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林烨已经站在东角脚手架底下,手里捏着一张新打印的配件清单。二哥蹲在旁边,正一根根核对金属杆件的编号,眉头一直没松开。
“这批货总算齐了。”二哥把最后一根横梁拖进堆放区,“今晚能装完?”
“能。”林烨翻过单子背面,划掉几个旧型号,“老陈带人轮班上,明早六点前必须验收。”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自行车链条转动的声音。一辆旧车从工地入口拐进来,骑车的男人穿着灰布外套,脖子上挂着相机,车把上夹着一个牛皮纸本。
那人停在两人面前,摘下眼镜擦了擦,说:“林老板?我是县报的张明。”
林烨抬头看了他一眼,没说话。
张明把证件递过来:“听说你们工地上出了事,但处理得挺到位。我们想做个正面报道,讲讲你们怎么整改的。”
二哥立刻站起身,挡在林烨前面半步:“记者同志,咱们这儿正赶工,不太方便。”
“不方便也得说。”张明笑了笑,把相机取下来,“我跑这条线跑了五年,出事的工地见多了,赔钱躲人的、推责任甩锅的,比比皆是。像你们这样主动换全套架子、还设巡查岗的,头一回见。”
林烨低头看了看手里的单子,又想起昨晚终端上的那条提示:七十二小时内完成首次对外发声。
他把单子折好塞进口袋,对二哥说:“叫老陈他们过来,把安全网演示一遍。”
二哥皱眉:“真要让他拍?”
“怕什么?”林烨看着张明,“你不是来了解真相吗?那就看真的。”
张明点头,打开本子开始记录。
不到十分钟,老陈带着两个年轻工人站在了第三层脚手架上。他们先检查每一处卡扣是否拧紧,再展开一张绿色防护网,从外侧固定到主梁上。动作熟练,节奏紧凑。
“这是我们现在的标准流程。”林烨站在底下解说,“每组开工前必须双人检查,签字确认。谁漏了哪一步,名字就写在公示栏里。”
张明一边听一边拍照,镜头扫过墙上那块新挂的巡检表,上面整整齐齐写着每天早晚的检查人姓名。
“这网真能接住人?”他问。
老陈在上面喊:“试过!昨天我们搬沙袋扔下去,一点没破!”
张明抬头盯着那张绷紧的网,忽然转身问林烨:“林老板,你干这行几年了?”
“三年。”
“以前也这么讲究安全?”
林烨摇头:“不是。以前觉得只要活干得好就行,出了事再说。现在明白了,活再好,人倒下了,什么都白搭。”
张明笔尖顿了一下,抬头看他。
林烨没看他,目光落在正在绑钢筋的几个工人身上:“这些人跟我一起干活久了,不是短工,是兄弟。我不想哪天接到电话,说谁摔断了腿,躺在医院里等钱救命。”
张明沉默了几秒,写下一句话。
这时二哥走了过来,手里拎着一卷还没拆封的安全绳。他原本只是想顺路送工具房,路过时听见那句话,停下脚步,突然开口:“这网真是三儿让装的。”
众人都转头看他。
他挠了挠后脑勺,声音不大:“我说费这个劲干啥,他又不听。非说‘宁慢十分,不抢一秒’。我还骂他傻。”
张明眼睛一亮,立刻调转相机:“您是林老板的哥哥?”
二哥点点头,把绳子放在地上:“我就管运输,不懂这些规矩。但现在看……好像真有点用。”
“那你现在怎么看他这套做法?”
二哥看了林烨一眼,又低头踢了踢地上的绳卷:“要是全镇的工地都像这样管,出事的人肯定少。”
张明按下快门,拍下了这一幕——二哥站在阳光里,影子拉得很长,身后是正在安装防护栏的工人,铁件碰撞声清脆响亮。
采访继续进行。张明走到刚竖起的“安全巡检公示栏”前,指着上面的名字问:“这些人都会看?”
“天天看。”林烨说,“谁偷懒,谁认真,大家心里都有数。”
“要是有人故意签假名呢?”
“第一次发现,停工三天,全队通报;第二次,直接清退。”林烨语气平静,“规矩立起来,就得硬。”
张明合上本子,说了句:“你这不是在管工地,是在建规矩。”
林烨没回应这句话。
张明又问:“你说你想让兄弟们平平安安赚钱,这话我能写进去吗?”
林烨看了他一眼:“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不图别的,就是希望以后招人,人家一听是我们队,敢来,也愿意来。”
张明笑了,从包里掏出一张名片递过去:“三日内见报。如果你们后续还有新动作,我可以再来跟进。”
林烨接过名片,放进胸前口袋。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工地上的尘土被晒得微微发亮。张明收起相机,跨上自行车准备走。
临行前他回头问了一句:“林老板,如果这篇报道登出来,有人效仿你们的做法,你会担心被抄吗?”
林烨站在原地,风吹动他衣角。
他看着远处正在加固支架的工人,说:“不怕被人学,就怕没人敢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