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议事厅东厢的灯还亮着。艾琳坐在案前,面前堆着十几份文书,最上面那份写着“青石沟改道完成,种子已分三批运出”。她放下笔,抬头看了眼窗外。天边泛白,风停了。
她站起身,走到墙边取下地图。西谷小道上的红叉还在,但青石沟沿线多了三个黑点,代表车队已安全通过。她盯着地图看了一会儿,转身推开房门。
门外守夜的侍从立刻站直。“殿下。”
“去请莱昂和三位副官,半个时辰后议事厅集合。”她说完就走回案前,抽出一张新纸,写下《紧急生产动员令》六个字。
人陆续到齐。莱昂进来时披着外袍,眼里有血丝。艾琳没多问,直接翻开草案。
“封锁持续,我们不能等。”她说,“现在开始,全国进入生产自救阶段。第一,开放王室仓库,所有储备木材、废铁全部调往各冶坊。第二,推行‘以物代税’,农民今冬多产的粮食,九成归己,来年可用超额部分抵税。第三,工匠每造十件合格农具,奖励一头耕牛使用权,为期三个月。”
财政副官皱眉:“王室库存本就不多,这么调出去,万一……”
“没有万一。”艾琳打断,“百姓手里没工具,地种不了,明年连税都交不上。现在不是保仓库的时候,是保人命。”
民政副官低头记下。军务副官点头表示支持。
艾琳继续说:“派传令骑队,十二城同步张贴告示。今晚之前,每个村子都要知道新政。另外,王宫技术官随行下乡,教他们怎么用旧料翻新工具。”
命令下达后,骑队立刻出发。艾琳站在议事厅门口,看着第一支队伍策马冲出宫门,扬尘而去。
她转身对莱昂说:“你去冶坊,我带人去北境三村。”
两人分头行动。
艾琳一行中午抵达最北的村子。村民听说王后来,纷纷聚到村口空地。她让人搬来桌子,当众打开一个木箱,里面是几本旧税册。
“这是你们过去三年的缴税记录。”她说,“从今天起作废。”
人群安静下来。
她拿出一份新册子:“今冬新增产量,九成归你们自己。只要种出来,就是你们的。王室不加征,不预扣。”
没人说话。
艾琳挥手,文书当场登记第一户人家的名字。是个老农,家里五口人,两亩半地。
“张大山,登记扩耕一亩,预计增产麦子三石。”文书念完,请他按手印。
老人哆嗦着手按了下去。
艾琳让人把新约副本交给他,然后掏出火折子,点燃了那本旧税册。火苗窜起来,纸页卷曲变黑,灰烬飘散。
人群开始骚动。
有人喊:“真能留九成?”
“是真的。”艾琳说,“明天就会有监督官来,谁敢克扣,直接押送王宫。”
又有人说:“可我们没锄头,犁也坏了。”
“今天下午,第一批翻修农具就送到。”她说,“后续还会补。”
她离开时,看见几个年轻人在修田埂,有人扛着铁锹往自家地里走。
与此同时,莱昂到了东岭冶坊。
炉火正旺。十几个工匠围着一台破马车拆零件。莱昂走上前,接过一把锤子,亲自砸下车轴上的铁圈。
“这个能做锄头柄箍。”他说,“轮毂可以熔了打镰刀。”
老匠人凑过来:“王储大人,我们这炉子小,一次只能炼二十斤。”
“那就多开两炉。”莱昂说,“王宫调来的废铁今晚就到。不够的话,城里废弃宅院的门窗钉子也能收。”
他脱掉外袍,挽起袖子,拿起钳子夹住一块烧红的铁条,放在砧上敲打。
叮——
第一锤落下,火星四溅。
工人们愣住了。
接着,一个年轻学徒也拿起锤子,站到另一侧。
叮、叮、叮。
声音连成一片。
傍晚,第一批成品出炉:三十六架犁铧,十八把锄头,十二把镰刀。全都刻上编号,登记入库。
当晚,多个村庄自发组织夜耕队。南渠村点了七堆篝火,照着田垄抢播冬麦。西河村妇女组成纺队,连夜织布。有孩子抱着碎炭跑进冶坊,交给正在打铁的叔叔。
第二天清晨,民政司送来第一份《每日生产快报》。
艾琳坐在议事厅东厢,翻开第一页:
“东岭冶坊复产犁铧三十六架,南渠村抢播冬麦二十亩,西河纺织组出布七匹,北山林区完成首批采伐,木柴入坊。”
她让人把榜单抄写放大,贴在王宫前广场。
自己站在榜下,对围观百姓说:“一个人动,是火种。一万个人动,是烈焰。这些东西,出自你们的手,将来也会回到你们的家。”
有人问:“那要是别国一直封锁呢?”
“那就自己造。”她说,“地不会跑,铁也不会消失。只要人还在,就能活下去。”
消息传开,更多村镇派人来登记参与。有的送来家中积存的废铁,有的主动报名加入轮锻组。一名老铁匠连夜写出《简式农具速造法》,派人快马送进王宫。
艾琳收到时正在看第三批种子运输报告。她翻开那本手稿,发现里面详细画了如何用废旧锅片改造成铲刃,还有节省燃料的炉灶结构图。
她立即下令:“按这份图纸,批量培训各地技术官。三天内,每个大村至少派一人来学。”
同时批准老匠人提出的建议:设立“工具交换点”,农民可用坏农具换修理服务,或折价换新件。
第三天,第一批实物陈列在市集中央。一张桌上摆着新打的锄头、镰刀、犁铧,旁边立着牌子:“出自百姓之手,用于百姓之家”。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有个少年蹲下摸了摸锄头的刃口,抬头问:“我能试试吗?”
“能。”负责看守的士兵说,“下周你村就有分发。”
艾琳在远处看着,没上前。她转身回议事厅,路上遇到莱昂。
“各地响应超出预期。”他说,“东岭那边已经开始流水作业,三人一组,一天能出五十件。”
“燃料呢?”
“北山采伐正常,旧宅拆除也开始了。有人自愿让出空屋,说是‘给国家省木头’。”
艾琳点头。
两人一起走进议事厅。桌上已堆了十几份简报。她拿起最新的一份,是北山林区送来的:“首批木柴入坊,共计三百担,后续每日供应五十担。”
她看完,抬手将文书归档。
窗外晨光微亮,天完全亮了。
她的手落在桌角,碰到了一块小铁片。那是昨天从冶坊带回的边角料,准备拿给技术官研究再利用。
指尖划过粗糙的断面。
她没说话,只是把它推到文书旁边,压住了一页待批的申请单。
申请单上写着:请求扩大西河纺织组规模,增加十五名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