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秧棚恒温护春耕,技适田垄暖民心
2029年2月20日(周一,正月二十一)的江苏常州,御景园6幢1601的晨光裹着青团的清香——妈妈正和苏晚晴揉艾草面团,刚满一岁的小电扶着餐桌,伸手抓案板上的豆沙馅,嘴里清晰喊出“团、甜”;林凡蹲在旁边帮着递油纸,爷爷坐在沙发上编竹篮,手里的竹条翻飞:“编个小篮,给小电装青团,春耕时去田里送吃的也方便。”林小雨趴在茶几上,举着刚画的“育秧棚图”,抬头喊:“哥,南方村的王伯发视频了,他的育秧棚全蔫了,你快看看!”
林凡拿过手机,视频里的王伯蹲在育秧棚前,枯黄的秧苗散在竹盘里,他声音发颤:“林总,这棚里温度忽高忽低,白天晒得烫,晚上冷得冰,育了三批秧全死了——再过十天就得插秧,没秧苗今年稻子就荒了!”林凡心里一沉,转头对强子发消息:“上午9点带育秧温控设备,去南方村救急,三天内必须让王伯的秧棚出绿苗。”
“晚晴,我跟强子去育秧村,你和妈蒸青团,等我们回来吃热乎的。”林凡帮小电擦了擦沾着艾草的手,小家伙把豆沙馅递到他嘴边,喊“爸、吃”;妈妈把刚蒸好的青团放进竹篮:“去吧,路上小心,青团给你们装了一篮,饿了垫肚子,别耽误吃饭。”
上午9点,公司院子里堆着备好的设备——强子拎着光储温控器、防水保温棉,陈教授抱着AI测温平板:“南方育秧棚是‘竹架薄膜棚’,漏温快、湿度大,得三招解决:温控器用‘光储供电+双温探头’,棚顶贴保温棉防漏温,AI模型加‘湿度补偿’,既要恒温25c,又不能太潮闷秧苗。”林凡点头:“分三步来,中午到村,今晚就让育秧棚升温,三天出齐绿苗。”
周一(2.20)中午——车队赶到南方村的育秧棚区,王伯早站在棚口等,手里攥着蔫掉的秧苗:“林总,你看这棚,白天太阳一晒就30c,晚上风一吹就15c,苗要么烤死要么冻坏。”
强子蹲在棚顶下,掏出“反射保温棉”(车间按棚型裁的,一面反光防暴晒,一面保温锁温):“把棉贴在棚膜内侧,白天反光降3c,晚上保温锁温,再装个光储温控器,设定25c恒温,超了自动通风,低了自动加热。”工程师们立马动手,保温棉贴好后装温控器,通电试机——棚内温度稳稳定在25c,王伯伸手摸棚膜,笑着说:“不烫了!晚上也不怕冷了!”
可刚运行1小时,温控器突然停了——棚内湿度太大,线路板受潮短路。“别慌,用防水涂层。”强子掏出随身带的电子防水剂(给医疗便携设备用的,喷完防汗防雾),往线路板上喷了层薄雾,又给接线口裹上防水胶带:“这样潮汽进不去,能撑到秋收。”
下午2点——智农脑的李工带着调试好的AI平板赶来,屏幕上能实时显示“棚内温度、湿度、秧苗生长状态”。“林总,之前闷坏秧苗,是没算‘湿度和温度的协同’——25c时湿度超80%就得通风,不然苗会烂根。”李工调了平板参数,设定“温度25c±1c,湿度70%-75%”,一超阈值就报警。
陈教授蹲在育秧盘前,撒下新的稻种:“按这个参数,三天就能冒芽,五天出绿苗,刚好赶得上插秧。”王伯凑过来,小心地摸了摸棚内的温度,又看了看平板上的数字,红着眼眶说:“这下踏实了!前几天愁得睡不着,现在有你们的设备在,今年稻子有盼头了!”
周二(2.21)早上,林凡和强子带着团队帮村里20户农户装温控设备,王伯主动当起“向导”,领着他们去各家棚子:“张婶家的棚在风口,得多贴两层保温棉;李叔家的棚小,温控器装在中间最匀。”强子按王伯说的调整,每户的设备都适配得刚好。
周三上午,第一批秧苗冒芽了——嫩白的芽尖顶破稻壳,王伯蹲在棚里看了半天,掏出手机拍视频发村群:“大家快来看!林总的设备管用,芽子冒出来了!”村民们全围过来,看着绿芽笑,有人问:“这设备费电不?”林凡笑着说:“白天靠太阳能板供电,晚上用储能电池,一分钱电费不用花,比烧煤取暖还省劲。”
周五下午,芯储微的李默赶来,把微型芯片装到温控器里:“现在温控器能连村广播,湿度温度超了,广播会喊‘张婶家秧棚通风’‘李叔家秧棚加热’,不用天天跑棚里看。”乡农技站的王站长也来了,当场签推广协议:“南方100个育秧村,全装你们的温控设备,春耕前必须完活,不能耽误农时!”
傍晚回常州,刚进门就闻到青团的香——小电举着竹篮扑过来,喊“爸、团”;妈妈端着刚蒸的青团,笑着说:“就等你们回来,热乎着呢,尝尝新做的咸蛋黄馅。”小雨举着刚画的“育秧棚绿苗图”:“哥,你看,我把冒芽的秧苗画上去了,王伯说要贴在棚门口,当‘护苗符’!”
周末总结会,周彤拿着订单合同笑:“100个村的温控设备订单,金额5800万;智农脑的AI模型要适配咱们的设备,芯储微的芯片批量供货,今年春耕的活全接上了!”强子揉着腰,裤腿上还沾着育秧棚的泥土:“虽然天天蹲棚里沾泥,但看见秧苗冒芽,比啥都值——下周去下一批村,保温棉、防水剂都备足了。”
林凡吃着青团,看着满屋子的暖——爷爷编的竹篮摆在桌上,小雨的画贴在墙上,小电举着青团追强强跑,妈妈在厨房盛糖水。突然觉得,春耕里的踏实,从来不是订单有多厚,是让农户蹲在秧棚里看见绿芽时的笑,是让王伯从愁容满面到眉眼舒展的变化,是身边的人围着吃青团时的暖。
窗外的天渐渐黑了,客厅的灯亮着柔光——小电喊“爸、暖”,林凡伸手抱他,心里满是妥帖:春耕还在继续,就这么一步一步走,把恒温的暖送进秧棚,把技术的妥帖传到田垄,把家里的团圆守得稳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