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赛夺冠的消息像春风般传遍校园。周一清晨,陈遇刚走进初三教室,就被黑板报上醒目的倒计时惊到:距中考还有98天!旁边贴着他们省赛领奖的照片,形成奇特的对比。
成名人了啊!毛蛋骑着摩托车追到校门口,扔给陈遇一沓信,都是来信请教的!不过...他指指教室,你们班主任说中考前要收心了。
教室里的气氛明显不同。课桌上堆着厚厚的复习资料,黑板上写着百日冲刺的标语。班主任李老师宣布:学校决定成立科技创新社团,但——她特意加重语气,中考结束后再启动!
同学们顿时哀鸿遍野。能不能边复习边搞项目?王小虎小声嘀咕。
孙宇推推眼镜:根据数据,每天投入1小时科研,对中考成绩影响在误差范围内。
张伟已经打开电脑:我可以开发复习-科研时间优化算法......
但老师的担忧很快得到验证。第一次模拟考,几个项目组成员成绩明显下滑。
看看!我说什么来着!教务主任拿着成绩单找上门,马上中考了,还搞这些!
最让人意外的是家长会的场面。陈父被几个家长围住:老陈,让你家孩子收收心吧,别带着大家不务正业!
李娟父亲却站出来:我家娟子这次进步了15名!她说搞科研让她开窍了!
分歧在周五爆发。教务处正式通知:即日起至中考,所有科技活动暂停!
当晚,306宿舍召开紧急会议。
不能停!王小虎急得跳脚,下个月还有全国赛!
孙宇分析数据:其实每天30分钟项目时间,反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张伟调出程序:看,这是我做的学习-科研双向促进模型......
转机来自一个意外。市教研员来校指导中考备考,正好遇到学生在天台秘密做实验。
这是什么?教研员好奇地问。
浮漂受力分析仪,陈遇老实回答,用来理解流体力学,对物理中考有帮助。
教研员眼睛一亮:有意思!能不能演示?
这场临时演示意外促成了学科融合研讨会。教研员看着学生们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连连点头:这才是素质教育该有的样子!
周五的教职工会议上,争论达到白热化。
中考成绩是硬指标!教务主任坚持。
创新精神也是素质教育要求!物理老师反驳。
不如......李老师突然提议,让学生证明两者可以兼顾?
于是有了这场别开生面的学科融合展示会。操场上,各个项目组要演示科技项目中的学科知识应用。
请看这个碳纤维监测装置,陈遇从容不迫,涉及温度控制(物理)、化学反应(化学)、数据建模(数学)......
莉莉展示英语组翻译的国外文献:这是科技英语的实际应用!
最精彩的是王小虎,他用抛物线原理演示抛竿技巧:这和物理中考题完全一样!
展示会结束时,教务主任终于松口:可以继续项目,但必须与中考复习结合。
更大的惊喜在后面——校长宣布:学校将把科技项目纳入跨学科学习试点!
新模式立竿见影。同学们自发组织中考科研互助组,用科研项目深化理解知识点。最成功的当属浮力研究小组,他们通过做钓箱实验,弄懂了所有浮力中考题!
五月的一个傍晚,工坊里依然灯火通明。陈遇正在推导传感器公式,忽然听到啜泣声。原来是初三的学妹做数学题卡壳了。
总是算不对......女孩抹着眼泪。
陈遇递给她一杯水:知道吗?我们这个公式推导了三个月。
真的?
真的。他指着墙上的标语,厚积薄发。
这时广播突然响起:请初三同学到操场集合!
夜空下,校长指着星空:知道为什么叫你们来吗?看那颗最亮的星,那是天狼星,距离我们8.6光年。他顿了顿,中考就像这颗星,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坐标。但你们在科技项目中获得的创新能力,将会照亮更远的路。
那个夜晚,许多同学在日记里写下相似的话。陈遇写道:曾经以为中考是终点,现在明白是起点。我们在科技项目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终身受用的能力。
中考前一周,捷报传来:他们的碳纤维项目入选全国赛!消息传来时,大家正在复习物理。
本来是想解决卡脖子问题,孙宇推推眼镜,没想到帮我们弄懂了所有力学知识点......
毕业典礼上,校长特意让科技创新社团站在中央。这一年,他激动地说,你们证明了应试与创新可以共赢!中考成绩出来了——科技创新社团平均分提高38分!
晚会结束时,全校学生齐声唱起《毕业歌》。歌声中,陈遇望着星空下的一张张脸庞,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千帆竞发。
那不是放弃学业搞科研,而是让学习与实践相互促进。每艘船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既要有扎实学识,也要有创新精神。正如教研员所说: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扬帆远航。
夜深了,教室的灯光还亮着。几个初一学生正在向学长请教问题,认真记录着。窗台上,一盆向日葵在夜风中轻轻摇曳。
那是莉莉种的。她说要看着它长高,等到秋天收获果实——那时,他们已经坐在高中的课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