸引人的是礁石上、沙地里那密密麻麻的硕大海参、鲍鱼、以及比手臂还粗的龙虾、脸盆大的螃蟹……
“各位,这里的海鲜,管够!还能带些土产回京城!”尤启明笑着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潜水装备和保鲜箱。欢声笑语中,就连周校长都挽起了裤腿,兴致勃勃的加入了“捕捞大队”。这一刻,尖端科技的冰冷与大海馈赠的鲜活完美交融。
几小时后,当众人带着满箱的“战利品”返回采矿船时,船上的智能系统提示:
“本次作业完成:采集并加工钢材42万吨,铜材4万吨,提炼金锭80吨。准备返航。”
带着满满的震撼和一箱箱鲜活的海产,以及脑海中翻腾不息的新知,采矿船再度升空,以两马赫的速度,载着这群见证了神话变为现实的人们,飞回了宝安。
站在码头,周校长心潮澎湃:这艘船带回的,何止是金属,他带回的是一个时代,一个由“启明集团”开创,即将由他们清木大学共同参与书写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