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玑”项目组正式运转起来,占据了顾氏大厦新辟出的一整层开放式办公区。这里充斥着科技公司特有的活力与紧迫感,键盘敲击声、白板笔的摩擦声、以及中英文夹杂的讨论声不绝于耳。林舒安有了一间临时的独立办公室,玻璃隔断,视野开阔,能望见外面忙碌的景象,也意味着她的一举一动同样在众人的视线之内。
顾怀笙那句“由你牵头内容架构与学术把关”,赋予了她权力,也将她推到了风口浪尖。项目组里汇聚了顾氏顶尖的技术精英、产品经理和市场策划,他们对这位空降的、以“文化顾问”身份介入核心内容的林家小姐,最初多少带着审视与怀疑。
巨大的交互屏幕前,年轻的产品经理正激情洋溢地介绍一个针对《山海经》的互动方案。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捕捉现实环境,我们将帝江、狰、九尾狐等异兽以3d萌宠形态投射其中,用户可以投喂、互动、甚至合成新的神兽,分享到社交平台……”
屏幕上演示的动画效果确实精美,神兽形象圆润可爱,动作呆萌,符合当下流行的“萌系”审美。
几位技术骨干和市场部成员频频点头,显然对这个易于传播、互动性强的方案颇为满意。
“林顾问,您看这个方向……”产品经理带着期待的目光看向林舒安。
林舒安看着屏幕上那只被设计得如同毛绒玩具般的“帝江”(《山海经》中描述“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微微蹙起了眉头。
“创意很有趣,”她先给予了肯定,随即话锋一转,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但我想请问,这个设计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如何向用户解释,为什么帝江是‘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这种奇特的外形,在先民的想象中,代表了何种对自然或宇宙的理解?”
产品经理愣了一下,显然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我们……主要是考虑用户接受度和趣味性……”
“我理解。”林舒安点头,“但‘璇玑’项目的初衷是‘活化古籍’,而非‘改编神话’。如果我们剥离了这些异兽身上承载的原始文化符号和神秘感,将其彻底娱乐化、宠物化,那么我们输出的,还是《山海经》吗?还是只是一个借用了名字的电子宠物游戏?”
她调出提前准备好的资料,投射到副屏上,是不同朝代《山海经》插图的对比,以及近代学者的研究摘要。
“《山海经》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光怪陆离的想象,更在于它是先民探索世界、认知自然的尝试。我们可以利用AR技术,让用户‘看见’这些异兽,但更应该引导他们去思考背后的文化逻辑。比如,是否可以设计一个模式,让用户通过收集线索,解锁关于异兽背后地理、民俗、祭祀仪式的简短考据?让互动不止于表面,更触及知识的层面?”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空调系统低沉的运行声。几位刚才还点头的技术人员陷入了沉思。林舒安没有强行否定,而是提出了更具建设性、也更具挑战性的方向。
“当然,这只是我的初步想法,”她缓和了一下语气,“具体如何平衡趣味性与知识性,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但我认为,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制造一时的流行,而是创造一款能让人有所得、有所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产品。”
会议在一种微妙的氛围中结束。有人觉得她吹毛求疵,增加了工作难度;也有人开始真正思考“文化内核”这个词的分量。
这些争论和进度,自然会通过周谨和项目周报,呈送到顾怀笙的案头。
他翻阅着关于《山海经》方案的争论记录,目光在林舒安那番关于“文化逻辑”的论述上停留片刻。他能想象出她在会议室里,面对一群技术精英,不卑不亢、引经据典的样子。
某种程度上,她的“固执”打乱了他最初设想的“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的互联网产品节奏。但另一方面,她所坚守的“文化深度”,如果运用得当,或许真能成为“璇玑”区别于市场上其他浅层娱乐化产品的护城河。
他没有直接干预,只是在一份周报上批注:“内容维度需深化,技术实现需评估。平衡点何在,请项目组继续论证。”
他将难题抛了回去,既给了林舒安施展的空间,也让她必须直面来自技术和市场的现实压力。
林舒安感受到了压力。她知道自己不能只是一个提出问题的“挑剔者”,更需要成为解决问题的“建设者”。她开始更主动地与技术人员沟通,学习理解他们的逻辑和限制;她也尝试着将自己的想法,用更直观的草图、更贴近用户心理的语言表达出来。
她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挂上了一块小白板,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左边一栏是“文化核心点”,右边一栏是“技术实现可能性”,中间则画满了试图连接两者的箭头和问号。
偶尔,在走廊或茶水间遇到顾怀笙,他只会淡淡问一句:“进展如何?”
她也会简洁回答:“在推进,有难度,但方向更清晰了。”
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异的默契。他给她舞台和压力,她则报以韧性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