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登大宝命如萍,乱世沉浮似雨零。
陈桥兵变皇权逝,房州幽居岁月宁。
二十春秋匆匆过,一生荣辱化繁星。
史书留墨悲残影,五代风云叹伶仃。
在那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英雄豪杰辈出,帝王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人物,他像是被命运摆弄的棋子,短暂地出现在历史舞台的中央,却又迅速被时代的洪流淹没,他就是后周的末代皇帝——柴宗训 。
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柴宗训出生在一个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年代。彼时,他的父亲柴荣,还只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但已崭露头角,在军中威望渐长。柴宗训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小小的他或许还不明白周围的一切对他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只是在宫中享受着短暂的童年时光。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郭威驾崩,柴荣登上皇位,是为周世宗。这位年轻的皇帝有着远大的抱负,他整顿军队、改革政治、发展经济,立志要结束这混乱的五代十国局面,实现天下一统。在柴荣南征北战的日子里,柴宗训在宫中渐渐长大,偶尔也会听着宫中的侍从们讲述父亲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那或许是他童年里最激动人心的故事。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对于柴宗训来说,是命运彻底转折的一年。这一年,周世宗柴荣在北伐契丹的途中,突然染病,不得不班师回朝。不久后,柴荣病逝,年仅七岁的柴宗训被推上了皇位。
《旧五代史》记载:“显德六年六月癸巳,世宗崩。甲午,皇帝即位于柩前。” 一个七岁的孩子,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对满朝威严的大臣,面对这偌大的皇宫和沉重的江山社稷,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惶恐和无助。此时的朝堂,由符太后垂帘听政,宰相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而在众多大臣中,有一个人的地位逐渐变得举足轻重,他就是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柴宗训登基后,后周表面上依旧是那个强大的政权,但实际上,内部已经暗流涌动。赵匡胤手握禁军大权,在军中威望极高,身边又聚集了一批心腹将领,如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这些人对赵匡胤忠心耿耿,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边关突然传来急报,称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这消息来得如此突然,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等大臣们慌了神,在这紧急关头,他们匆忙决定派赵匡胤率军出征。
赵匡胤率领大军离开开封,行至陈桥驿时,一场改变历史的兵变悄然发生。当晚,赵匡胤的亲信赵普、赵匡义等人在军中散布谣言,说如今皇帝年幼,他们拼死作战也无人知晓功劳,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将士们本就对赵匡胤十分信服,在这样的煽动下,纷纷响应。他们闯进赵匡胤的营帐,将一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 “万岁”。赵匡胤假装推辞一番后,便 “顺应民意”,接受了众人的拥立。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
当赵匡胤率领大军返回开封时,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守城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早已打开城门迎接。后周的朝堂瞬间陷入混乱,柴宗训和符太后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恐万分,却毫无办法。
此时的朝堂上,范质紧紧抓住王溥的手,懊悔地说道:“仓促谴将,吾辈之罪也。” 他的手指用力,几乎掐入王溥的手掌之中,可见其内心的自责与无奈。而王溥此时也是吓得脸色苍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赵匡胤见到范质等人时,还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说道:“世宗待我恩义深重,如今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 还没等范质回答,旁边就有将领声色俱厉地喊道:“我们没有主人,如今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 范质、王溥无奈,只得下拜。
随后,举行禅让仪式。然而,人都到齐了,却唯独缺少禅让诏书。就在众人不知所措之时,翰林承旨陶谷却不慌不忙地从袖子里拿出一份诏书,原来他早已提前准备好。就这样,柴宗训被迫颁布禅位诏书,将皇位 “让” 给了赵匡胤。诏书中写道:“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有归。” 这寥寥数语,却道尽了一个七岁孩童皇帝的无奈与悲哀。
赵匡胤登基后,建立了宋朝,改元建隆。他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居房州。表面上,赵匡胤对柴宗训还算优待,赐予 “丹书铁券”,承诺柴氏子孙有罪不加刑。但实际上,柴宗训从此失去了自由,开始了被监视的幽居生活。
房州,地处偏远,环境艰苦。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却被囚禁于此,柴宗训的内心落差可想而知。他从一个被众人簇拥的天子,变成了一个孤独寂寞的囚徒。在房州的日子里,他没有玩伴,没有自由,陪伴他的只有那冰冷的宫殿和无尽的孤独。
据记载,柴宗训在房州 “终日默坐,未尝有一言”。他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委屈深深埋藏起来,或许他也曾想过自己的命运为何如此坎坷,为何这皇位来得如此突然,失去得也如此迅速。但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无力反抗命运的孩子,他只能默默地接受这一切。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年仅二十岁的柴宗训在房州 “病逝”。他的死,就像他的一生一样,充满了谜团。《宋史》记载他是 “卒于房州”,但民间却有诸多传闻。有人说他是被赵匡胤派人暗中杀害,以防后患;也有人说他是长期抑郁,身体和精神都不堪重负,最终郁郁而终。
柴宗训死后,赵匡胤辍朝十日,追谥他为 “恭帝”。这个 “恭” 字,看似是对他的褒奖,实则充满了讽刺。一个被迫禅位的亡国之君,除了恭顺,他又能如何呢?他的一生,从未真正掌握过自己的命运,从登基到退位,再到最后的死亡,一切都像是被命运的丝线操纵着。
柴宗训被葬于顺陵,这座陵墓与他父亲柴荣的庆陵相比,显得格外简陋。封土仅高四米,陪葬品寥寥无几,完全没有了帝王应有的气派。曾经的后周皇室,如今已渐渐被人遗忘,柴宗训的名字,也只是在史书中留下了简短的记载。
柴宗训的一生,是短暂而又悲哀的一生。他就像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中划过,虽然短暂,却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他是五代十国乱世的牺牲品,是权力更迭的见证者。
在他之后,宋朝逐渐统一了中原大部分地区,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乱局面。而柴宗训和他的后周王朝,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往事。但人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总会想起那个七岁登基,八岁退位的小皇帝,想起他那孤独而又无奈的身影。
参考《旧五代史》《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