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预想的有些不太一样,这些黑色金属碎片的原主人似乎也是一起袭击事件的受害者?”白牧辰摸着下巴,若有所思地说道:“他们是被这些菌丝怪物打爆了空间站或者飞船,然后菌丝怪物又搭乘着这些飞散出来的残骸碎片撞上了我们的远行号?”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整个事件的情况就变得有些微妙起来了。
这意味着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事件中,除了远行号星舰和那些诡异的菌丝怪物之外,可能还存在着一个身份未明的“第三方”势力。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颗即将成为远行号临时停靠点的流浪行星,它究竟是属于哪一方的势力范围?
是那些诡异莫测的菌丝怪物的“巢穴”?还是那些能够冶炼出这种高性能黝黑色合金的未知文明的“母星”或“殖民地”?
对于白牧辰提出的这个疑问,启明星给出了一个相对谨慎的肯定答复:“您提出的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
“菌丝怪物与黑色金属碎片的冶炼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例如,菌丝怪物本身就是这个未知文明在研究或制造某种生物兵器时意外失控的产物。”
猜测有很多,就是缺少可以实锤的证据。
白牧辰只能继续在实验室内的分析工作。
但可惜的是,仅凭现有的这些残骸碎片和远行号上搭载的分析设备,已经很难从中获取到更多具有决定性价值的信息。
白牧辰目前无法准确地判断出这批黝黑色合金具体是在什么时间被冶炼出来的,也无法通过其材料特性来锁定其可能存在的具体时间范围。
这种合金材料本身虽然具备较高的强度和相对较轻的质量,但其整体性能也并没有达到某种超乎想象的“黑科技”或“魔法”的程度。
对于已经掌握了一系列尖端凝聚态材料科技的人类文明而言,这种黝黑色合金的吸引力并不算太大。
根据白牧辰目前从数据库那里了解到的信息。
这个宇宙,或者说这个未来时间点的人类文明,其材料科技树已经迈入了一个足以引发颠覆性变革的质变门槛。
未来注定是各种基于先进凝聚态物理理论进行设计、制造的新型功能材料的天下。
至于那些传统的、以金属元素为主要成分的普通合金材料——
“这个,已经不需要了!”白牧辰模仿着某位长期素食但不吃黄瓜角色的语气,在心中默默地玩梗。
嗯?什么鬼?
就在这时,正在实验室内专心致志地操作着分析仪器的白牧辰忽然回忆起一段信息。
来自于另一位白牧辰,她负责在启明星的主数据库中翻找和研究远行号星舰具体来历,以及相关地球历史资料。
而自己刚刚发现的东西实在是有些超乎想象。
“这也太离谱了吧?”
让我们将时间倒回数十分钟以前。
还是星舰内部原来那个房间内,白牧辰正利用着自己作为领航员的权限,在启明星AI的协助下仔细翻阅着主数据库中储存的浩如烟海的资料。
她想要找到更多关于这艘名为“远行号”的星舰,以及关于她自己——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关于自己这具克隆身体的相关信息。
启明星曾明确表示,作为领航员,白牧辰拥有查阅和调取远行号主数据库中所有信息的最高权限。
这句话是真是假,白牧辰目前还无从验证。
毕竟,如果启明星真的想要刻意封锁或隐藏某些特定的机密资料不让她查阅,以自己目前对这艘星舰和其信息系统的了解程度恐怕也根本无从察觉。
但至少在她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权限范围之内,白牧辰已经成功地获取到了关于远行号星舰的建造背景、设计目的。
以及它为何会以现在这种近乎“无人驾驶”的状态航行在宇宙深空之中的根本原因。
而这一切都得从29年前,也就是公元2027年的地球说起。
根据数据库中记载的历史资料显示,彼时的中国西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一轮的城市地铁线路扩建工程。
众所周知,西安作为一座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都,其地下埋藏着数量极其庞大、年代各异的古代墓葬和历史遗迹。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开这些已经探明的古墓群,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在未来可能遭遇的突发灾难下的整体防护能力。
当地政府在规划新的地铁线路时决定将隧道挖掘的深度大幅增加,并计划在地铁网络的基础上同步建设一个规模宏大的超深层地下人防工程体系。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施工队按照规划,小心翼翼地向着地底深处掘进时,一铲子下去——
并没有如同以往那般,又双叒叕地挖到哪个朝代的皇亲国戚或者达官显贵的豪华古墓。
而是直接从深层岩土之中,挖出来了一艘坠毁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数十万年以前的、体型巨大的外星文明星舰残骸!
得,这下子西安的地铁是又又又又没办法按原计划修下去了。
当时的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憋笑.jpg。
“这运气也太好了吧?!”阅读历史资料到这里的白牧辰,忍不住在心中发出了由衷的吐槽:“神特么修个地铁居然能直接从地底下挖出来一艘外星飞船啊!这合理吗?这不河狸吧!”
正如所有科幻作品中的经典桥段一般,这艘意外发掘出来的外星星舰残骸,为正处于科技发展瓶颈期的人类文明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爆炸式的科技大跃进。
通过对外星飞船残骸中那些远超当时人类认知水平的先进技术进行艰苦卓绝的逆向工程研究。
在短短数年之内,人类便接连攻克了一系列曾经被认为是遥不可及的尖端科技难关。
可控核聚变能源技术实现了商业化应用,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
基于聚变能源的核脉冲推进引擎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得大规模、高效率的太空航行成为了可能。
通用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成功,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在信息处理、科学计算、以及复杂系统模拟等领域的能力。
以先进凝聚态物理理论为基础的新型功能材料层出不穷,为各种尖端装备的制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人造子宫、生物体克隆、以及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的成熟,更是让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在这些爆炸性增长的科技力量的推动下,人类文明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豪迈姿态,大步迈入了波澜壮阔的太空探索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