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鹤眠的行动力是惊人的。在得到俞浡的信任和授权后,他立刻组建了一个由顶尖律师、前金融调查员和公关专家构成的团队。
团队的首要任务,是主动、透明地配合“艺术遗产保护基金会”的调查,并提供所有能证明俞浡清白及那幅画作交易独立性的证据。
同时,宋鹤眠动用关系,深入调查那个已被开除的马克·刘及其关联的那个空壳分包商。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利用复杂跨国贸易和艺术品交易进行洗钱的小型犯罪网络逐渐浮出水面。
马克·刘正是利用职务之便,将非法资金通过那个分包商,以采购“服务”或“商品”(包括像俞浡早期作品这类价值不高、不易追踪的小额艺术品)的方式洗白。
证据链逐渐清晰。基金会和相关的执法机构确认,俞浡完全是不知情的受害者,他的画作是在他完全不了解背后资金性质的情况下被购买的。
基金会甚至对俞浡和宋鹤眠的主动配合表示了感谢。
一场看似凶险的风波,在宋鹤眠强大的资源和精准的应对下,迅速得到了澄清。
俞浡肩上的重担终于卸下。他感到无比的轻松,也对宋鹤眠充满了感激和更深一层的依赖。
他为自己曾经的怀疑感到羞愧,在视频里,他眼睛红红地看着宋鹤眠,一遍遍地说:“谢谢你,宋先生……对不起,我当初……”
宋鹤眠只是温柔地看着他,摇了摇头:“都过去了。你没事就好。”
他的语气平静,但俞浡能感觉到,那平静之下,藏着未曾完全散去的余悸。这次事件,不仅仅是俞浡的危机,也提醒了宋鹤眠,他的世界里的阴暗面,有可能会波及到他最想保护的人。
然而,危机的解除,并不意味着涟漪的平息。
几天后,俞浡接到了毕业设计导师的电话。导师的语气有些复杂:“bai,你的‘引力与尘埃’系列,尤其是《褶皱的坐标》,最近在圈内的讨论度很高。但是……也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声音。”
导师委婉地提醒他,有人开始将他的作品与他近期卷入的“洗钱调查”风波隐晦地联系起来。
一些捕风捉影的评论开始出现,暗示他的成功或许并非完全源于艺术价值,背后可能有“资本的力量”在运作,甚至影射他那幅充满私人情感的《褶皱的坐标》,其背后故事的“真实性”值得玩味。
这些流言蜚语,像毒雾一样,无形却伤人。它们试图将俞浡的艺术拉下神坛,用最恶俗的阴谋论,去玷污他作品中那份最珍贵的真诚。
俞浡拿着电话,手指微微颤抖。刚刚摆脱法律嫌疑的轻松感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的无力感和愤怒。
他可以面对直接的批评,却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种阴险的、附着在名声之上的暗箭。
宋鹤眠很快也注意到了这些开始在小范围艺术媒体和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含沙射影的报道。他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
商业上的明枪暗箭他见多了,但这种针对俞浡个人和作品纯粹性的污蔑,让他感到了真正的怒火。
他知道,这很可能就是那个马克·刘背后残余势力的报复,或者是一些嫉妒俞浡迅速崛起的竞争对手在推波助澜。
他们无法在法律上撼动他,就用这种下作的手段,试图从根基上瓦解俞浡的艺术声誉和公众形象。
“需要我处理掉这些噪音吗?”宋鹤眠在视频里问俞浡,语气里带着一丝冰冷的肃杀。
他有无数种方法可以让这些声音消失。
俞浡沉默了片刻。他看着屏幕上宋鹤眠关切而隐含怒意的脸,又看了看自己画架上那幅尚未完成的、关于“光穿透深蓝”的新作。
他摇了摇头,眼神由最初的愤怒和无力,逐渐变得坚定。
“不,宋先生。”他深吸一口气,说道,“这一次,我想自己来回应。”
宋鹤眠有些意外,但看着俞浡眼中重新燃起的、类似他在纽约面对那位苛刻评论家时的光芒,他选择了信任和尊重。
“你打算怎么做?”
俞浡走到画架前,手指轻轻拂过画布上那片他精心渲染的、即将被晨曦撕裂的深蓝。
“用我的画。”他轻声说,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用更强大的作品,用更纯粹的‘真’,去击碎所有的‘假’。”
他不想陷入无休止的自证和口水战。他要将这次遭遇的污蔑和压力,连同之前对信任的考验、对价值的坚守,全部转化为创作的燃料。他要画一幅更大的、更有力的作品,来回应一切。
宋鹤眠看着屏幕里那个仿佛在发光年轻人,心中充满了骄傲。他的小狐狸,不仅学会了独立面对风雨,更懂得了如何将风雨转化为滋养自己成长的养分。
“好。”宋鹤眠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却无比欣慰的笑意,“需要任何支持,告诉我。”
法律危机已解,但舆论的暗战才刚刚开始。俞浡选择用艺术本身作为武器,这是一条艰难却最符合他初心的路。
他能否用新作扭转舆论,扞卫自己和作品的尊严?
而宋鹤眠,又将如何在尊重俞浡独立性的同时,为他扫清潜在的障碍?
这场关于名誉与真实的战役,注定将成为俞浡艺术生涯和两人关系中,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