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承业起雄风,曾霸西东。

逢泽会盟傲诸侯。

可惜庞涓埋隐患,错失良弓。

马陵血染红,霸业成空。

从此魏国渐衰穷。

一世浮沉留叹惋,功过难同。

公元前370年,魏国都城安邑乱成了一锅粥。老国君魏武侯刚咽气,还没来得及把“传位诏书”捂热,他的两个儿子——太子魏罃(也就是后来的魏惠王)和公子魏缓,就为了争夺王位,抄起家伙干上了。

这事儿说起来,还得怪魏武侯晚年“拎不清”。他明明立了魏罃当太子,却又偏疼小儿子魏缓,一会儿说“魏缓孝顺”,一会儿说“魏缓懂治国”,愣是没把继承人的事彻底敲定。结果他一死,哥俩直接撕破脸,各自拉着一批大臣、凑了一队士兵,在都城街上就开打,把好好的安邑闹得鸡飞狗跳。

魏罃这边虽然是“法定太子”,但魏缓背后有不少老贵族支持,两边打了大半年,谁也没占到便宜。最后,魏缓急了,居然偷偷派人去赵国和韩国搬救兵,说“只要你们帮我打赢魏罃,魏国的河西之地分你们一半”。

韩、赵两国国君一听有这好事,立马组队出兵,带着大军直奔安邑。这下魏罃彻底慌了——自己打弟弟都费劲,再加上韩、赵两国的精兵,这王位怕是要飞了。大臣们也劝他:“太子,要不咱先逃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可魏罃偏不认输,他攥着拳头说:“逃?我爹留下的江山,我凭啥逃?就算拼了这条命,我也得把王位守住!”他一边让人死守城池,一边派心腹去请一个叫“翟璜之子”的谋士——这翟璜是魏文侯时期的老臣,他儿子继承了老爹的脑子,是当时魏国出了名的“智多星”。

翟璜之子一来,就给魏罃出了个“离间计”:“韩、赵两国是为了利益才来帮魏缓的,根本不是一条心。您派人去跟韩国国君说,‘要是魏缓当了国君,肯定会跟赵国亲近,到时候韩国啥也得不到’;再跟赵国国君说,‘韩国想独占河西,根本不会跟您分地’。他们一猜忌,肯定会撤兵。”

魏罃赶紧按这主意办,派人分头去见韩、赵国君。果然,韩烈侯和赵敬侯一琢磨,觉得这话有道理——谁也不想帮别人做嫁衣。没过几天,两国居然真的撤兵了,临走前还撂下魏缓不管了。

魏缓一看盟友跑了,当场就傻了眼。魏罃趁机带兵反攻,没费多大劲就把魏缓的军队打垮了,还亲手杀了魏缓。公元前369年,魏罃终于在一片狼藉中登上了王位,史称“魏惠王”。

登基那天,魏罃看着底下低头行礼的大臣,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经过这场内战,魏国的元气大伤,粮仓空了一半,士兵死了好几万,西边的秦国、东边的齐国还在偷偷盯着,这国君之位,简直就是个“烫手山芋”。他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把魏国的荣光找回来,让天下人知道,魏国还是那个战国霸主!”

魏惠王刚继位,就发现魏国的“家底”比他想象的还薄:老百姓因为内战没饭吃,纷纷逃到邻国;官员们要么贪腐,要么不作为;军队虽然还有“魏武卒”的名号,但战斗力比魏武侯时期差了一大截。

他知道,要想重振魏国,就得先“补家底”。于是,他学爷爷魏文侯的样子,开始“广招贤才”,还搞了点“小改革”。

首先是“整顿吏治”。魏惠王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些在“内战”中支持魏缓、还趁机贪钱的贵族拉出来算账——轻则抄家,重则砍头。有个叫“公子卬”的贵族,仗着自己是魏王的远房亲戚,不仅支持魏缓,还偷了国库的粮食,魏惠王一点没客气,直接把他的封地收了,还把他贬为平民。

大臣们一看新国君这么狠,都吓得不敢贪腐了,一个个乖乖干活。魏惠王还规定:“以后官员要是敢贪钱,不管是谁,一律严惩;要是能把地方治理好,就让他升官、加俸禄。”没几年,魏国的吏治就清明了不少。

其次是“恢复经济”。内战让魏国的农业遭了大灾,很多田地都荒了。魏惠王让人把逃荒的老百姓找回来,给他们种子、农具,还免了他们三年的赋税,让他们安心种地。他还学李悝的“平籴法”,在各地建了更多的粮仓,丰收年存粮,灾年放粮,老百姓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有一年,魏国的南边闹了蝗灾,粮食收成不好。魏惠王赶紧让人打开粮仓,按平价把粮食卖给老百姓,还派人去灾区帮老百姓灭蝗虫。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说:“咱们的惠王真是个好国君,比武侯晚年强多了!”

最后是“招揽贤才”。魏惠王知道,光靠自己和老臣不行,得找些有本事的“新人”。他在都城安邑办了个“招贤馆”,只要有本事,不管是读书人、还是会打仗的,都能来应聘,一旦录用,待遇还特别好。

很快,就有两个人来应聘,一个叫“庞涓”,一个叫“孙膑”。这俩人都是“鬼谷子”的徒弟,庞涓精通兵法,能打仗;孙膑脑子更活,擅长“计谋”。魏惠王一看这俩人都是“高材生”,高兴坏了,当场任命庞涓为“上将军”,让他统领全国军队;还让孙膑当“军师”,辅佐庞涓。

庞涓一开始还挺高兴,觉得有师弟帮忙,自己肯定能立大功。可时间一长,他就嫉妒了——孙膑的计谋比他高明,魏惠王也越来越看重孙膑,经常当着大臣的面夸孙膑“脑子好使”。庞涓心里琢磨:“再这么下去,我的位置肯定要被孙膑抢了,得想个办法把他赶走!”

在魏惠王的立志改革下,魏国的国力慢慢恢复了,军队战斗力也上来了。庞涓带着“魏武卒”打了好几场胜仗——西边把秦国按在洛水西边不敢动,南边抢了楚国的两座城池,东边还教训了一下不听话的郑国。

魏国的威望越来越高,周边的小国家都来朝拜,连韩国和赵国都得看魏国的脸色。魏惠王觉得,是时候搞一场“盟会”,让天下人承认魏国的“霸主地位”了。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附近)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盟会,邀请了秦、韩、赵、宋、卫等十几个国家的国君来参加。为了撑场面,魏惠王还特意让人做了一套“天子规格”的衣服,坐着“天子才能坐的马车”,搞得比周天子还威风。

盟会上,魏惠王坐在最中间的位置,看着底下的诸侯,清了清嗓子说:“现在天下不太平,秦国、齐国老是欺负小国,我觉得,咱们得选个‘霸主’,以后谁要是敢欺负小国,霸主就带着大家一起打他!我觉得,这个霸主,由魏国来当最合适,你们觉得咋样?”

韩国、赵国、宋国这些小国,早就被魏国打怕了,赶紧点头:“惠王说得对,魏国强大,就该当霸主!我们都听惠王的!”

只有秦国国君有点不服气,但秦国当时还没完全强大起来,不敢跟魏国对着干,只能硬着头皮点头。

魏惠王一看大家都同意,高兴坏了,当场宣布:“从今天起,魏国就是天下霸主!以后各国要按时给魏国送‘贡品’,要是有难,魏国会出兵帮忙!”说完,他还让人杀了一头牛,跟诸侯们“歃血为盟”。

这场“逢泽会盟”,是魏惠王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魏国不仅恢复了霸主地位,还成了天下诸侯的“大哥”。魏惠王看着诸侯们恭敬的样子,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比爷爷魏文侯、爹魏武侯都厉害。

可他不知道,这场盟会也让齐国和秦国“记恨”上了魏国——齐国觉得魏国抢了自己的“大哥”位置,秦国觉得魏国太嚣张,都在偷偷憋劲,想找机会教训魏国。而庞涓和孙膑的矛盾,也在这时候彻底爆发了。

庞涓看着孙膑越来越受重用,心里的嫉妒就像野草一样疯长。他琢磨来琢磨去,终于想出了一个“毒计”——诬陷孙膑“通齐”。

当时,齐国和魏国的关系不太好,庞涓就偷偷伪造了一封“孙膑写给齐国国君的信”,信里说“愿意帮齐国打败魏国”。然后,他把这封信交给了魏惠王,还添油加醋地说:“大王,孙膑是齐国人,他早就想背叛魏国了,您可得赶紧把他抓起来,不然会出大事的!”

魏惠王一开始还不信,觉得孙膑是个老实人,不会背叛自己。可庞涓又拿出了一些“证据”——其实都是他伪造的,魏惠王这才信了,当场下令把孙膑抓起来。

庞涓怕孙膑以后报复自己,还偷偷让人把孙膑的膝盖骨挖了(也就是“膑刑”),想让他变成残疾人,再也不能当官、打仗。孙膑被挖了膝盖骨,才明白是庞涓害了自己,心里又恨又悔,可他现在是个残疾人,啥也干不了,只能假装“疯癫”,想办法逃出魏国。

没过多久,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孙膑知道这是自己唯一的机会,偷偷让人联系齐国使者,把自己的遭遇说了一遍,还说“自己有打败魏国的计谋,愿意为齐国效力”。齐国使者觉得孙膑是个“人才”,就偷偷把他藏在马车里,带出了魏国。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记载:“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这段话说的就是孙膑被庞涓陷害,然后逃到齐国的事。

孙膑逃到齐国后,被齐国的大将田忌看中,当了田忌的“军师”。后来,田忌跟齐国国君赛马,孙膑给田忌出了个“田忌赛马”的计谋,让田忌赢了比赛,齐威王也因此知道了孙膑的本事,任命孙膑为“齐国军师”,让他帮齐国训练军队。

庞涓得知孙膑逃到齐国,还当了齐国的军师,心里又怕又恨——他怕孙膑会报复魏国,也恨自己没把孙膑彻底除掉。可他没敢跟魏惠王说,只能自己憋着,想着以后找机会跟齐国打仗,亲手杀了孙膑。

而魏惠王呢,直到孙膑逃到齐国,还不知道自己丢了一个“顶级智囊”,更不知道,这场“人才流失”,会给魏国带来灭顶之灾。

庞涓一直想找机会跟齐国打仗,除掉孙膑。公元前354年,机会来了——赵国攻打魏国的附属国“卫国”,魏惠王派庞涓带着八万“魏武卒”去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打不过魏国,赶紧派人去齐国求救,说“只要齐国出兵,以后赵国就听齐国的话”。齐威王召来孙膑,问他:“先生,咱们要不要出兵帮赵国?”

孙膑想了想,说:“要帮,但不能直接去邯郸救赵国——庞涓带着主力去打赵国,魏国的都城大梁肯定空虚,咱们不如去攻打大梁,庞涓肯定会回来救,到时候咱们在半路上伏击他,肯定能赢!”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围魏救赵”。

齐威王觉得这主意好,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带着五万齐军去攻打魏国大梁。庞涓在邯郸打得正起劲,听说齐军打大梁,果然慌了,赶紧带着军队往回赶,连粮草都扔了不少。

等庞涓的军队走到“桂陵”(今河南长垣附近)时,突然遭到齐军的伏击。齐军早就埋伏好了,箭如雨下,魏武卒虽然能打,但长途奔袭,又没准备,很快就乱了阵脚。庞涓拼死突围,才逃了出来,八万魏武卒死了五万,丢了不少武器装备。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写这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乃引兵疾走大梁,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这就是“桂陵之战”,魏国虽然没输得太惨,但“魏武卒”的威风第一次被打没了。

魏惠王得知庞涓战败,气得拍桌子,可他没吸取教训,反而觉得“齐国敢跟魏国作对,必须教训回来”。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带着十万魏武卒,去攻打韩国——因为韩国跟齐国走得近,魏惠王想先打服韩国,再收拾齐国。

韩国打不过魏国,赶紧派人去齐国求救。齐威王又召来孙膑,孙膑还是老办法:“先不救韩国,等魏国和韩国打得两败俱伤,咱们再出兵,这样既能少死人,又能打赢。”

等魏国和韩国打了半年,韩国快撑不住的时候,齐威王才派田忌、孙膑带着六万齐军去救韩国。孙膑还是用“围魏救赵”的计谋,带着齐军去攻打魏国大梁。

庞涓这次学乖了,没立刻回救大梁,而是先把韩国的军队打垮,再带着军队慢慢往回赶,还派了不少探子,打听齐军的消息。探子回报说:“齐军的士兵很胆小,第一天挖了十万人的灶,第二天只挖了五万人的灶,第三天就只剩三万人的灶了。”

庞涓一听,高兴坏了,说:“我就知道齐军胆小,才打了几天,就跑了一大半!咱们赶紧追,一定要杀了孙膑!”他亲自带着两万精锐,日夜兼程地追赶齐军,把大部队甩在了后面。

可他不知道,这是孙膑设下的“减灶诱敌”之计——灶越来越少,是为了让庞涓以为齐军在逃跑,其实齐军早就在“马陵”(今山东郯城附近)设好了埋伏。马陵的道路很窄,两边都是高山,适合打伏击。孙膑还让人把路边一棵大树的树皮剥了,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字,又让士兵们拿着弓箭,等着庞涓来。

当天晚上,庞涓带着军队赶到马陵,看到路边的大树上有字,就让人点起火把,想看看写的啥。结果火把一照,齐军的箭就像下雨一样射了过来。魏军大乱,庞涓这才知道自己中了计,他看着树上的字,又气又悔,拔出剑说:“我居然被孙膑这小子算计了,真是不甘心!”说完,就自杀了。

齐军趁机反攻,把剩下的魏武卒全消灭了,还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这就是“马陵之战”,魏国的十万魏武卒几乎全军覆没,太子申也成了俘虏,魏国的军事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马陵之战后,魏国彻底“垮了”——十万精锐没了,太子被俘虏,庞涓死了,再也没人能统领军队。周边的国家一看魏国不行了,都来“落井下石”。

首先是秦国。秦国国君秦孝公重用商鞅,搞了“商鞅变法”,国力越来越强。公元前340年,商鞅带着秦军攻打魏国的河西之地,魏国派公子卬(就是之前被魏惠王贬为平民,后来又被启用的那个)去抵挡。

商鞅跟公子卬是老熟人,他派人给公子卬送信,说“咱们都是老朋友,没必要打仗,不如来喝杯酒,商量一下议和的事”。公子卬信以为真,没带多少人就去了商鞅的军营。结果刚到军营,就被秦军抓了起来。秦军趁机攻打魏军,魏军没了主帅,很快就败了,河西之地也被秦国抢了回去。

《史记·商君列传》里记载:“秦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河西之地是魏国的“西大门”,丢了河西,魏国西边就再也无险可守,秦国随时能攻打魏国。

齐国一看魏国连河西都丢了,也来凑热闹——齐威王派大将田忌带着军队,攻打魏国的东边城池,一口气占了魏国的薛城(今山东滕州),还抢了魏国的粮仓。楚国也不甘示弱,派军队攻打魏国的南边,占了魏国的陉山(今河南郾城),把魏国的南方防线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韩、赵两国更是“翻脸不认人”——之前魏惠王当霸主时,两国还恭恭敬敬,现在一看魏国不行了,直接联合起来,攻打魏国的北边,占了魏国的少梁(今陕西韩城)。

短短几年,魏国就从“天下霸主”变成了“人人可欺的软柿子”,丢了河西、薛城、陉山、少梁等大片土地,士兵死了十几万,粮仓也被抢空了。魏惠王看着地图上越来越小的魏国,急得睡不着觉,却一点办法也没有——能打仗的庞涓死了,能出谋划策的孙膑跑了,剩下的大臣要么没本事,要么只会拍马屁,根本帮不上忙。

更让魏惠王头疼的是,国内的老百姓也开始不满了——因为常年打仗,老百姓不仅要交税,还要当兵,很多人家破人亡,纷纷逃到邻国。有大臣劝魏惠王:“大王,咱们别再打仗了,赶紧休养生息,不然老百姓就要造反了!”

魏惠王也知道不能再打了,只能跟齐、秦、楚等国求和,不仅把抢来的土地还了回去,还得给这些国家送“贡品”。曾经风光无限的魏国,彻底沦为了“二流国家”,再也没能力跟其他大国抗衡了。

魏国丢了河西之地后,西边的秦国随时能攻打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39年,秦军又一次攻打安邑,虽然没打下来,但也把魏惠王吓得不轻——他怕秦军下次再来,直接把都城占了,自己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大臣们也劝魏惠王:“大王,安邑离秦国太近了,不安全,不如把都城迁到东边的大梁(今河南开封)吧。大梁地势平坦,交通方便,还离齐国、楚国远一点,相对安全。”

魏惠王一开始还舍不得安邑——毕竟安邑是魏国的都城,从魏文侯时期就一直在这,有感情了。可他一想到秦军随时可能打过来,还是咬了咬牙,决定迁都。

迁都可不是件小事——得把皇宫里的财宝、国库的粮食、老百姓的家当,还有官员的家属,都搬到大梁去。魏惠王派了十万士兵护送,花了半年时间,才把迁都的事办完。

迁都到大梁后,魏惠王确实松了口气——秦军一时半会儿打不到大梁,齐国、楚国也因为距离远,没那么容易来攻打。他想借着迁都的机会,重新整顿魏国,让魏国慢慢恢复元气。

他又开始“招贤纳士”,还特意派人去齐国,请孟子来魏国当“国师”。孟子是当时着名的思想家,主张“仁政”,魏惠王想让孟子帮自己治理国家。

孟子来到魏国后,魏惠王赶紧召见他,问:“先生,您看现在魏国这么弱,我该怎么做才能让魏国变强啊?”

孟子说:“大王,要想让魏国变强,就得实行‘仁政’——减轻老百姓的赋税,让老百姓安心种地;尊重老人,爱护小孩;任用贤能的人,罢免贪官。只要老百姓安居乐业,官员尽心尽力,魏国自然会变强。”

可魏惠王根本听不进去——他想的是“快速变强”,想的是怎么打回河西,怎么重新当霸主,孟子的“仁政”太慢了,不符合他的心思。没过多久,他就找了个借口,把孟子送走了。

其实,魏惠王不是不想变强,而是他已经没了年轻时的魄力和眼光——他既不敢像魏文侯那样重用有争议的人才,也不敢像商鞅那样搞彻底的改革,只能在原地“打转”,做一些无关痛痒的小调整。这样的“挣扎”,根本改变不了魏国衰落的命运。

魏惠王晚年,彻底认清了现实——魏国再也回不到巅峰时期了,别说当霸主,能保住现有的地盘就不错了。他不再想着“复仇”,不再想着“扩张”,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守成”上——让老百姓安心种地,让官员别再贪腐,尽量不跟其他大国发生冲突。

有一次,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魏惠王跟使者聊天,说:“我当国君这么多年,犯了很多错——不该听庞涓的话,把孙膑赶走;不该在马陵之战前轻视齐国;不该丢了河西之地。要是当初我能听进大臣的劝告,魏国也不会变成现在这样啊!”

使者安慰他:“大王,谁都会犯错,您能认识到自己的错,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魏国虽然弱,但只要好好治理,还是能慢慢恢复的。”

魏惠王摇摇头,叹了口气说:“晚了,太晚了。秦国、齐国、楚国都已经变强了,他们不会给魏国恢复的机会了。我这辈子,算是把爷爷和爹留下的基业,给败得差不多了。”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在大梁去世,享年82岁。他当了51年国君,是战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他见证了魏国的巅峰,也亲手经历了魏国的衰落;他曾经站在天下诸侯的顶端,也曾经被各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他去世后,儿子魏襄王继位。可此时的魏国,已经彻底沦为了“二流国家”,只能在秦、齐、楚等大国之间“夹缝求生”——秦国打过来,就跟秦国求和;齐国打过来,就跟齐国结盟;楚国打过来,就给楚国送贡品。曾经风光无限的“战国霸主”,彻底沦为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魏惠王的一生,就像一场“过山车”——开局虽然惊险(平定内乱继位),但很快就迎来了高潮(逢泽会盟当霸主),可高潮过后,就是一路下坡(桂陵、马陵惨败,丢河西、失国土),最后在遗憾中落幕。后人提起他,总是又同情又惋惜——同情他接手了一个“烂摊子”,却没能守住;惋惜他本有机会让魏国更强大,却因为自己的失误,把魏国带向了衰落。

说他“有功”,他确实配得上——继位初期,他平定内乱,整顿吏治,恢复经济,让魏国从内战的废墟中站了起来;他重用庞涓,打了不少胜仗,还举办了逢泽会盟,让魏国重新成为天下霸主。要是没有他,魏国可能在他继位初期就被韩、赵瓜分了,根本撑不到马陵之战。

说他“有过”,他也难辞其咎——他识人不明,错信庞涓,逼走了孙膑,丢了魏国最顶尖的“智囊”;他骄傲自大,在逢泽会盟后,没看到齐、秦等国的威胁,反而盲目扩张,导致了桂陵、马陵之战的惨败;他晚年固执己见,听不进孟子等贤人的劝告,错过了最后一次让魏国恢复元气的机会。

《史记·魏世家》里说魏惠王“欲霸天下而力不足”,这话很贴切——他有当霸主的野心,却没有当霸主的长远眼光和用人智慧。魏文侯能重用吴起、李悝,是因为他知道“人才比面子重要”;魏武侯虽然犯了错,但前期也能信任吴起;可魏惠王呢?他既想靠人才变强,又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才(比如孙膑),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人才流失,国力衰落。

其实,魏惠王的悲剧,也是很多“守成之君”的悲剧——他们接手了父辈留下的强大基业,却不知道该如何守住,要么骄傲自大,要么识人不明,最后把好好的家业给败光了。要是魏惠王能像魏文侯那样“知人善任”,能像商鞅那样“锐意改革”,魏国可能不会衰落得这么快,战国的历史也可能会被改写。

但历史没有“如果”。魏惠王终究还是成了魏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他之前,魏国是天下霸主;他之后,魏国沦为二流国家,再也没能崛起。他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所有“野心大于能力”的统治者的结局:没有足够的智慧和眼光,再大的野心,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足够的用人胸襟,再强大的基业,也会慢慢被掏空。

这,就是魏惠王——一个有野心、有努力,却也有遗憾、有过错的国君。他的故事,不仅是魏国的悲剧,更是整个战国时代“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缩影。

参考《史记》《战国策》

侠客书屋推荐阅读:李辰安钟离若水我在大唐斩妖邪再世王侯之楚梦辰先助大秦后助汉,亿万大军天可汗战皇林天龙刀笔吏大国重工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大明状师烈火南明二十年大唐杨国舅锦衣夜行红楼之万人之上大秦:暴君胡亥,杀出万世帝国重生之嫡女不善铁血宏图大唐:我的妻子是李丽质开局:败家子遭未婚妻上门退婚世子妃今天又作妖了新唐万岁爷风涌华夏:我打造了顶流历史ip曹操穿越武大郎大秦二世公子华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凡人歌邪王的倾城狂妻:鬼妃天下冥王毒妃我在大唐搞工业革命荒年卖身成赘婿,我有空间肉满仓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穿成权臣早死原配,撩硬汉生崽崽分家后囤满了灵泉空间,气疯极品大唐: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立生一生兵锋王座在洪荒悠闲种田的日子大明:我能复制战略物资!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大唐天宝重生沈氏红颜皇宫沦陷:一起逃亡皇嫂个个天仙大唐繁荣系统乱世古武之一代君王打不死我,皇叔干脆让我监国!我在贞观朝当神豪三国:袁绍是我哥,我来一统天下!水浒西门庆从原始人开始建立帝国即鹿
侠客书屋搜藏榜:丰碑杨门绝世极品兵王寻唐一笑倾人城再笑城已塌全球锻炼,开局水浒我来选战神,窝要给你生猴子东汉不三国双穿门:人在诡异世界当压寨夫君陛下,北王的封地比国家还要大了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特种兵:开局签到漫威系统战狼狂兵小将很嚣张水浒之书生王天下回到三国收猛将三国:封地1秒涨1兵,百万铁骑绕京城大明凰女传明末开疆诸国志穿越我是胡亥大秦长歌偷听心声:公主请自重,在下真是大反派金融帝国之宋归养8娃到18,大壮在古代当奶爸特工狂妃:腹黑邪王我不嫁大秦:娶了植物人公主后我乐疯了霸魂管仲神秘王爷欠调教布衣首辅谬论红楼梦十岁让我当摄政王,还托孤女帝?高贵朕要抓穿越大明:为了长命,朱雄英拼了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红楼欢歌开局汉末被流放,我横扫亚洲二战那些事儿绵绵诗魂大唐败家子,开局被李二偷听心声唐末战图倾世太子妃【完结】大清挖坑人我为女帝打江山,女帝赐我斩立决铁齿铜牙之皇太子永琏凤临天下:一后千宠女帝别哭,你的皇位本将军坐了!锦衣血诏一品国公攻略情敌手册[快穿]
侠客书屋最新小说:综武:江湖枭雄的逐鹿之路大秦:系统给的奖励太夸张我,执玺人,横推五千载穿越国公爷,我在古代杀疯了红楼:我的护卫生涯从黛玉开始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岛奇兵铁马冰河肝胆照白话明太祖实录大周皇商三国:玄行天下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水浒新梦神州明夷录社畜穿越:靠摆烂当侯,卷王老爹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黄天当道之黄巾风云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凉州雪:徐骁风云录月照寒襟浮世离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三国:大汉第一毒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衙役凌云志掠夺气血之黄巾战场大明:马皇后护孙,太子爷造反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三岁觉醒学习系统,读书科举做官我的发小是朱元璋九两金乡野奇途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这金手指?灵言催眠为所欲为水浒:从二龙山开始聚义被书童告抢功名,我琴棋书画打脸大宋闲医反贼大明MC系统李二废我太子,我请大唐赴死!大秦:朕让你修长城,你造高达?红楼新君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文明火种重生:穿越明末日本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锦衣异世录之铁血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