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二,又是回娘家的日子了。
鲁中地区的风俗,出嫁的女儿们,年前过完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就不允许再回娘家,说是会占了自己兄弟子侄的福气。
当然,男人领着孩子去丈母娘家送年礼不受这个约束,只是女儿不允许回家。
咱也不知道有啥道理,但必须照做。
鲁中地区对女儿又看得很重,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舍得外嫁,嫁得越近越好。一般是邻村、邻镇,只要不是同姓之人就行。同姓之间是不允许结婚的。
这就造就了一个过年奇观。
每天大年初二、初三、初四,鲁中大地从早到晚都是拖家带口回娘家的大军。“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怀里还抱着一个胖娃娃”,说的就是鲁中地区回娘家的风俗。
当然,回娘家不是只有过年这段时间,平时也有,只不过大年初二到初四比较集中和隆重。
但是到底是初二、初三还是初四回,这里面的道理可大着呢。
因为一大家子中的女性,都有娘家,不仅媳妇有娘家,婆婆甚至老婆婆都有娘家啊。
一般来说,家里有刚结婚的新媳妇,新媳妇都是初二这一天回娘家,刚刚荣升为新婆婆的这位,就只能初三或者初四回娘家了。
一个家族中,一般默认初二这一天是小一辈的回娘家,老一辈的初三回。
大家商量着来,家里妯娌多的,也是商定同样的日子各自回娘家,因为另外一天还要在婆家专门招待大姑子小姑子们。
不管各家怎么安排,总的原则是调度之下,大家尽可能跟更多的人见一面。
好歹是过年,平时见不到的亲人朋友,也就借这个空闲时间见面,聊聊这一年的生活和工作。
光景和翠花这两口子,从结婚第一年开始就是初二回翠花的娘家张家庄,初三的时候郝光辉和郝光荣再回娘家,后来又加上了郝光彩。
不知这个规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从翠兰嫁到戚家开始的吧!
翠兰就是个好命的,当闺女在家时有娘疼,出嫁了有公婆疼。
当年张家和戚家可是结了六个人三对亲,深度捆绑。婚后第一年过年,戚家老汉拍板,初二家良陪着翠兰回娘家,二勇和艳红也一起回张家庄。初三淑红再回戚家娘家。
只这一件事,就看出到底哪一对夫妻才是戚老汉心里最重要的。
当年淑红一句话没说,但也看出了她不高兴。再不高兴也不行,翠兰艳红他们四个回张家庄,她还要以大嫂的身份好好招待。
有点复杂是吧,其实也不复杂,后来大家习惯了也就这样了。
不过翠兰倒是给翠花起了个好头,翠花也沾光,得以初二回娘家。好在光景是长子,初二陪着媳妇回娘家也没人提出异议,只不过光辉光荣就只能初三回郝家庄了。
看明白了吗?单单回娘家这一件事,里面有多少暗潮涌动。
不过只要几家子调度好了也就没有矛盾,大家有一个共同原则就是尽量人多热闹,越来越不在乎初几回了。
今年初二,翠花这里却有些难办。
从初一晚上翠花就跟小虎商量。小虎却一直坚持一句话:“我不去,去也是让鑫鑫哥哥去!我要去张家庄!我每年都去张家庄的!”
翠花无奈,这回张家庄竟然也上瘾了。
到了初二一早,小虎又在炕上耍赖。翠花要急死了,李秀秀一会就来接他了,可他这个样子,会把李秀秀惹恼的。
有那么一瞬间,翠花想干脆带着小虎回张家庄吧,反正这些年也习惯了,但想想还是不行。
站在李秀秀的角度,站在李家庄他姥姥的角度,小虎不去实在是不合适。
“今天初二,小孩都要回姥姥家的,小虎好久没回姥姥家了吧!娘把你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姥姥家拜年要红包去!”
小虎知道这是啥意思,娘说的是让他跟着妈妈去李家庄姥姥家。可是他不想去,他想撒泼装糊涂。
“我不去李家庄,我姥姥家是张家庄,我要去找小刚和朋朋玩!”
小龙“呵”地一声,“你姥姥家是李家庄!我已经把我姥姥借给你好几年了,你该还回来了!”
话音一落小虎就不认账了。“那也是我姥姥家,小刚也是我哥哥!”
“你哥哥是鑫鑫!”
“我有好几个哥哥!”
“你不能去!”
也不知道小龙今年是怎么了,说啥也不让小虎去张家庄。
鑫鑫知道小虎为什么不想回他姥姥家,妈妈去南方这些年,姥姥家那边几乎没有了走动,舅舅妗子还有哥哥姐姐们就跟没有他俩似的,连来看一眼都不来,实在是令人寒心。
他也不想去,去了有啥意思,多少年没见的亲戚,乍一见面连话都没得说,净说些谁也不信的话,尴尬死了。
但不去不行,妈妈早就跟他说过了,今年回来了,以后也不走了,姥姥那边的亲戚还得走动,今年初二要带着他俩去给姥姥拜年的。
眼看着小虎在闹别扭,只能鑫鑫出面了。
鑫鑫把小虎拉到一旁,两个人头碰着头,嘀嘀咕咕了一阵子。
光景、翠花、小龙眼睁睁看着他俩对峙谈判。
主要是看着小虎的脸色。眼看着他由紧绷到皱眉,到撇嘴,再到咧嘴。
光景:成了成了。
翠花:快点吧,快点吧,李秀秀要来了。
小龙:一定要完成妈妈交待的任务。
终于,哥俩一起转过头来。
小虎开口,“好,我去!我去李家庄,娘,我要穿那件新棉袄!”
翠花赶紧给小虎穿新衣服。
光景悄悄问鑫鑫,“你到底跟他说了啥,他竟然答应地这么痛快?”
鑫鑫无奈叹气:“30颗糖,10盒鞭炮,我的压岁钱给他一半,不准催他写作业!”
光景咂嘴:“是够丧权辱国的。”
小虎不管这些,神秘兮兮趴在小龙耳朵上,“今天晚上胜利会师,我给你看看我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