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拄着那截断帚,一步一步,踏在藏经阁残破的廊道上。
焦木横斜,瓦砾遍地,昔日卷帙浩繁之地,如今只剩灰烬与沉默。
风过处,纸屑如蝶般飘起又落下,像是谁不肯安息的记忆。
每走一步,他的腿都在颤,骨头缝里渗出的痛楚几乎要将意识撕裂。
可他没有停。
不是不能停,而是不敢——一旦停下,也许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夜琉璃跟在他身后半步,指尖微颤,几次伸手欲扶,却被他轻轻避开。
“让我自己走完这段路。”他说得很轻,却像钉进地面的铁桩,不容动摇。
她咬住下唇,眸光微闪。
她看得出来,这不只是身体的跋涉,更是灵魂的归途。
那一道道龟裂的石阶、一片片烧焦的屋梁,都在无声叩问着他残损的记忆:你为何而来?
你为何而留?
忽然,他脚步一顿,缓缓蹲下。
一只枯瘦的手从废墟中拾起一页残纸。
边缘已炭化发黑,但中间几行稚嫩笔迹仍清晰可见:
“陈凡先生说,认得字的人多了,村子就不会穷。”
字迹歪斜,墨色淡薄,显然是某个孩子伏在残桌上苦练多时才写成。
纸角还画了个笑脸,咧着嘴,天真无邪。
陈凡盯着那行字,许久不动。
然后,他用指腹一点点摩挲过去,仿佛怕弄疼了纸上沉睡的希望。
喉头滚动了一下。
“这些人……”他声音沙哑,“还在等我继续写下去。”
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悲愤控诉,只是极轻的一句低语,却让四周空气都为之一凝。
小松站在三步之外,双手紧紧抱着怀里的粗布包。
那是他一夜未眠誊抄的《行善手册》节选——那些曾被嘲笑为“傻话”的记录,如今在他眼中却重若千钧。
他鼓足勇气上前半步:“先生……我能把这些带到外门去讲吗?就……就像您以前那样?”
话音落,他自己先红了脸。
他知道外面有多少人等着看笑话,多少弟子讥讽“扫地杂役也配传道”?
可他还是想试一试。
陈凡缓缓回头。
目光落在少年脸上,那双眼睛里没有投机,没有算计,只有一种近乎虔诚的光亮,像极了当年他自己第一次拿起扫帚时的模样。
他忽然笑了,嘴角扯动,牵动脸上一道尚未愈合的伤痕。
“能。”他说,“只要你不怕被人笑是傻子。”
小松用力点头,把书册抱得更紧了些,仿佛抱住了一整个未来。
就在这时,一阵沉重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白鹤真人拄着一根青竹拐杖,缓步而来。
他本是宗门宿老,须发皆白,仙风道骨,可此刻胸前缠着血布,脸色苍白如纸,气息紊乱。
那是追击玄霄子残丝时所受之伤,虽未致命,却已耗尽元气。
他望着陈凡枯槁的面容,眼中掠过一丝痛惜,更多的是敬意。
“宗门决议,要为你建祠立碑。”他说,“千年香火供奉,名载青史。”
陈凡摇头。
动作很慢,却无比坚决。
“我不需要香火。”他望着眼前这片焦土,“我只需要一间还能写字的屋子。”
白鹤真人怔住。
良久,他长叹一声,抬手解下腰间玉佩。
那是一枚通体碧绿的古玉,正面雕云纹,背面刻“执律”二字,边沿隐有雷光流转——正是青云执法令符,见令者如见祖师亲临,掌刑罚、定是非、监万务。
“那就给你个名分。”他将玉佩递出,“藏经阁总执掌,从此代代相传,不得擅易。”
风忽然静了。
所有人都屏息看着这一幕。
按理,陈凡该跪接令符,谢恩领命。
这是无数修士梦寐以求的地位,是跃入核心的阶梯。
可他没有伸手。
反而缓缓转过身去,背对众人,面向藏经阁后方那片荒芜已久的园地——荆棘丛生,野草没膝,连灵植都不愿扎根的地方。
他手中的断帚轻轻点地,发出一声闷响。
小灰悄然靠近,银鳞微闪,尾巴轻轻摆动,似有所感。
陈凡的目光穿过残垣断壁,望向远方天际。
那里,朝阳正破云而出,洒下第一缕金光,落在他脚前的焦土之上。
陈凡没有接那枚象征无上权柄的玉佩。
风掠过焦土,卷起几片残纸,在空中打了个旋,又轻轻落下。
白鹤真人手掌微颤,碧玉令符悬在半空,青筋隐现于苍老的手背。
众人屏息,只听陈凡缓缓开口:“名分不必,祠碑也不要。我这一生,扫过的字比走过的路多,沾过的墨比流过的血浓——若真要立什么,不如立个能让人安心写字的地方。”
他转身,步履蹒跚却坚定,朝着藏经阁后方那片荒芜园地走去。
断帚拄地,每一步都像在刻印某种誓约。
小灰低鸣一声,银鳞微光流转,悄然跟上,尾巴轻摆如引路之幡。
到了园心,他停下,以帚尖划地。
“一区讲坛。”帚痕成线,尘土翻起,“凡愿识字者,皆可登台言志。”
“二区缮书坊。”再划一圈,“残卷重抄,错字校正,不问出身。”
“三区传法台。”最后一圈闭合,三足鼎立之势初成,“不授神通,只传心法——何为善,何为守,何为不可弃。”
话音未落,他抬手召出系统界面。
神识微动,五千功德瞬间清零,换来两册虚影:《简易缮书术》泛着淡金光泽,《启蒙讲义纲要》则透出温润书香气。
他将二者交予小松,目光沉静如古井。
“以后这里,不靠灵根,不靠背景,更不靠谁施舍。”他说,“靠的是一个人讲给另一个人听,一句一句,一页一页。扫帚扫的不是灰,是蒙在人心上的昧。”
小松双手接过,指尖触到那虚影时竟微微发烫,仿佛捧住了一团将熄未熄的火种。
他张了张嘴,终是只重重点头。
就在这时,远处膳堂方向升起一缕炊烟。
起初无人在意,可紧接着,第二缕、第三缕……十余道烟柱接连腾起。
杂役们沉默地走来,肩挑食盒,篮提饭瓮,放在园外石阶下便转身离去,不曾言语,也不求见。
有人跛脚,有人断指,皆是往日最底层的扫洒之人。
他们不懂大道,却记得那个曾替孩童补课、为老仆誊契的陈凡。
夜琉璃凝望着这一切,眼底泛起涟漪。
她感知到的不只是人心归附,而是某种更深层的东西正在苏醒——命运的同频共振,如同星火落入干原,无声蔓延。
入夜,万籁俱寂。
小松独坐讲坛,面对空荡席位,深吸一口气,试讲第一课:“诸位,今日讲的是——怎么用扫帚改变命运。”
话音落下,一片落叶随风飘入,轻轻落在讲案之上。
叶面原本枯黄,此刻竟浮现淡淡金纹,宛若符篆流转,隐隐有愿力波动自其中渗出。
而在九天之外,星河深处,第十块碑文“薪火”骤然明亮,其下新生一行小字,如刻于时光之壁:
“一人扫帚,万人持光。”
与此同时,藏经阁废墟之上,穹顶残存的金网忽地一震——一道细不可察的裂痕,悄然爬过中央符阵。
虚空深处,传来极轻微的嗡鸣,似有什么东西,在黑暗中睁开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