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博物馆的展厅刚拆完脚手架,岳川就踩着梯子,在墙面挂起王爷爷编的竹编声景装置——竹片拼成的槐巷地图上,每个节点都嵌着小喇叭,按下“馄饨摊”按钮,就会传出李叔的“汤沸声”;按“平江路”,则是张师傅的摇橹声。
“这是从地球‘沉浸式声音展’学的思路,”他回头对团队说,“但咱们不用高科技投影,全用手作道具和真实声音,让观众摸得到竹编,听得见真巷声,比星娱的3d假场景有温度。”
团队分工精准且鲜活:凌薇蹲在地面,用粉笔画声音互动区的轮廓——“踩在青石板纹路的区域,会响起扬州评话;
踩在槐树叶纹路,就是槐巷的蝉鸣”,她边画边贴王爷爷编的竹编地砖贴,“这些地砖贴要留缝隙,像真实的青石板路,星娱那种无缝的塑料地板,连走路的‘咯噔’声都出不来”。
夏晚晴戴着耳机,调试声音导览脚本——每走到一个展区,她的声音就会响起:“您现在听到的,是2024年槐巷的早市声,李叔的馄饨摊刚开炉,王爷爷的竹编刀正在削竹片……”
为了让导览更有代入感,她特意加了“互动提问”:“您还记得小时候家附近的早市声吗?可以对着旁边的录音筒说说,我们会把这些故事放进展的‘观众声音墙’”。
林野扛着相机,拍展具布置的细节——镜头里,王老先生的铜醒木放在玻璃展柜里,旁边摆着1950年的老录音笔;
李叔的旧煤炉放在“烟火区”,炉口还留着当年的黑灰;
甚至连展柜的灯光,都调成了老茶馆的暖黄色,“这些细节星娱肯定想不到,他们只会用冷白光打在塑料模型上,毫无生活气”。
周曼则对接老巷居民,邀请他们来展场当“特邀讲解员”——李叔负责演示“馄饨摊声音的录制过程”,王爷爷教观众编迷你竹编星,王老先生现场说一段评话,“让观众不仅听声音,还能看到声音背后的人,这才是沉浸式展的魂”。
她刚敲定名单,就收到星娱的通稿:“星娱打造‘全球首个老巷元宇宙声音展’,VR体验穿越千年老巷,明星虚拟人全程导览!”
通稿里的展场效果图透着科技感的虚假:蓝色的VR光效笼罩着塑料老巷模型,明星虚拟人穿着古装,对着空气讲解“这是当年的馄饨摊”,连声音都是电子合成的“古风腔”。
更气人的是,星娱买了“沉浸式展天花板”的热搜,还伪造了“博物馆推荐”,说“星娱的元宇宙展是未来趋势,川晴的传统展太落后”。
“落后?他们连老巷的煤炉都没见过!”
李叔看到效果图,指着自己的旧煤炉,“我这煤炉烧了二十年,炉口的黑灰是擦不掉的,星娱的塑料煤炉亮堂堂的,连火都没点过,怎么还原烟火气?”
王老先生也摇头:“评话的醒木声要‘沉’,星娱的虚拟人连醒木都没摸过,怎么讲得出‘醒木拍案’的力道?”
岳川没急着反击,反而让林野把展场布置的花絮发出去——视频里,李叔给旧煤炉添了块新煤,“噼啪”的燃烧声混着他的笑声;
王爷爷教凌薇编竹编,竹丝不小心划破手指,他笑着说“没事,老手艺都是这么练出来的”;
夏晚晴对着录音筒试导览,突然有只猫闯进展厅,“喵呜”声被意外收录,她笑着说“这是展的第一个‘观众声音彩蛋’”。
这段视频刚发出去,就被博物馆的观众疯狂转发。
有去过星娱元宇宙展的网友留言:“VR眼镜戴得头晕,虚拟人讲解像念稿子,还是川晴的展真实,能摸竹编、听真声、见真人!”
还有博物馆从业者转发:“沉浸式展的核心是‘情感沉浸’,不是‘科技堆砌’,川晴这才懂展的本质!”
开展当天,展厅里挤满了人。
在声音互动区,孩子们踩着竹编地砖贴,听着不同的巷声欢呼;
“观众声音墙”前,老人们对着录音筒说自己的老巷故事;王老先生的评话区座无虚席,醒木“啪”地拍下,全场安静,只有他的声音带着扬州腔,在展厅里回荡。
夏晚晴穿着素色连衣裙,在展区里穿梭,遇到观众提问,就笑着讲解声音背后的故事,像个“巷声向导”。
而星娱的元宇宙展却门可罗雀。VR设备前排队的人寥寥无几,有体验过的观众吐槽:“虚拟老巷的声音都是合成的,连馄饨摊的‘吆喝声’都像机器人在喊,还不如去滨江博物馆听真声”。
更尴尬的是,明星虚拟人讲解时,突然卡顿,重复说着“这是……这是……”,观众们纷纷掏出手机拍,#星娱元宇宙展翻车#的话题很快冲上热搜。
开展到下午,国家文旅部的工作人员突然来到展厅,看着竹编声景装置、观众声音墙、手艺人互动区,连连点头:“这才是‘活态文化展’!把声音、手作、人结合起来,让老巷文化真正‘活’了起来。”
他们当场邀请岳川团队,把“老巷声音展”作为“全国文化惠民展”的示范项目,在全国十个城市巡展,第一站就去北京故宫旁的老巷,结合京味文化做本土化改造。
岳川回头看了看团队:凌薇在帮观众贴竹编地砖贴,林野在拍王老先生说评话的画面,陆哲在调试“观众声音墙”的音效,夏晚晴在和老人们聊巷声故事,周曼在和博物馆对接巡展细节。
“我们愿意,”他笑着点头,“巡展就叫‘巷声万里行’,每个城市都加入当地的声音元素——北京加京韵大鼓,西安加秦腔,成都加茶馆龙门阵,让全国的老巷声音都能对话。”
王爷爷听到这话,立刻说:“我跟你们去!每个展场的竹编装置我都亲自编,北京的加京剧脸谱纹路,西安的加兵马俑小图案,保证每个展都有当地的味道!”
李叔也跟着报名:“我去教各地的师傅煮馄饨,把槐巷的老汤配方教给他们,让观众在每个展场都能喝到‘巷味馄饨’。”
傍晚闭展时,观众们还恋恋不舍。有个小女孩抱着王爷爷编的竹编星,对妈妈说:“我以后也要去这些老巷,听真的摇橹声、评话声!”
有位老人在“观众声音墙”前录下自己的故事:“我年轻时在平江路住过,今天听到摇橹声,突然想起当年的船娘小调,谢谢你们把老巷的声音留下来。”
团队收拾展具时,博物馆馆长递来一本留言本,上面写满了观众的话:“这是我看过最有温度的展,没有高科技,却有最真的生活”“听到槐巷的馄饨声,想起奶奶煮的汤,泪目了”。
岳川翻着留言本,突然觉得——那些从地球“搬”来的沉浸式展模式,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被这些真实的巷声、手作、观众的故事,酿成了有生命力的“文化载体”。
周曼看着手机里国家文旅部的巡展日程,对岳川说:“北京的巡展场地定在南锣鼓巷的老四合院,下周我们去踩点,顺便联系京韵大鼓的艺人,看看怎么把京味元素融入展里。”
凌薇立刻掏出平板,画北京展的竹编装置草图:“竹编地图上,加南锣鼓巷的胡同纹路,声音节点里放京韵大鼓的‘鼓点声’,肯定好看又好听。”
岳川点点头,拿起展架上的竹编声景装置——上面还留着观众触摸的温度。
他走到展厅门口,看着渐渐暗下来的博物馆,远处的槐巷传来熟悉的馄饨摊吆喝声、竹编刀削竹片的“嗒嗒”声。这些声音,正和展厅里的巷声一起,慢慢朝着北京的南锣鼓巷,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