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洛阳,是历史的、辉煌的,充满了佛光的庄严与帝都的气象。楚凡决定,今天他要暂时放下那些厚重的史书,像一株牡丹,融入这座城市的街巷,去品味它作为一座“生活之城”的日常滋味。
6. 清晨的汤馆:一碗汤的江湖
天光未亮,楚凡被朋友拉进一家藏在居民区里的汤馆。巨大的汤锅翻滚着奶白色的浓汤,食客们端着海碗,自己动手舀汤,撒上碧绿的葱花和香菜,再泡上死面饼丝或锅盔。汤浓肉烂,一口下肚,暖彻心扉。
“在洛阳,可以一个月喝汤不重样,”朋友吸溜着饼丝,含糊地说,“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这碗汤,是咱洛阳人最接地气的‘朝圣’。”
7. 西工游园:寻常百姓的“神都”生活
他信步走入西工区的某个街心游园。这里没有洛邑古城的华美,却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唱豫剧的票友字正腔圆,抖空竹的老人身手矫健,下棋的围观者比弈者更激动。
一位提着鸟笼的大爷对楚凡说:“我们洛阳,地下是祖宗的历史,地上是咱老百姓的日子。不能总活在历史里不是?该唱唱,该跳跳,这才是活着的洛阳。”
8. 天子驾六博物馆:车马坑上的城市心跳
在市区最繁华的地段,一座小巧的博物馆静静矗立——天子驾六博物馆。这是在城市基建中发现的惊世遗址,“驾六”的马车规制,印证了周代“天子驾六”的文献记载。
楚凡站在透明的玻璃地板上,俯瞰着脚下沉睡的车马,而窗外是车水马龙的现代街景。几千年的时光,在此刻被压缩在同一空间,历史的脉搏与城市的呼吸如此贴近。
9. 洛浦公园:长堤上的古今交融
傍晚,他沿着洛河岸边的洛浦公园漫步。隋唐时期,这里是皇家禁苑;如今,它是市民散步、跑步、跳广场舞的“城市客厅”。远处,洛阳电视塔与现代建筑勾勒出新的天际线。
一位在河边写生的美院学生告诉他:“画洛阳最难。你要怎么在一张画布上,同时放下卢舍那大佛、定鼎门遗址、还有这些跳广场舞的阿姨?这座城市,是层层叠叠活着的历史。”
10. 最后的晚餐:小街锅贴与浆面条
临行前的晚餐,楚凡选择了更具市井风味的小街锅贴和浆面条。锅贴底面焦脆,馅料鲜美;浆面条则以绿豆发酵的浆水制作,味道微酸,口感独特,是洛阳人念念不忘的家乡味。
这顿简单却风味十足的晚餐,为他的洛阳之行画上了一个酸香酣畅的句号。
当楚凡整理行囊,准备东去开封时,他发现洛阳的形象已无比立体:
· 它不仅是龙门石窟的佛光,也是汤馆里蒸腾的热气。
· 它不仅是白马寺的钟声,也是游园里的豫剧梆子。
· 它不仅是博物馆里的青铜重器,也是小街锅贴的焦香。
· 它不仅是“神都”的过往辉煌,也是洛河畔的当下烟火。
这座城市,完美地诠释了何为“活的古都”——历史不是被封存在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寻常百姓的饮食、娱乐与日常起居之中。
楚凡的背包里,多了一包牡丹饼和一瓶浆面条的发酵浆粉。他带着对这座“国色天香”之城的深深好感,踏上了东行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