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晴的家里坐落在市中心的一座有高高院墙的二层小楼里,周围都是拥挤的筒子楼,或者低矮的平房,这气派的二层小楼颇有点鹤立鸡群那味道。
大门是厚重的黑色铁架子焊的双开门,上面是欧式的花纹,人在铁门面前显得很渺小,门口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石狮子。
丁美晴伸手往前面一指,“那就是我家,咱们进去吧。”
邱华爸妈和邱华本来有十足的把握,邱华也没有来过丁美晴的家,现在他们几个在这宏伟的大门前却打了退堂鼓。
邱华爸妈不自觉的向后退了几步。
邱华妈手指着二层小楼,试探的问道,“美晴,这是你家啊?”
丁美晴并没有注意到其他几人的变化,满脸都是回家的欣喜,她并不害怕她爸妈的责罚,她长这么大,父母从来没打过她,生气了也就抱怨几句。
丁美晴声音轻快的回答,“是啊。”
本来邱华爸妈在邱燕那里换了新衣服以后,自信满满,现在站在那二层小楼面前,却显得那样格格不入,他们两个看丁美晴的眼光也变得疏离。
丁美晴也后退一步,像平常那样拉着邱华的胳膊,邱华却不动声色的向后缩了一下,本来充满自信的邱华,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也产生了退缩的想法。
丁美晴又拽了他一下,“走啊,待着干什么啊,叔,婶,你们进来啊?坐车怪累的,进来歇会儿,我爸妈人可好了。”
邱华妈说,“美晴,我们带这点东西太少了吧,要不我们再去买点。”
邱华爸悄声说,“这样人家带啥过去,人家都不缺啊,咱们把家底掏空人家都看不上。”
丁美晴笑盈盈的,“不用,我回来他俩就开心了。”
当你优秀到一定境界,谁也够不到你的时候,距离就拉开了,对你是一种敬畏的疏离。
就好像爬山一样,别人爬到山脚下,你在半山腰,人们可以对你评头论足,你也能听到大家的声音,或鼓励或赞美或嫉妒,人们也觉得赶一赶是可以追上的。
而当你在云雾缭绕的山顶上,别人还在山脚下,那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你不会听到别人的任何声音,别人也知道追赶无望,没有人会嫉妒你,追赶你,他们自己就会觉得自己不配,只会仰望你。
邱华一家三口此刻站在门口,那厚重的大铁门仿佛像一张无形的天罗地网,笼罩在他们上空,他们胆怯了。
邱华向里张望,院子正中央是一个水池,水池旁边还有一座假山,季节原因,被积雪覆盖,院子里的小路却打扫得干净,直通向那二层小楼。
小楼的前面还停着一辆通过边境贸易弄来的二手“拉达”轿车。
邱华仰起脖子,感觉那栋只有二层高的小楼,此刻却一眼望不到头。
1988年是中俄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两国关系在签订了《关于中国地区省、区,市同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部、主管部门、联合公司、企业之间建立和发展经济贸易联系的协定》经济快速发展。
这一年开始边境贸易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黑龙江的黑河,绥芬河,满洲里等口岸的贸易交易空前火爆。
当时的苏联轻工业极其匮乏,也正是那个年代,中国的“倒爷”开始用羽绒服,运动服,运动鞋,方便面,白酒等轻工业的产品在黑河,绥芬河等口岸可以交换苏联方面的轿车,卡车……回国再转手倒卖,成就了一批时代的弄潮儿。
当然随着苏联1991年宣布解体,这些都成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插曲,这个时代最终在1992年结束。
邱华爸看着丁美晴家的院子,他不敢进去,“那个,那个,美晴啊,要不你先进去,我们一会再进去,你先和家里通个气,省得我们一股脑的都和你进去,显得唐突了,我们就在外面等你,等你谈好了我们再进去吧。”
邱华的自信幽默也荡然无存,他附和着,“你先进去吧,谈好了再出来找我,我们等你。”
邱华妈也看着丁美晴,她不敢再有啥勾肩搭背的亲密动作,“回去吧,孩儿。”
丁美晴想了想,“那好吧,我先进去说一声,一会出来接你们,这外面多冷啊,其实根本不用这样的,他们人很好的。”
丁美晴走到门口,深深地回头望了一眼,“等我啊。”
邱华他们三个朝丁美晴挥挥手,邱华努力挤出一丝微笑,“进去吧。”
丁美晴活泼的转身,他们三个不自觉的又往后退了退,退到街道的另外一边,与这个二层小楼拉开更远的距离。
丁美晴按下了门口的门铃,很快就出现了一个穿着大棉袄的中年妇女,她从里面问了一声,“谁啊?”
丁美晴笑嘻嘻的,“王姨,我回来了。”
里面的脚步声加快,还没等到门口,惊喜的声音就传过来了,“你个小没良心的,跑哪去野了,你爸妈都担心坏了,马上都要报公安了,你咋留个信就跑了,快进来,快进来,你快去哄哄吧,你把你妈都急坏了。”
大门打开了,丁美晴回头看了一眼,三人都没在原地,她心里一惊,视线往远处看去,这才发现三人,她朝他们笑了笑,他们三人僵硬的微笑应和。
王姨倒没注意丁美晴的变化,只是开心丁美晴终于回来了,拽着她的胳膊,“快点进来吧,你胆子太大了,这次肯定少不了挨骂。”
王姨是丁美晴家的远房亲戚,其实就是保姆,那个年代不可能堂而皇之的请保姆,所以对外就是亲戚过来住的。
邱华妈看着丁美晴的背影,她试探的问,“我们还等吗?你看人家这个门槛,我们一辈子都迈不进去,你还把人家闺女拐走了,人家怎么看咱们?没把咱抓起来就不错了。”
邱华妈又说,“还好听你的,让你和丁美晴分开住的,咱们把人家闺女全须全尾的还回来了,没准人家还能念点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