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理性的分析报告》
凌晨三点的书房,像一座漂浮在都市灯海之上的孤岛。
傅璟深坐在宽大的书桌后,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支冰冷的钢笔。窗外渗入的霓虹光晕,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明暗交织的阴影,却照不透他眼底深沉的迷雾。他已经保持这个姿势近一个小时,面前摊开的不是亟待批复的亿万合同,而是一份空白的电子文档,标题处光标闪烁,等待着被命名。
他的世界,一向是由清晰的数据、严谨的逻辑和既定的规则构筑而成的精密堡垒。每一个决策,每一次行动,甚至每一次人际交往,都可以被量化为利弊得失,最终得出一个最优解。这是他二十多年来赖以生存,并无往不利的准则。
但此刻,这座堡垒的内部,正回荡着一种陌生而顽固的杂音。
闭上眼,视网膜上便会自动映出白日的混乱——废弃工厂里弥漫的尘埃与铁锈味,属下汇报时焦急的声线,以及……破门而入瞬间,他看到林晚被缚在椅子上,苍白着脸,却依旧强作镇定的眼神。那一刻,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骤然停止供血,随之而来的是近乎毁灭性的窒息感。
他甚至没有等待风险评估小组的最终报告,没有部署最稳妥的营救方案,而是像一头被侵犯了领地的雄狮,亲自带着最精锐的人手,以最直接、最暴烈的方式冲了进去。这在傅氏安全手册里,被明确归类为“最高级别的愚蠢和非理性行为”。
更让他无法解析的是后续的一系列行为——守在病床边直至她安稳入睡;默许她搬回主卧相邻的客房,只为了能离她近一些;甚至在她因噩梦惊醒时,那个不受控制、起身去为她倒水的自己。
这些行为,无法用“契约责任”或“基因计划研究对象的安全保障”来完美解释。它们超出了逻辑的边界,像程序里突然出现的乱码,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甚至是一丝隐秘的失控感。
他必须弄清楚。
傅璟深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修长的手指落在键盘上,敲下了文档的标题——
《关于近期系列非理性行为的内在动因分析及风险评估报告》
(承)
第一部分:行为记录与现象阐述
1. 事件A(核心触发事件-营救行动):
· 时间: x月x日,下午14:07至15:23。
· 地点: 城西废弃工厂3号仓库。
· 行为描述: 在获悉合约对象林晚被不明势力绑架后,否决安全团队制定的“渐进施压、谈判优先”方案A,拒绝在指挥中心等候消息,亲自带领突击小队,采用高风险强攻策略(方案c),于16分钟内完成突破与解救。
· 非理性点:
· 风险忽略: 无视自身可能成为次要目标、遭遇伏击或流弹伤害的极高风险(预估概率68%)。
· 资源错配: 作为决策核心,亲临一线,导致指挥链临时中断,全局信息获取延迟。
· 效率存疑: 强攻方案虽速效,但可能激怒对方,导致鱼死网破,增加人质伤亡风险。最优解应为方案A与b的结合。
2. 事件b(后续行为-病房守护):
· 时间: 绑架事件当夜。
· 地点: 圣心医院VIp病房。
· 行为描述: 在确认林晚身体无重大器质性损伤后,未返回宅邸处理积压公务,也未在陪护床休息,持续坐于病床前椅子,保持观察状态超过5小时。
· 非理性点:
· 时间成本: 5小时可处理至少3份并购案初步评估或完成季度财报审核。
· 行为冗余: 医疗监控设备及门外守卫已能充分保障其安全,无需亲自进行物理距离的近距离守护。
3. 事件c(后续行为-主动靠近):
· 时间: 林晚返回傅宅后。
· 地点: 傅宅主卧区。
· 行为描述: 主动提出并将林晚住宿安排调整至主卧相邻客房。在其夜间因噩梦惊醒后,提供热饮并进行短暂陪伴直至其再次入睡。
· 非理性点:
· 领地意识弱化: 主卧区域为私人核心领域,引入他人(即使相邻)会降低自身安全感和隐私性。
· 情感劳动增加: “陪伴”行为需要投入额外注意力与时间,属于非必要的情感输出,不符合效率原则。
第二部分:潜在动因分析与假设
假设h1:契约责任感过度强化。
· 论据: 林晚为“契约恋爱”对象,其人身安全直接关联合约履行与“基因计划”的顺利进行。可能因近期互动,潜意识将“保障其安全”的优先级提升至不合理高度。
· 验证: 回顾合约条款,其中仅明确“提供必要保护”,未定义“必要”之边界。且“基因计划”尚未进入关键阶段,实验体短期波动不影响大局。
· 结论: h1可部分解释事件A,但对事件b、c解释力不足。过度责任感无法推导出“近距离守护”与“情感安抚”等具体行为模式。
假设h2:潜意识将她视为所有物,遭遇挑战后的本能反击。
· 论据: 傅璟深具有极强的占有欲和领地意识。绑架行为被视为对其所有权的挑衅,从而触发强烈反击机制。
· 验证: 过往商业案例中,确有针对挑衅者的狠厉反击行为。但通常基于利益计算,而非单纯情绪驱动。
· 结论: h2可解释事件A的攻击性,但无法解释事件b、c中表现出的……“呵护”倾向。所有物被找回后,检查、修复即可,无需投入额外情感关怀。
假设h3:基于长期相处产生的……习惯性依赖。
· 论据: 林晚入住后,其存在(如烹饪习惯、生活气息)已融入日常环境。她的突然缺席(被绑架)打破了这种习惯,引发不适感,驱动了找回行为。
· 验证: 数据分析显示,林晚入住后,自身失眠次数下降37%,平均用餐规律性提升42%。
· 结论: h3具有一定解释力,尤其可用于解释事件b、c中寻求物理距离靠近的行为。但“依赖”本身即为非理性变量,需被警惕和修正。
假设h4:……(暂命名为)变量L的独特影响。
· 论据: 林晚本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其特质(包括但不限于:坚韧、敏锐、偶尔流露的脆弱、以及与黑暗过去的关联)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变量L”。此变量可能对决策系统产生未知干扰。
· 验证: 难以量化。所有与非理性行为强相关的时间节点,均存在与“变量L”的直接或间接互动。
· 结论: h4是目前涵盖性最广的假设,但也是最模糊、最难以掌控的。需进一步观察“变量L”的具体影响维度。
(转)
傅璟深的眉头越皱越紧。
分析进行到这里,非但没有拨开迷雾,反而让他陷入更深的困局。h1到h3的假设都像是隔靴搔痒,触及不到问题的核心。唯有h4——“变量L”,指向那个此刻正在隔壁安睡的女人。
他调出林晚的档案,目光掠过那些早已熟记于心的文字:孤儿院长大、养父嗜赌、古画修复师、与“冥府”组织可能的关联……这些冰冷的信息,无法拼凑出那个会在深夜厨房与他安静对坐,会在危机时刻保持惊人冷静,也会在噩梦醒来时眼角带着湿意的鲜活形象。
他的理智告诉他,这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不稳定因素,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加强心理防线,甚至考虑调整“基因计划”的接触策略,将风险控制在最低。
但当他试图在报告最后敲下“处理建议:疏离观察,降低变量L影响权重”时,指尖却悬在键盘上方,迟迟无法落下。
脑海中不受控制地浮现出她喝下热牛奶后,唇边那点浅浅的奶渍,以及她重新入睡时,微微蜷缩的、显得异常依赖的姿势。一种陌生的、温热的、近乎……满足的情绪,悄然漫过心间,与他过往任何一次成功收购、任何一次股价飙升所带来的快感都截然不同。
这种情绪,让他感到了恐惧。
不是因为它的强烈,而是因为它的未知。他的逻辑数据库里,没有关于这种情绪的编码,它无法被分类,无法被预测,更无法被控制。
他猛地向后靠在椅背上,抬手按压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这份试图用理性框定非理性的报告,变成了一场自我驳斥的徒劳。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有些东西,或许永远无法被完全量化分析。
(合)
窗外的天色已由浓墨般的漆黑转向鸦青,预示着黎明将至。
傅璟深最终没有写下那条“疏离”的处理建议。他沉默地看着屏幕上那份充满了自我质疑和逻辑漏洞的报告,然后移动鼠标,光标在“变量L”三个字上停留良久。
他做了一件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事——他没有保存,也没有删除这份报告,而是移动鼠标,将其拖拽到了一个加了密级,命名为“待观察异常数据”的文件夹中。
加密确认的对话框弹出。
他凝视着那个需要输入密码的空白栏,仿佛在凝视自己内心刚刚被发现的那片未知领域。这里面封存的,不仅仅是一份失败的分析,更是他坚固世界里出现的第一道,因她而生的裂痕。
文档被成功加密存放。
书房里恢复了寂静,只有主机运行时轻微的嗡鸣。傅璟深关掉电脑屏幕,将自己彻底浸入黎明前最深的黑暗中。
他闭上眼,低声自语,那声音轻得几乎要被空气吞没,却带着巨石坠海般的重量:
“如果所有的逻辑推理都指向荒谬,那么唯一的结论……”
“……难道是我产生了,名为‘在意’的情绪?”
这个念头如同惊雷,在他那片由绝对理性构筑的天空中炸响,带来一片空白式的轰鸣。而更让他心惊的是,在这个问题浮现的瞬间,林晚那双沉静如湖水的眼眸,便清晰地映在了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更不知道,这个答案,将会如何颠覆他既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