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的长桌被铺满了北京地图和打印资料,五颜六色的便利贴贴得密密麻麻,红色标着租金超预算,黄色写着人流量不足,蓝色画着文化氛围不符,活像一张被打翻了颜料盘的“难题图谱”。林薇瘫坐在椅子上,手里攥着一张前门大街的租金报价单,指节都捏得发白,嘴角往下撇的弧度能挂住个油瓶。
“这哪是租工作室,这是抢钱啊!”顾妍“啪”地把手里的资料拍在桌上,吓得李萌手里的铅笔都掉了,“前门附近一个二十平的小铺子,月租要五万八!能在江城租三个咱们这样的工作室,还能余下钱给李萌买十斤桃木刻铜铃!”她说着把报价单揉成球,精准扔进垃圾桶,动作快得像发泄情绪的投篮,嘴里还嘟囔,“北京人都不用吃饭的吗?这么贵的租金怎么赚回来!”
李萌蹲在地上捡铅笔,顺便捡起一张南锣鼓巷的照片,照片上全是琳琅满目的文创店,看着热闹非凡。“可是南锣鼓巷人流量真的大呀,”她小声反驳,指尖戳着照片上的游客,“我看网上说,节假日一天能有十几万游客,咱们的铜铃和剪纸肯定能吸引年轻人。”
“人流量大是真,同质化严重也是真!”周浩推了推眼镜,点开电脑上的数据分析图,屏幕上红色的曲线一路飙升,“你看,南锣鼓巷现在80%的文创店都在卖冰箱贴、钥匙扣,连纹样都大同小异,咱们挤进去,根本没辨识度,说不定还会被当成‘跟风款’。”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那边的转让费就要二十万,加上租金,前期投入太大,风险太高。”
李萌的脸瞬间垮了下来,把照片放在桌上,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角:“那798艺术区呢?我看好多设计师都在那边开店,文化氛围多好啊,还有好多画廊和展览,刚好能对接高校资源。”
“位置太偏了!”林薇终于开口,声音带着点疲惫,“咱们的交流站既要做展示,还要做体验活动,得让普通游客也能找到。798离地铁站要走十五分钟,打车还得绕路,老人家和带孩子的家长根本不愿意跑,研学活动也不方便组织。”她把手里的资料往桌上一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这十几个备选地点,要么贵得离谱,要么偏得没边,要么没特色,就没一个能让人满意的。”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最后一点希望。工作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空调吹风的“呼呼”声,还有李萌无意识摩挲桃木的“沙沙”声。顾妍趴在桌上,脸埋在胳膊里,闷闷地说:“早知道选址这么难,当初就不该拍胸脯说‘市场调研包在我身上’,现在调研完了,选址还是没头绪,我这‘市场小能手’的名声要保不住了。”
周浩推了推眼镜,试图缓和气氛:“也不是完全没收获,至少我们排除了不合适的选项,缩小了范围。”话虽这么说,他自己也没底气,手里的笔在纸上画着圈,越画越乱。
林薇看着大家低落的样子,心里更不是滋味。北京交流站是她和团队的心血,是“双城模式”的第一步,要是连选址都搞不定,后面的合作和运营更无从谈起。她想起在北京答应周启明老师的“胡同文创+建筑研学”,想起陈总投资时的信任,想起老巷阿婆期盼的眼神,鼻尖就有点发酸。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飘着的槐树叶,心里乱糟糟的。江屿今天去对接装修设计师,临走前还跟她说“选址慢慢选,别急,我帮你盯着装修方案”,可现在连场地都定不下来,装修方案再好又有什么用?
“要不……咱们降低点要求?”李萌犹豫着开口,声音小得像蚊子叫,“比如找个租金稍微便宜点,人流量一般的地方,先把交流站开起来,慢慢积累口碑?”
“不行!”林薇立刻回头,语气坚定,“咱们的交流站不是普通的文创店,是南北文化的对话窗口,必须既要有人流量,又要有文化氛围,不然怎么吸引非遗大师合作,怎么让年轻人愿意来体验?降低要求就是妥协,就是丢了咱们的初心!”
她的声音有点激动,胸前的铜铃“叮铃”响了一声,像是在附和她的坚定。顾妍也抬起头,点点头:“林总说得对,不能妥协!大不了咱们再加点预算,或者跟房东谈谈长租能不能降价,总能想到办法的。”
周浩也附和:“我再查查北京二环内的胡同商铺,说不定有隐藏的好位置没被发现。”
就在大家重新燃起一点斗志,准备继续埋头找资料时,工作室的门被推开了,江屿走了进来,身上还带着点外面的微凉气息。他一眼就看出了屋里的低气压,顾妍没精打采,李萌耷拉着脑袋,周浩皱着眉头盯着电脑,林薇站在窗边,背影透着股落寞。
“怎么了?选址不顺利?”他走过去,轻轻拍了拍林薇的肩膀,语气温柔。
林薇转过身,眼里带着点委屈:“都不合适,前门太贵,南锣鼓巷太同质化,798太偏,找了十几个地方,没一个能满足要求的。”她把桌上的资料推给他,“你看,这是我们筛选的结果,红色的全是被否决的,蓝色的就两个备选,还都有致命缺点。”
江屿拿起资料,快速翻看着,眉头也微微蹙了起来。他一边看,一边听林薇和顾妍你一言我一语地抱怨,偶尔点点头,没说话。
顾妍见他不吭声,更着急了:“江大神,你倒是给点意见啊!你在北京认识的人多,有没有便宜又好的场地资源?比如房东是你朋友,能给个友情价那种?”
江屿被她逗得笑了笑,放下资料,目光扫过桌上的北京地图,最后落在胡同密集的区域,眼睛突然亮了一下:“要不要考虑胡同里的四合院?”
“四合院?”所有人都愣住了,异口同声地反问,声音里满是惊讶。
林薇更是睁大眼睛:“你说的是那种带院子的老四合院?可是……改造难度也太大了吧?而且租金会不会更贵?”她想起在北京逛胡同看到的四合院,大多是私人住宅,要么就是改成了高端民宿,根本不像能做文创交流站的样子。
顾妍也摇头:“不行不行,四合院改造起来太麻烦了,水电、消防都要重新弄,工期长还费钱,咱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和预算?”
李萌却眼睛一亮,立刻蹲在地上,拿起铅笔在纸上画了起来:“四合院好呀!有院子可以种槐树,摆上竹编椅,让大家在院子里刻铜铃、剪窗花,多有感觉!门口还能挂个铜铃门牌号,上面刻着‘小薇文创’,肯定特别有特色!”她画得飞快,纸上的四合院歪歪扭扭,却透着股热闹劲儿,院子里还画了几个小人,手里拿着铜铃,旁边写着“南北手作体验”。
江屿看着李萌的画,笑着点头:“我觉得可行。四合院既有北京的本土特色,院子和房间的布局也适合做展示和体验——正房可以做文创展示区,厢房搞手工体验课,院子里能办小型的南北文创互展,刚好契合咱们‘双城文化对话’的核心。”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胡同里的四合院租金比前门、南锣鼓巷便宜不少,虽然改造要花点钱,但一次性投入,长期来看更划算。最重要的是,胡同里的文化氛围最纯粹,能吸引真正喜欢传统文化的人,也符合周老师的建筑研学需求。”
“可是改造难度真的很大,”周浩还是有点担心,推了推眼镜,“咱们对北京的老建筑改造规范不了解,万一改造过程中违规了,或者后期出现安全问题,就麻烦了。”
“这个你们不用担心。”江屿的语气很笃定,眼里带着胸有成竹的光,“我认识一个专门做老建筑改造的设计师,之前合作过旧城改造项目,他对北京四合院的改造规范和工艺很熟悉,既能保留四合院的原有风貌,又能满足咱们的功能需求。”
他掏出手机,翻出一张设计师的作品图,递给大家看:“你看,这是他之前改造的一个四合院文创空间,保留了灰瓦红墙和木质门窗,里面做了现代化的展示架和灯光,既传统又时尚,跟咱们的需求完美契合。”
大家围过来看照片,眼里的惊讶渐渐变成了期待。照片里的四合院古色古香,院子里种着石榴树,房间里摆着传统的木质展架,上面陈列着文创产品,灯光柔和,氛围特别好。
“哇!这个也太好看了吧!”顾妍眼睛都亮了,刚才的低落一扫而空,“院子里还能摆上阿婆的竹编篮,挂上咱们的铜铃串,风一吹,铜铃响,槐花香,这不就是咱们想要的‘烟火气’吗?”
“而且改造后的空间比商铺大得多,”周浩推了推眼镜,开始快速计算,“正房加厢房至少有五十平,院子还有二十平,能同时容纳三十人做体验活动,比租商铺划算多了。”
李萌更是激动地蹦了起来,手里的铅笔都甩飞了:“林姐!江屿哥!就选四合院吧!我已经想好要在门廊上刻上南北窗棂纹样,院子里摆个铜铃许愿树,让来的人都写个心愿挂上去!”
林薇看着大家重新燃起斗志的样子,又看向江屿眼里的笃定,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她想起刚才的焦虑和迷茫,再看看眼前这张四合院的照片,突然觉得,选址的难题虽然棘手,但只要大家一起想办法,只要有江屿的支持,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她走到江屿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眼里满是感激和坚定:“就选四合院!改造的事就麻烦你对接设计师,我们团队负责细化功能布局和文创陈列,咱们分工合作,一定能把这个‘南北文化对话窗口’做好!”
江屿握紧她的手,指尖传递着温暖和力量:“放心,交给我。明天我就联系设计师,带他去看几个备选的四合院,尽快敲定场地和改造方案。”
顾妍已经开始拿起手机搜“北京胡同四合院出租”,嘴里念念有词:“我要找个离地铁站近点,院子大点,采光好的,最好门口还有棵老槐树,跟咱们工作室门口的一样!”
周浩打开电脑,开始查四合院改造的相关规范和预算:“我先做个初步的改造预算表,跟之前的租金预算对比一下,看看整体投入有没有超支。”
李萌则蹲在地上,继续完善她的四合院设计图,嘴里哼着歌,鼻尖沾着点铅笔灰,像只忙碌又快乐的小松鼠。
工作室里的低气压彻底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干劲和期待。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桌上的四合院照片和李萌的草图上,暖融融的。林薇看着身边忙碌的伙伴们,看着身边温柔注视着她的江屿,心里踏实得不像话。
选址的难题虽然让大家焦虑了一阵,但也让团队更加团结,让“北京交流站”的规划更加清晰。她知道,改造四合院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挑战,但只要初心不改,只要大家并肩作战,就一定能把这个充满南北文化特色的文创空间,打造成北京胡同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要不要我帮你补充一段江屿带团队实地考察四合院,遇到搞笑的房东大爷,同时发现院子里藏着老槐树和古井,为后续改造增加惊喜元素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