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县政府在经受了去年“蔬菜大战”之后,痛定思痛,制定了“奋战三年,使东昌菜全部达到无公害蔬菜标准,建成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目标。
健康、绿色,无公害,成了接下来东昌大棚蔬菜发展的关键词。
大家深刻认识到了,执行标准化生产,确保蔬菜质量,事关东昌蔬菜的兴衰。
光芒和永红的特菜生产,算是精准踩在时代的风口上,眼看着光芒的水果黄瓜和永红的紫甘蓝就要出棚了,三勇和光明早早地跟超市联系上了。
永红的大棚里,六月的阳光透过改造后的大棚防虫网,洒在长势喜人的紫甘蓝上,看着就让人欢喜。
光芒蹲在菜畦边,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紫甘蓝,掂量着重量,脸上满是笑意:“永红,你看这菜,长得多好,比省农科院说的产量还高!”
永红凑过来,摸了摸紫甘蓝的叶片:“可不是嘛,生物灭虫灯真管用,这一茬菜下来,没打什么农药,检测肯定能合格。光明说今天就会来拉菜,送到市里的超市,咱们总算能看到回头钱了。”
两人正说着,光明的货车就停在了大棚门口。可下车的光明,脸上却没有往日的笑容,反而皱着眉头,手里拿着一张销售单。
“光芒,永红,事情有点麻烦。”三勇把销售单递给他们,“咱们的特菜虽然检测合格了,但超市说,要是没有知名品牌的贴牌,只能按普通蔬菜的价格收,一斤最多给三块钱。”
“什么?”光芒一下子站了起来,“咱们这可是特菜,在超市里明明能卖七八块一斤,怎么只给三块?镇上批发市场的二级品还能卖四块呢!”
光明叹了口气,坐在旁边的田埂上:“我跟超市谈了半天,他们说现在消费者认品牌,没有品牌的特菜,就算再好,也没人敢买。我找了市里的几家品牌公司,想跟他们合作贴牌,可他们要么要抽三成的利润,要么就说咱们的种植规模小,不愿意合作。”
永红拿着销售单,手指都在发抖:“三成利润?那咱们辛苦种出来的菜,大部分钱都被他们赚走了,这不等于给他们打工吗?”
“更气人的是,有一家品牌公司说,要是不贴牌,他们就跟超市打招呼,不让咱们的菜进货架。”光明的声音里满是无奈,“现在市场上的特菜,基本都被那几家品牌公司垄断了,咱们没品牌,就算菜再好,也卖不上价。”
光芒站在原地,看着大棚里的特菜,心里像被泼了一盆冷水。
他想起当初改造大棚时的辛苦,想起为了学习种植技术跑了无数次省农科院,本以为种出好菜就能有好收成,没想到却卡在了品牌上。
“光有好菜还不行,还得有自己的品牌。”光芒眼里突然闪过一丝光芒,“二哥,咱们为什么不自己做品牌?”
光明愣了愣,喃喃自语道:“自己做品牌?那可不是容易的事,得注册商标、设计包装、做宣传,还得让消费者认可,这得花不少钱和时间。”
“钱可以慢慢凑,时间可以慢慢等,但咱们不能一直被别人卡脖子!”光芒的语气坚定起来,“咱们的菜质量好,只要打出自己的品牌,肯定能被消费者认可。我去找大哥商量商量,你去找三勇哥,他做了那么多年销售,肯定有办法。”
光明想了想,其实他在被其他品牌刁难的时候,也想过自己开办品牌公司,但这事办起来麻烦,风险也大,他有点拿不定主意。可是看光芒闪闪发亮的眼睛,觉得自己还是少了些冲劲。
光芒和永红的大棚种植,无论是投入还是风险,都比自己创办品牌公司大得多,可他们只要认准了,还是一头扎进去了。自己就是为了弟弟妹夫们,闯一闯又如何呢?
光明郑重点头:“咱们不能再靠‘东昌蔬菜’这个大牌子混日子了,得搞自己的品牌。你们两个棚已经按无公害规程种出来了,拿着咱自己的产品,去跟村里的种植大户商量,一户一户地争取,扩大种植规模,咱们统一种植标准,收了菜统一贴个标签,就叫‘东昌特蔬’,去跟超市谈合作。”
光芒和永红分别开始在胡家庄和张家庄游说种植户。
有人提出质疑:“贴个标签就能卖高价?要是别人仿咱们的标签怎么办?”
永红接过话:“现在能做带防伪码的标签,每筐菜都有编号,超市能查到是谁种的。咱们还得约法三章,谁要是用违禁农药,就把谁赶出‘东昌特蔬’。”
光芒在附近几个村庄还是有一定号召力的,最终,有八个菜农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大家准备凑钱买生物农药和检测设备,下一步开始规模化种植。
光明又去找了三勇。
听完光明的想法,三勇一下子就来了精神:“我早就想过这事了!现在做什么都讲究品牌,这几年眼看着做起来了好几个品牌,逐渐成垄断趋势了,虽然刚开始难,但只要坚持下去,比给别人贴牌挣钱多了!”
光明拿出一张纸,一边写一边说:“哥,咱们可以分工合作,光芒和永红负责把控种植质量,保证每一棵菜都达到绿色标准;咱俩负责包装和销售,我联系南方的批发市场,哥你负责本地的超市和餐馆;咱们再注册一个商标,就叫‘东昌特蔬’,设计一个简单的包装,印上咱们的检测报告和电话地址,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三勇激动地拍了拍手:“这个主意好!我明天就去县里的工商局咨询注册商标的事,包装设计我认识人,可以让他们帮忙做。咱们先从自家大棚自家村里做起,等有了口碑,再慢慢让周围的人加入进来,咱们也自己做品牌了!”
光芒和永红也来了,带来了自家棚里生产的水果黄瓜和紫甘蓝:“咱们种的菜没有问题,比超市里卖的品相还要好,只要咱们的品牌打响了,肯定能卖得好。我已经找了几户愿意种特菜的农户,咱们扩大种植规模,形成产业链,这样品牌才能做得更大。”
四个人围坐在桌子旁,你一言我一语,从商标注册到包装设计,从市场推广到种植规模,越讨论越兴奋。窗外的夕阳洒进来,照在他们充满干劲的脸上,一个个闪闪发光。
“咱们这不仅是在做品牌,更是在为东昌蔬菜争荣誉!”光明的声音里满是豪情,“以前别人提到东昌蔬菜就皱眉头,以后咱们要让别人一提到‘东昌特蔬’,就竖起大拇指!”
光芒看着眼前的伙伴,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打造品牌的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他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东昌县的蔬菜产业,在经历了寒冬之后,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和荣誉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