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时分,清远县衙显得格外宁静。苏明远站在书房窗前,看着窗外朦胧的晨光,心中五味杂陈。经过一夜的思考和准备,他已经下定决心要以最诚实的方式面对即将到来的考察。但是,如何把复杂的改革成果和问题用最恰当的方式展现出来,仍然是一个挑战。
大人,您该用早膳了。王伯轻声提醒道。
苏明远点点头,却没有立即行动,而是继续凝视着窗外:王伯,你说百姓们会怎么评价这三年来的变化?
王伯想了想,诚实地回答:老爷,依小人看来,大多数百姓是支持您的。义学让穷人家的孩子能读书,水利工程让大家不再担心旱灾,税收改革虽然让一些大户不满,但普通百姓的负担确实减轻了。只是...
只是什么?苏明远敏锐地捕捉到了王伯话中的犹豫。
只是那些大户势力不小,他们在背后说了不少您的坏话。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可能会被误导。王伯担心地说道。
苏明远若有所思地点头。这正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让考察团看到真实的民意,而不是被那些有组织的声音所误导。
用过早膳后,苏明远召集了县衙的主要官员,开始部署考察期间的具体安排。
诸位,苏明远开门见山地说道,考察团七日后就要到了。我已经决定了基本的应对策略——实事求是,让他们看到最真实的清远县。现在我需要大家的配合。
赵文渊首先发言:大人,具体如何安排?
苏明远拿出一份准备好的清单:首先,我们要准备三套材料。第一套是基础数据,包括财政、民生、教育等各方面的详细统计,要确保每一个数字都准确无误。第二套是典型案例,既要有成功的例子,也要有失败的教训。第三套是民意调查,我们要组织人手,真实地了解百姓对我们工作的看法。
李仲文有些疑惑:大人,民意调查?这个...怎么做?
很简单。苏明远解释道,我们派人到各个村庄,随机访问百姓,询问他们对县政的看法。不引导,不暗示,就是简单地听取他们的真实想法。然后把这些意见如实记录下来,作为汇报材料的一部分。
张德明担心地说道:大人,这样做会不会有风险?万一有人说了不好听的话...
那就说了。苏明远坚定地回答,如果我们的工作确实有不足之处,听到批评也是应该的。我们不能只听好话,不听批评。真正的政绩经得起任何检验。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而且,我相信绝大多数百姓是明理的。只要我们确实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会看在眼里的。
接下来,苏明远详细分配了任务。赵文渊负责整理财政数据,要求精确到每一笔收支;李仲文负责收集教育和民生方面的案例,既要有正面的,也要有需要改进的;张德明负责组织民意调查,要求公正、客观、全面。
还有一点很重要,苏明远强调道,考察期间,任何人都不得干预百姓的言论,不得阻止他们与考察团接触。我们要让考察团看到最真实的民意。
这个要求让在座的官员都有些紧张。在传统的官场文化中,上级考察时,下级总是要严格控制各种可能影响考察结果的因素。苏明远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在冒很大的风险。
大人,赵文渊小心地问道,万一陈老爷他们在考察团面前说坏话怎么办?
苏明远冷笑一声:让他们说。我倒要看看,他们除了诬陷和栽赃,还能说出什么来。而且,我们也会安排考察团去看那些真正受益的百姓,让事实说话。
会议结束后,苏明远独自来到义学。此时正值上课时间,孩子们的读书声清脆悦耳。他没有打扰他们,而是在外面静静地听着。
大人?李夫子发现了苏明远,连忙出来见礼。
李夫子,不必多礼。苏明远摆摆手,孩子们学得怎么样?
李夫子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大人,这些孩子都很用功。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的劲头比那些富家子弟还要强。已经有几个能够背诵整本《千字文》了,还有几个开始学习简单的算术。
很好。苏明远点头,李夫子,朝廷的考察团很快就要来了。到时候他们可能会来义学看看,也可能会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你告诉孩子们,如实回答就行,不必紧张。
李夫子有些担心:大人,会不会有人故意找茬?
可能会有。苏明远坦诚地说道,但是我们不怕。义学是为了让贫苦人家的孩子有机会读书识字,这是好事,我们问心无愧。
离开义学后,苏明远又去了几个村庄,亲自了解百姓对改革措施的看法。他没有事先通知,就是随机走访,听取最真实的声音。
在城东村,他遇到了张里正:大人,您怎么来了?
我想听听乡亲们对县里这些年变化的看法。苏明远直接说明来意。
张里正想了想,说道:大人,说实话,大部分人都是支持您的。您看,这水利工程修好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旱灾了;义学办起来后,我们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了;税收改革后,我们的负担轻了,那些大户却要多交了,这不是很公平吗?
那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苏明远继续问道。
张里正犹豫了一下:也有一些。比如修水利工程的时候,征集劳力比较多,影响了一些农活。还有税收改革刚开始的时候,新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一些人不太理解。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慢慢就解决了。
苏明远满意地点头。这就是他想要听到的——真实的声音,既有肯定也有批评,既有成绩也有不足。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苏明远每天都要亲自检查各种材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案例的典型性。他还特别要求,所有的材料都要有确凿的证据支撑,不能有任何夸大或虚假的成分。
最让人意外的是民意调查的结果。虽然确实有一些批评的声音,但绝大多数百姓对这三年来的变化都表示满意。甚至连一些起初反对改革的人,也承认改革措施确实带来了好处。
大人,调查结果出来了。李仲文兴奋地汇报道,在我们访问的二百户百姓中,有一百六十三户对县政表示满意,二十八户表示基本满意,只有九户表示不满意。
苏明远仔细看了看调查记录:那九户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认为税收改革太复杂,计算起来麻烦;二是认为义学的投入太大,担心影响其他方面的开支;三是认为对大户的打击过重,可能会影响地方稳定。李仲文如实汇报。
苏明远点头:这些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正好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改进的余地。把这些意见也写进汇报材料里,让考察团看到我们对问题的认识。
赵文渊有些不理解:大人,我们为什么要主动暴露这些问题?
因为这就是真相。苏明远回答道,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都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承认这些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就在考察团即将到达的前一天,苏明远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陈老爷等人确实组织了一些人,准备在考察团面前说他的坏话。但与此同时,更多的百姓也自发组织起来,准备为他说好话。
大人,王伯汇报道,今天有好多村民来问,考察团什么时候到,他们想当面感谢您。城东村的张里正说,要代表全村人向考察团汇报水利工程的好处;义学的李夫子说,要让学童们给考察团背诵《千字文》;连城西的王铁匠也说,要感谢您为他伸冤...
听到这些消息,苏明远内心涌起一阵暖流。这就是真正的民意,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当天晚上,苏明远在书房里做最后的准备。他重新检查了所有的汇报材料,确保每一个数据都准确,每一个案例都真实,每一个观点都有根据。
明天就要面对考察了。他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说道,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我可以问心无愧。我用最诚实的方式展现了真实的清远县,展现了真实的改革成果。这就足够了。
窗外的雪已经停了,月亮从云层中露出脸来,洒下清冷的月光。苏明远知道,明天将是他仕途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风雨,都要勇敢面对。
因为他相信,真相总会战胜谎言,正义总会战胜邪恶。而他,愿意成为真相和正义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