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李南重重一拍桌子,
“检查装备,十分钟后登车出发!行动代号——‘利剑’!散会!”
动员结束,没有冗长的废话,每一句都切中要害,既说明了任务的艰巨和危险,又给予了充分的信心和支持,
更明确了纪律和要求。所有参战人员的紧张情绪得到了疏导,取而代之的是高昂的士气和必胜的信念。
李南走下台,与陈铭生以及几位小组长最后确认了一些细节。很快,一辆辆没有任何标志的车辆悄无声息地驶出定城分局大院,
融入了黄昏的暮色之中,向着预定的伏击地点疾驰而去。夜色如墨,107国道礼县段仿佛一条灰黑色的带子,
蜿蜒在寂静的丘陵之间。远离城镇的喧嚣,这里只有风吹过路边枯草的沙沙声和偶尔不知名虫的鸣叫,
更衬得四周一片死寂。但在这片看似平常的夜色下,却隐藏着无形的杀机与紧绷的神经。晚上八点起,
参战各小组按照预定计划,借助夜色的掩护,如同水滴渗入沙地般,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各自伏击位置。
整个过程井然有序,除了轻微的脚步和压抑的呼吸声,再无任何异响,充分展现了战前强化训练的效果和严格的纪律性。
远程观察预警组的两人潜伏在A点伏击圈以西约1.5公里处的一个小山包上的灌木丛后。他们披着伪装网,
一人举着高倍夜间望远镜,另一人操作着带有微光增强功能的观察设备,这也是公安部金盾工程初期配备的有限高端装备之一。
死死盯住国道西侧尽头。冰冷的夜露浸湿了他们的衣襟,但他们一动不动,如同凝固的岩石。
破胎阻车组的四人在A点弯道出口后约100米处的直道上,利用夜色和路边沟壑的掩护,
以惊人的速度悄无声息地布设好了便携式破胎器。那是一种带有尖锐钉刺的可遥控展开的带状装备,
漆黑的车身完美融入了沥青路面。完成后,四人迅速撤离到路边预先挖设的简易散兵坑内隐蔽,
手中紧握着遥控起爆装置。第一控制组八人,含4名特警埋伏在破胎器布设区域北侧的一片茂密的灌木丛和高草后。
他们身穿黑色的冬训服,手中的微型冲锋枪和手枪的枪口指地,手指虚扣在扳机护圈外,目光锐利地透过植被缝隙,
锁定着预定路面。强光手电和高音喇叭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第二控制组六人,含2名特警及那辆用来封路的重型卡车,
隐藏在A点弯道以东约200米的一条废弃土路岔口里。卡车司机也是民警,神经紧绷,随时准备听到指令后冲出横堵国道。
机动支援与抓捕组十人,由陈铭生亲自带领,含两名特警突击手作为核心力量,埋伏在A点弯道南侧的一片小树林边缘。
这里视野相对开阔,既能观察到破胎点,又能迅速支援两个控制组。陈铭生呼吸略显粗重,不是因为害怕,
而是因为巨大的责任感和临战前的亢奋。他不断在心里默念着行动步骤和注意事项。
外围封锁与警戒组四人已经在A点东西两侧一公里外设置了“前方道路施工,车辆绕行”的醒目警示牌和路锥,
并有一名民警穿着反光背心伪装成交警,指挥着零星的社会车辆提前绕行。
医疗救护与证据固定组四人带着担架和急救设备,留守在更东边一公里处待命,那辆白色的救护车静静地停在那里,
车顶的蓝灯并未开启,如同暗夜中蛰伏的白色巨兽。李南的前线指挥所设在A点以东约500米处的一个地势略高的小土坡背面,
这里既能通过无线电与各组保持畅通联系,又能借助坡体遮挡视线,相对安全。他拿着对讲机,
面前摊开着地图,神色冷峻,目光如炬,不断与各小组进行最后的通讯确认。
“观察组报告,西侧方向无异常。”
“破胎组就位,设备正常,完毕。”
“一组就位,完毕。”
“二组就位,完毕。”
“机动组就位,完毕。”
“外围组报告,社会车辆已成功引导分流,完毕。”
一个个低沉冷静的声音通过电波汇入指挥所。空气仿佛凝固了,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队员们趴在冰冷的土地上,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脏有力而急促的搏动声。
紧张的气氛如同不断绷紧的弓弦,弥漫在伏击圈的每一个角落。时间一分一秒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