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河的水波还泛着金纹时,林辰一行人在河畔搭起了临时草棚。雷大叔劈的木柴堆成了小山,沈念正蹲在河边清洗刚采的薄荷,叶片上的水珠滚进河里,引得几条小鱼围过来啄食。
“林辰哥,快来!”沈念举着片肥大的荷叶跑过来,叶子上托着颗晶莹的露珠,“你看这露珠里有彩虹!像不像娘药箱上的琉璃扣?”
林辰凑近一看,果然,阳光透过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彩光,和娘那个旧药箱上的琉璃扣如出一辙。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娘总把这种“彩虹露珠”收集在小瓷瓶里,说“能给药材保鲜”,现在想来,不过是哄孩子的小把戏,却让他记了这么多年。
“阿默呢?”林辰四处张望,没见着人。
“去上游看回春藤了,”沈念把露珠倒进瓷瓶,“他说要看看藤根扎得稳不稳,怕被河水冲跑。”
正说着,阿默回来了,肩上扛着捆新砍的藤条,叶子还鲜绿:“发现个好东西。”他放下藤条,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是几块暗红色的根茎,“这是‘血藤’,长在回春藤的根部,专治跌打损伤,比寻常药草见效快。”
林辰接过血藤,断面处渗出微红的汁液,凑近闻有股淡淡的药香:“确实是好东西,晒干了能配进活血膏里。”他忽然笑了,“咱们这趟不仅解了毒,还赚了味新药,值了。”
草棚外传来马蹄声,是玉泉村的村民赶来了。为首的老者提着篮子,里面装着刚蒸的米糕:“林先生,听说你们救了整条河的百姓,这点心意您务必收下。”身后跟着几个年轻人,扛着木板和稻草,“我们来帮您搭个正经的药庐,以后您就在这儿坐诊,咱们都方便。”
林辰推辞不过,只好收下米糕。沈念已经和村里的孩子玩到了一处,教他们辨认薄荷和紫苏,小奶音喊着“这是驱蚊的”“那个能泡水”,像只快活的小麻雀。
雷大叔看得手痒,捡起根粗木杆,在空地上画起图纸:“药庐得坐北朝南,采光好;屋顶要斜着铺稻草,下雨不漏水;旁边再搭个凉棚,病人候诊时能歇脚。”村民们跟着应和,七手八脚地搬木料、编草帘,热闹得像过节。
林辰坐在河边整理药材,见阿默独自坐在石头上磨箭,便走过去递了块米糕:“在想什么?”
“在想我爹。”阿默咬了口米糕,声音有点闷,“他以前是猎户,总教我‘箭要准,心要静’,可惜他走得早。”他摩挲着箭杆,“要是他还在,见我现在能护着人,应该会高兴吧。”
林辰拍了拍他的肩:“肯定会的。就像我娘看到现在的我,也一定会说‘做得好’。”
正说着,沈念风风火火跑过来,手里捏着片撕碎的衣角:“林辰哥!村西头的张奶奶摔了腿,说是疼得站不起来,咱们快去看看!”
林辰立刻背上药箱,阿默抓起弓箭跟上。张奶奶家在半山腰,土坯房的院门关着,里面传来低低的呻吟。推门进去,见老太太趴在炕上,右腿以不自然的角度扭曲着,旁边的小孙子吓得直哭。
“是股骨错位了。”林辰迅速检查伤势,“阿默,帮我按住膝盖;沈念,拿烈酒来消毒。”他深吸一口气,回忆着娘医案里的正骨手法,掌心抵住患处,猛地发力——只听“咔哒”一声,骨头归位的瞬间,张奶奶疼得喊了声,随即松了口气:“不那么钻心了!”
沈念给老太太喂了口温水,阿默则用带来的夹板固定住伤腿,动作利落得不像个猎户出身的少年。“这夹板得绑七天,每天换次药,”林辰写下药方,“我让人把药送来,别担心。”
老太太拉着他的手,眼里淌着泪:“你跟你娘一个样,都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啊。当年我家老头子咳血,就是你娘背着药箱翻过山来治的,一分钱没收。”
从张奶奶家出来,夕阳正往山后沉,给药庐的新木架镀上了层金。村民们还在忙碌,凉棚的草帘已经挂上,雷大叔正指挥人往梁上挂块木匾,上面是村里教书先生写的“百草堂”三个大字,笔力遒劲。
“林先生,今晚就在村里吃吧!”村民们涌上来挽留,“杀了自家养的鸡,炖锅蘑菇,热乎!”
林辰本想推辞,却被硬拉着往村长家走。堂屋里摆了张八仙桌,桌上摆满了菜:炖鸡汤冒着热气,炒野菜翠绿诱人,还有碗红亮亮的红烧肉——村长说这是特意给“出力最多的雷大叔”准备的。
席间,有人说起影阁的旧事,说当年娘在这里采药时,总把药草分给穷苦人,自己饿着肚子赶路。“有次她发高烧,就在山洞里躺了两天,还是放牛娃给她送了块玉米饼才缓过来。”一个老婆婆抹着泪,“这样的好人,该长命百岁啊。”
林辰举起粗瓷碗,里面盛着米酒:“我娘总说,医者心里得装着人,不管是认识的还是陌生的。今天借这碗酒,敬所有心善的人,也敬……在天上看着我们的她。”
众人纷纷举杯,酒液洒在地上,像落下一地星星。
夜深了,药庐的灯还亮着。林辰坐在新搭的柜台后,整理今天采的血藤。阿默在旁边用油布包箭,沈念趴在桌上写日记,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很轻。窗外,回春藤的影子爬过墙,与月光交织成网,网住了满室药香,也网住了这平凡又踏实的人间。
“明天该给药庐的柱子刷桐油了,”林辰放下血藤,看向窗外,“刷了就不怕虫蛀了。”
“我去砍竹子,编个药架。”阿默把磨好的箭插进箭囊。
沈念抬起头,眼里闪着光:“我跟张奶奶学了做艾绒,以后咱们的艾条就自己做,好不好?”
林辰笑着点头。月光从窗棂漏进来,落在三人身上,像盖了层薄被。他忽然觉得,娘当年种下的那株回春藤,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抽出无数新枝,缠缠绕绕,把他们这些原本不相干的人,紧紧连在了一起。
而这玉泉河畔的新药庐,不过是又一个开始——往后的日子,会有更多人带着故事来,带着暖意走,把药香传到更远的地方,像河水一样,永不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