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怀安回国的计划,在周薇的精心筹备下,悄无声息地启动了。没有惊动任何媒体,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架私人飞机降落在郊区某个不对外开放的小型机场。苏晴抱着刚满三岁、粉雕玉琢的沈怀安,在数名便衣安保人员的严密护卫下,踏上暌违数年的国土。
孩子被直接送往一处早已安排好的、安保级别极高的独栋别墅。这里环境清幽,配套设施完善,并且毗邻一所只接收特定背景子女的、管理极其严格的国际幼儿园。苏晴和孩子的一切外出活动,都必须提前报备,并有安保人员随行。
(苏晴看着窗外熟悉的城市景象,内心百感交集:回来了…终于回来了。这一次,不再是依附于谁的菟丝花,而是为了怀安…也为了我自己,开始新的生活。)
林晚晚没有立刻去见他们。她需要观察,也需要让苏晴和孩子先适应环境。她通过周薇和安保团队的每日报告,了解着那边的情况。报告显示,沈怀安似乎对环境适应良好,对中文表现出浓厚兴趣;苏晴则异常配合所有安排,甚至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外出,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陪伴孩子和自学育儿知识上。
(林晚晚看着报告上沈怀安抱着绘本笑眯眯的照片,内心泛起一丝罕见的柔软:这孩子…眼神很干净。只要他健康成长,不卷入过去的恩怨,沈家或许真能有个不一样的未来。)
然而,这种平静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萤火”遇坎:科学与伦理的考验
“萤火素”的一期临床试验按计划启动,首批志愿者入组。然而,科学探索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在试验进行到中期时,研究团队观察到了一个新的、未曾预料到的现象——少数受试者在认知功能出现显着改善的同时,伴随着一种轻微的、短暂的“情感钝化”副作用。表现为对某些强烈情绪(如极度悲伤或狂喜)的反应阈值暂时性升高。
(首席科学家在紧急会议上汇报:林总,现象很轻微,且是可逆的。从药理学角度看,这可能与‘萤火素’在修复特定神经环路时,暂时性影响了相邻的情绪调节通路有关。但这确实是我们临床前模型未能完全预测到的。)
(伦理委员会代表提出严肃关切:我们必须评估这种‘情感钝化’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潜在影响。虽然认知改善是主要目标,但任何可能影响‘人性体验’的副作用,都必须极其慎重对待。)
这个消息,给原本高歌猛进的“萤火”项目蒙上了一层阴影。竞争对手和某些境外媒体立刻捕捉到了风声,开始隐晦地炒作“神奇药物的代价”、“科技干预人性的风险”等话题。
(某境外生物伦理学者在专栏中写道:…中国公司急于推出革命性药物,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伦理考量?这种对大脑的直接干预,边界在哪里?)
(奥丁资本残余势力暗中推波助澜:机会来了!抓住这个伦理小辫子,足够让他们喝一壶!)
林晚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是暂停试验,深入排查风险?还是顶着舆论压力,继续推进?
(林晚晚内心:不能慌。科学问题必须用科学态度解决。任何新药研发都可能遇到意外情况,关键是如何应对。)
她召开了项目核心团队和外部顾问联席会议,做出了果断决策:
1. 透明化处理:主动、及时地向监管部门和参与试验的志愿者及家属,通报这一新发现,充分告知潜在风险和获益。
2. 深入研究:立刻抽调精锐力量,成立专项小组,全力攻关“情感钝化”现象的机理,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如调整剂量、联合用药等)。
3. 试验调整:在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志愿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对后续试验方案进行微调,增加更精细的情绪评估量表,密切监测这一指标。
4. 舆论引导:通过权威专家和合作医疗机构,客观、科学地向公众解释这一现象,强调其轻微性、可逆性,以及相较于认知改善的巨大获益,争取理解和支持。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科学精神。”林晚晚在会议上的总结,稳定了军心。
无声的暗流:来自过去的阴影
就在林晚晚全力应对“萤火素”的临床挑战时,周薇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
“晚晚姐,我们监测到,最近有一股不明的资金,正在暗中吸纳‘数海科技’在二级市场暴跌后残余的、极其分散的股份。操作非常隐蔽,通过数十个看似无关的账户进行,但溯源分析显示,其最终流向,与一个注册在维京群岛的空壳公司有关。而这家空壳公司…曾经与魏昌明的妻弟有过间接的资金往来。”
(周薇语气严峻:虽然魏昌明倒台,他妻弟也受到查处,但很难说没有漏网之鱼。他们收购‘数海’这些垃圾股想干什么?‘数海’现在除了一个空壳和一些债务,几乎一无所有。)
林晚晚眉头紧锁。(林晚晚内心:魏昌明的残余势力?他们想利用‘数海’这个壳做什么?是针对我,还是另有所图?)
她指示周薇:“继续深挖那个维京群岛公司的背景,查清实际控制人。同时,密切关注‘数海科技’的任何动向,特别是其董事会成员和高管的变更情况。”
她隐隐觉得,这看似不起眼的资本操作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的阴谋。那些隐藏在阴影里的敌人,并未因魏昌明的倒台而彻底消失,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在等待时机。
初见与试探
在沈怀安回国一周后,林晚晚决定亲自去见一见这个孩子。
她选择了一个周末的下午,没有提前通知,只带了周薇,来到了那处别墅。车子驶入庭院时,正好看到苏晴陪着沈怀安在草地上玩一个皮球。孩子咯咯笑着,迈着小短腿追逐皮球,阳光洒在他柔软的发梢上。
看到林晚晚下车,苏晴立刻紧张地站直了身体,下意识地想将孩子护在身后。沈怀安也停下脚步,抱着皮球,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又带着一丝怯意地看着这个突然出现的、气质清冷的陌生阿姨。
(苏晴内心:她来了…她会不会不喜欢怀安?)
(沈怀安内心:这个阿姨好看,但是有点怕怕…)
林晚晚放缓了脚步,脸上努力露出一丝不算熟练的、尽可能温和的笑容,蹲下身,与孩子平视。
“你叫怀安,对吗?”她的声音放得很轻。
沈怀安眨了眨眼睛,没有回答,反而举起手中的皮球,小声问:“阿姨,要玩球吗?”
这一刻,林晚晚冰冷的心湖,仿佛被这孩子纯真的举动轻轻触碰了一下。她伸出手,没有去接球,而是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发,动作有些生疏,却带着一种奇异的温柔。
“阿姨今天不玩球。”她看着孩子的眼睛,“在这里,开心吗?”
沈怀安用力地点了点头,奶声奶气地说:“开心!有妈妈,有王阿姨(保姆),还有大狗狗(安保人员带的防暴犬,孩子以为是宠物)!”
看着孩子毫无阴霾的笑容,林晚晚心中最后一丝因沈默而起的芥蒂,也悄然消散。孩子是无辜的。
(林晚晚内心:就这样吧。给他一个平静快乐的童年,让他远离那些肮脏的过去。)
她没有久留,简单询问了苏晴和孩子的生活情况,叮嘱了几句注意安全的话,便起身离开。临走时,她回头看了一眼,沈怀安正被苏晴抱在怀里,朝着她挥动小手。
这一次短暂的会面,平静无波,却仿佛是一个象征性的仪式——象征着林晚晚正式接纳了这个流淌着沈家血脉的孩子,也象征着她与那段充满纠葛的过去,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解与切割。
然而,稚子的归来带来了片刻的温情,但“萤火素”面临的科学伦理挑战,以及资本市场上那无声的暗流,都预示着新的风暴正在酝酿。林晚晚知道,短暂的宁静之下,是更加错综复杂的棋局。她转身投入车流,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前方的路,依然需要她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