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五十四年冬,一场大雪覆盖了整座京城。皇宫深处,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榻之上,在位数十载的老皇帝,终究没能熬过这个严寒的冬天,在一个寂静的深夜,龙驭上宾。
沉重的丧钟声,一声接一声,自皇城中心荡开,穿透纷飞的雪花,传遍京城的每一个角落。举国哀悼,缟素漫天。
国丧期间,太子夜宸宇以储君身份总理丧仪,处理国政,虽悲痛,却展现出堪当大任的沉稳与果决。满朝文武看在眼中,心中对新君的期许与认可,也在这庄严肃穆的哀氛中悄然奠定。
国不可一日无君。待到先帝梓宫奉安山陵,一切尘埃落定,礼部择吉日,新帝登基大典如期举行。
这一日,雪后初霁,阳光洒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目的金辉。整个皇城被装点得庄严肃穆,旌旗招展,仪仗森严。
太极殿前,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按品阶肃立。钟磬齐鸣,雅乐奏响。
太子夜宸宇,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缓步踏上那至高无上的丹陛。他的面容依旧带着一丝失去父皇的沉痛,但更多的,是一种承继江山社稷的坚毅与威仪。他转身,面向百官,接受山呼海啸般的朝拜。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浪如潮,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夜宸宇,正式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新主人,定年号为“景和”,寓意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新帝登基,紧接着便是册封中宫。
这几乎是毫无悬念的事情。太子妃苏婉星,出身镇国将军府,端庄贤淑,德行昭彰,在东宫时便以仁厚明理、善待宫人、辅佐太子着称,深得先帝与先后赞许,更与新帝感情深厚,育有聪慧的皇长子弘璟与伶俐的灵薇郡主。
册后大典的隆重,丝毫不亚于登基大典。
苏婉星身着深青色的祎衣,上绘五彩翚翟纹,头戴九龙四凤冠,珠翠环绕,雍容华贵。她步履从容,仪态万方,在女官的引导下,行至御前,接受皇后的金册、金宝。
“朕惟德协黄裳、允符坤顺……咨尔太子妃苏氏,祥钟华胄,秀毓名门,温惠秉心,柔嘉表度……兹仰承慈谕、命以册宝、立尔为皇后……”
宣册官浑厚的声音在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是对苏婉星品德与能力的最高肯定。
她恭敬地接过那象征着母仪天下权力与责任的金册金宝,抬头望向御座上的丈夫。四目相对,无需言语,过往在东宫相互扶持、共度风雨的点滴,以及未来共同面对江山社稷重任的默契,尽在不言之中。
“臣妾,谢陛下隆恩。定当恪守宫规,辅佐圣君,管理六宫,为天下女子之表率,不负陛下与万民所托。”她的声音清越而沉稳,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从这一刻起,她不再是太子妃苏氏,而是景和朝的苏皇后。
成为皇后的苏婉星,并未因身份的尊崇而有丝毫懈怠,反而愈发勤勉。她深知,皇后不仅是皇帝的妻子,更是天下臣民的国母。
她以仁德治理六宫,废除了一些前朝遗留的苛察旧例,对待妃嫔公正宽和,使得后宫风气为之一清,嫔妃们对她敬爱有加。她节俭克己,将宫中用度节省下来的银钱,时常用于赈济灾民、资助孤寡,仁名远播。
在皇帝处理朝政遇到困扰时,她亦是其最信赖的贤内助。她从不干政,却总能在皇帝疲惫时,奉上一盏清茶,以婉转的方式宽慰圣心,或以她独特的、源于世家底蕴的智慧,从另一个角度为皇帝提供些许启发。她将东宫打理得井井有条,让皇帝完全无需为家事烦忧,能全心投入前朝政务。
帝后二人,时常在御书房批阅奏章至深夜,红袖添香,琴瑟和鸣;亦或在御花园中漫步,谈论诗词,教养儿女,享受难得的闲暇。那份历经岁月沉淀的深情与默契,早已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无须刻意宣扬,却自然流露,羡煞旁人。
朝野上下,无人不称颂帝后情深,赞誉苏皇后贤德。她不仅是后宫的表率,其仁厚睿智的形象,也深深影响着外命妇乃至民间风气。皇帝夜宸宇对这位发妻更是敬爱有加,信任非常,帝后和谐,成为稳定朝局、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
老帝驾崩,新皇登基,中宫册立……王朝的权力交替在庄重与哀思中顺利完成。而苏婉星,这位从将军府走出,历经东宫磨砺的女子,最终以其德行与智慧,赢得了天下至高的尊荣,也与她所爱的男子,并肩立于这帝国之巅,共同谱写着景和盛世的崭新篇章。帝后情深,不仅是一段宫廷佳话,更是一个王朝走向稳定与繁荣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