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让楚凡在阳泉多停留一日,去感受这座山城在煤炭与关隘之外,那些细腻而温润的纹理。
昨日的阳泉,是刚硬的、历史的,充满了战火的记忆与煤铁的重量。楚凡决定,今天他要暂时告别那些宏大的主题,像本地人一样,在山城的街巷间起伏穿行,去倾听它日常的呼吸。
6. 清晨的“抿曲”与山城烟火
楚凡循着香味,在一条斜坡上的早市里,找到一家卖“漂抿曲”的老店。那是一种用豆面和白面混合,通过特制工具“抿”入沸水,形成的短促面食,形似蝌蚪。浇上羊肉臊子或酸菜豆腐卤,口感滑嫩,别有风味。
就着刚出炉的“枣糕”(一种面点),吸溜着热乎乎的抿曲,看着早市上为生活奔波的人们,楚凡感到一种踏实的暖意。这碗看似简单的小吃,凝聚了山城人家最朴素的智慧。
7. 城市阳台的“拉魂腔”
在市区一处高地的平台——当地人称之为“城市阳台”,楚凡看到一群票友在自发排练。他们唱的并非晋剧,而是一种旋律更为高亢凄婉的剧种。
“这是咱阳泉的‘拉魂腔’,也叫晋剧西路戏,”一位拉胡琴的老者休息时告诉他,“这腔调,就像在太行山上喊山,能把你魂儿里的苦闷和畅快都拉出来。”那苍凉的唱腔在山谷间回荡,与这座城市的过往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8. 矿区老屋的坚守与新生
楚凡走进一片依山而建的矿区老住宅区。红砖的筒子楼密密麻麻,台阶陡峭,充满了年代感。许多年轻人已经搬走,留下的多是老人。他在一位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矿工身边坐下。
老人平静地指着对面的山:“挖了一辈子煤,把那山都挖空了。现在退休了,就看着这山,心里踏实。”然而,楚凡也看到,一些老屋被改造成了颇具格调的咖啡馆或工作室,一些年轻人选择回归,为这座老城注入新的活力。
9. 冠山书院:深藏山中的文脉
在朋友的推荐下,楚凡探访了藏于平定冠山的冠山书院。这里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完全隔绝了山下的工业喧嚣。元明清三代的书院遗迹和摩崖石刻,默默地诉说着这片土地被忽略的、深厚的文脉。
书院的管理员是一位儒雅的长者,他说:“人们总说阳泉是煤城、武城(娘子关),却忘了它也曾是书院林立、文风鼎盛之地。这山中的书香,是咱阳泉的另一面风骨。”
10. 最后的凝望:星河与灯河
夜晚,楚凡再次登上狮脑山。脚下,阳泉城的灯火如一条条光的河流,在山谷间蜿蜒流淌,构成一幅立体的、动感的画卷。而抬头望去,太行山巅的星空格外清晰璀璨。
山的沉默,星的遥远,城的灯火,在此刻交织。他想起白天的拉魂腔、矿区老人平静的脸、冠山书院的石刻,以及那碗暖心的抿曲……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阳泉的复杂与真实。
当楚凡背起行囊,准备东出太行时,他发现阳泉的形象已无比深刻:
· 它不仅是狮脑山的烽火,也是冠山书院的书香。
· 它不仅是娘子关的奔流,也是桃河水的细浪。
· 它不仅是地心的乌金,也是街头抿曲的热气。
· 它不仅是“拉魂腔”的苍凉,也是年轻人回归的足音。
这座城市,就像一位从煤海里走出、在太行山上站稳的汉子,脸上带着煤灰,手心布满老茧,但眼底深处,却闪烁着对文化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盼。
楚凡的背包里,多了一块从冠山捡来的、带有苔痕的石头。他带着对这座山城所有的敬意与祝福,踏上了归途。列车再次穿行于太行山的隧道群,光明与黑暗交替,一如他这段三晋之旅的回忆。山西,这片“表里山河”的土地,已将它的雄浑、厚重、坚韧与温情,深深烙印在他的生命里。他的徒步中国故事,因山西而变得无比丰满与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