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信阳,是清新的、交融的,充满了自然的馈赠与文化的包容。楚凡决定,在这座北国江南,他要放下所有行者的身份,像一片茶叶,在这片山水间完成最后的舒展。
6. 清晨的石凉粉
他在老城区的小巷里,找到一家卖石凉粉的摊子。用天然石花菜制成的凉粉,晶莹剔透,配上薄荷水、山楂糕,是信阳人消暑的至味。
这是老信阳夏天的味道,摊主是位慈祥的老奶奶,现在天凉了,吃的人少了。但你来得巧,这是今年最后一批了。
7. 郝堂村的乡愁
他走进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郝堂村。青砖灰瓦的豫南民居,清澈见底的小溪,荷塘边的农家书屋,一切都保持着乡村最本真的模样。
一位在溪边洗菜的村民对他说:我们这儿啊,不搞大拆大建,就守着老房子、老树、老井过日子。乡村振兴,振兴的是这两个字。
8. 与茶二代的对话
在茶山上,他遇到一位从法国学成归来的茶二代。年轻人用现代的营销理念,把祖辈的茶园经营得有声有色。
我要让全世界知道,年轻人泡着一壶毛尖,眼神明亮,最好的信阳毛尖,不在巴黎的咖啡馆,就在我们的茶山上。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9. 夜泊南湾湖
傍晚,他租了一叶小舟,独自漂在南湾湖上。夕阳西下,湖面被染成金红色,远处的岛屿如黛,近处的水鸟归巢。
渔歌唱晚,声声入耳。这一刻,所有的南北界限都模糊了,只剩下天地间最本真的宁静。
10. 最后的凝望:月照淮源
临行前的夜晚,他来到淮河源头。月光下,泉水淙淙,这里是千里淮河的起点。
他想起了鸡公山的云雾,南湾湖的碧波,茶山的清香,郝堂村的乡愁,以及那碗清凉的石凉粉……所有的南北交融、所有的古今对话,最终都化作了这淮河之源——从这里开始,奔流千里,滋养万物。
当楚凡背起行囊,准备离开时,他发现信阳的形象已深深印入心中:
· 它是一碗清凉透心的石凉粉,是融入日常的山野馈赠。
· 它是一个留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是现代人对传统的温情守望。
· 它是一杯连接世界的毛尖茶,是古老技艺在当代的新生。
· 它更是一座将南北风物融为一炉的城市,诠释了和而不同的真谛。
他带走的,不是名茶,不是奇石,而是一小包淮河源头的沙土,和满心被这片山水洗涤后的澄澈与通透。
在信阳的最后一个清晨,楚凡醒得格外安宁。他小心地将那包淮河源头的沙土用油纸包好,与驻马店的麦草画、南阳的玉料放在一起。他的行囊,已是一部沉甸甸的、用脚步写就的文明史诗。
11. 最后的茶席
他在浉河边找了一家茶舍,点了一壶最本真的信阳毛尖。茶香氤氲中,他看着窗外流淌的河水,将这一路的记忆细细回味。
茶艺师轻声说:这泡茶的水,就是从南湾湖取的。好茶配好水,就像好的旅程,要配上一颗准备好的心。
12. 与摆渡老人的对话
在前往车站的路上,他再次路过南湾湖。一位摆渡的老人正在岸边整理船只。
要走了?老人抬头问道。
要回家了。楚凡答道。
老人点点头:走过千山万水,最后都要回家。这湖水再美,也只是旅途;家里的那盏灯,才是归宿。
13. 淮河边的告别
他绕路来到淮河边,找了一处无人的河滩坐下。河水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他从岸边捡起一块被水流冲刷得圆润的鹅卵石,与之前收集的石头放在了一起。
这块来自淮河的石头,与黄河、淇河、洹水、沙颍河、沙河、汝河、白河、淮河的石头一起,构成了他心中完整的中原水系图。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一条河流的故事,一个城市的记忆。
14. 回望:山河入梦
背上行囊,走向车站。信阳的街道开始苏醒,卖早点的吆喝声,学生的读书声,茶农挑着新采的茶青走过......新的一天开始了。
他最后回望一眼,将所有的印象沉淀心底。
鸡公山的云雾,南湾湖的碧波,茶山的清香,郝堂村的乡愁,灵山寺的钟声,以及那碗清凉的石凉粉......所有的南北交融、所有的古今对话,最终都化作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既有北方的厚重,又有南方的灵秀。
15. 终章:归乡
列车启动,茶山、湖泊、城镇再次向后飞驰。楚凡靠在窗边,内心是一片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圆满。
他的徒步中国之旅,从北到南,从自然到人文,从远古到现代......最终在信阳,这个北国江南,他仿佛找到了那个完美的终点——不是地理的终点,而是心灵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