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试点成效显着,他将亲自撰写详细的报告和经验材料,通过唐国栋甚至直接向市局、省厅汇报。
他几乎可以预见,这样一套系统性强、实效性高且极具前瞻性的基层警务创新模式,必然会引起上级乃至公安部的高度关注。
在2001年这个时间节点,这无疑是投下的一颗“重磅炸弹”。公安部很可能会派出调研组实地考察,
一旦获得认可,极有可能作为先进经验向全国公安机关推广。届时,李南的名字将不仅仅与“打黑英雄”挂钩,
更将与一项影响深远的警务机制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将成为他政治履历上极为亮眼的一笔,
扎实的政绩,远超破获一两个大案。甚至,这种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创新,完全有可能吸引国家级媒体如央视新闻频道、
《人民公安报》等的专题报道,让他真正进入更高层级领导的视野,为未来的发展打开无比广阔的空间。
思考至此,李南心潮澎湃。这并非简单的“抄作业”,而是基于对历史趋势的准确把握和对现实需求的深刻洞察,
进行的创造性实践。他合上笔记本,目光穿过窗户,望向深邃的夜空。一场源于定城、
旨在改变中国基层警务模式的静悄悄的变革,即将在这个夜晚,于这间小小的宿舍里,播下第一颗种子。
而这一切,都显得如此水到渠成,毫无突兀之感。说干就干。翌日上午,李南拿着昨晚草拟的简单提纲,
敲开了局长马华办公室的门。
“马局,有点工作想法想跟您汇报一下,占您十分钟时间。”
李南开门见山。马华正在看文件,闻言抬起头,笑道:“李局来了,坐坐坐。什么想法?节后第一天就琢磨出新点子了?”
他对这位思维活跃、能力出众的常务副手很是看重。李南坐下,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马局,我是这么考虑的。经过高启强团伙案,暴露出了我们基础工作不扎实、情报信息滞后的问题。
虽然案子是破了,但过程很被动。我在想,我们能不能变被动为主动,建立一套更高效、更精准的工作机制。”
他接着用尽量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他构思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的核心要点,重点突出了其三大作用:
“马局,这套机制一旦运转起来,首先能极大提升我们警务决策的科学性。不再是凭经验、拍脑袋,
而是把各路信息汇起来,分类研判,用它来支撑决策。比如,通过分析哪类案件在哪个区域、哪个时段高发,
我们就能提前把巡防力量精准投过去,有效遏制犯罪势头,甚至预防案件发生。”
“其次,它能显着增强我们的预警防控能力。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预警体系,对摸排上来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苗头、
或者某种犯罪手法的流行趋势进行实时分析,自动(初期可能需要人工判断为主)生成不同等级的预警信号。
比如,发现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线索,就提前预警,指导相关部门介入化解;发现‘飞车抢夺’可能抬头,
就发布预警,一方面指导巡逻队重点布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社区民警引导群众防范。”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它能优化我们本就紧张的警务资源配置。这套模式强调整合我们内部各警种、
各部门的信息资源,甚至逐步吸纳一些社会信息,建立一个共享平台,哪怕初期可以是纸面台账交换或者简单的电子表格共享,
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比如,通过信息分析提前锁定高危区域和高危人员,
就能用计算机或人力集中分析替代民警漫无目的的地毯式排查,把宝贵的警力从繁琐低效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集中投入到最关键、最需要的地方去,提升打击和防控的精准度和效率。”
李南阐述的过程中,马华听得非常认真,但眉头也微微皱起。他能感觉到李南的想法很有高度,
也切中了一些痛点,但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描绘的远景,对于习惯了传统警务模式的马华来说,信息量有点大,思维有点跟不上趟。
他更关心的是实际操作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