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必须在跃迁环带中才能正常启动的超空间引擎不同,动量倍增器对使用环境的要求要宽松得多。
无论是恒星引力井的深处,还是无垠的宇宙深空,它都能够正常地启动和工作。
这意味着,从理论上来说,白牧辰现在就可以将动量倍增器技术整合到远行号上,从而大幅度缩短剩余的航行时间。
但这个诱人的想法,很快便被另一位负责全局战略规划的白牧辰以理性的分析所否决。
“不太行。”她的想法通过心智云端传来:“远行号是一个有着28万白……”
啊,不对!
“是个高度精密耦合的复杂整体,在航行途中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结构改造和能源线路重构,潜在的风险太大了。”
“有一说一,确实。”另一位白牧辰赞同地补充道:“我还有十二年就能抵达半人马座a星A,对于我来说这点时间根本不算什么,没必要太急。”
念头相互传递,白牧辰很快达成共识:“这项技术可以作为我们抵达目的地之后新一代星舰的核心技术储备,我们不赶那十多年时间。”
对动量倍增器的初步研究告一段落后,白牧辰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超空间三件套”的最后一位成员——超空间散热器上。
与前两者庞大而厚重的体积相比,超空间散热器的原型机显得小巧而精致。
那是一堆巴掌大小矩形薄片,由发丝那么纤细的金属丝线编织而成,花纹繁美得看起来像艺术作品。
此刻散热片正安静地连接在一截实验用的热量交换管道上。
这项技术的来源同样是缇杨奇。
琉安人发现这种巨型太空生物能够在太空中进行高强度活动而不会出现过热现象,其奥秘就在于其帽状头部下,一种能够与超空间进行热量交换的特殊生物组织。
超空间散热器的工作原理与前两个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金属薄片在通电后同样会产生复杂磁场。
能够像一只无形的手,将流经交换管道的废弃热量“抓住”然后直接“抛入”到超空间或虚境之中,从而实现一种近乎无视常规热力学定律的高效散热。
这种散热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完全不需要将散热设备像传统散热鳍片那样暴露在飞船外部。
它可以被安全地部署在舰体内部,与核心设备紧密贴合,极大地提升了飞船的结构强度和战场生存能力。
与动量倍增器一样,超空间散热器也能在任何环境下使用,而且其维持运行所需的能耗相对较低。
测试过程开始,白牧辰正用一台高精度的热成像仪对其中一块正在进行观察。
在热成像仪的特殊视野之中,一股代表着高热的亮红色能量流在接触到金属板的瞬间便凭空消失,仿佛被一个看不见的微型黑洞所吞噬。
而那块金属板本身的温度则始终保持着与周围环境一致。
“气晕热力学家的玩意。”
数日之后,β环的某个大型工程实验室内。
这里不同于w-08仓库的安静,空气中充斥着各种设备运行时发出的低沉嗡鸣,以及白牧辰们进行各种操作时发出的指令声与按键声声。
一位负责数据汇总与分析的白牧辰正在进行最后的工作。
屏幕上,复杂的数据流与三维模型交替闪烁,将过去数日对超空间三件套的体检结果直观地呈现了出来。
结论清晰而明确。
击碎了白牧辰现在就研究超空间的期望。
结果和最开始一眼看出来的差不多,只是各种作为证据的细节更加丰富严谨。
三套源自外太空生物的神秘装置都在新宇宙环境下被成功唤醒,但只有超空间散热器与动量倍增器可以使用。
超空间引擎的核心功能模块依然处于环境条件不符合的待机状态。
它仅仅是从彻底的死物,变成了通了电但无法运行的机器。
从咸鱼变成了翻了身咸鱼。
想要真正把它们的投入实际应用……
等十二年后再说吧,等到远行号抵达半人马座a星A并进入其恒星系内“跃迁环带”就可以了。
研究超空间跳跃本身是做不到了。
因此白牧辰只是成立了一个由数十位身体组成的小型研究小组,任务是在接下来的十二年里对现有采集到的非正常运行数据进行长期的理论分析。
看看能不能再一堆看似无意义的乱码中找到规律,发现一些有用的蛛丝马迹,为十二年后真正的大规模研究打下些许基础。
如今白牧辰绝大部分的科研资源与人力,依旧集中在对人类文明自身科技树的消化吸收,以及远行号的内部发展上面。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这才是最稳妥的前进方式。
关于超空间三件套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
舰内的气氛并没有因此变得沉闷,反而更加热闹起来。
这种氛围的源头是即将到来的第一届“我爱发明”大会。
白牧辰临时起意想要整的活动,目的是展览一下自己这些年搞出来的奇奇怪怪发明。
你问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
这就说来话长了。
随着过去十几年对人类科技知识的疯狂学习和积累,白牧辰终究是必不可免的陷入了困境当中。
她的脑海中储存着堪称浩如烟海,分门别类的理论知识。
但这些知识仍有大部分如同一个个孤立的岛屿,虽然每一座都无比详实和精确,但彼此之间却缺少有效的桥梁来连接。
白牧辰可以轻易地回忆起材料科学中某种合金的精确配方,也能背诵出流体力学中复杂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但当她需要将这两种知识结合起来,去设计一个能够在特定流体环境中稳定运行的机械部件时,往往会感到一种力不从心的知行不一。
为了打破这种由学科壁垒造成的认知隔阂,白牧辰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
有多妙呢?
大概有妙蛙种子吃妙脆角那么妙。
总之白牧辰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以跨学科领域为导向,进行命题式的发明创造!
实际操作是,白牧辰通过设计和制造各种稀奇古怪,不强求实用价值,但技术上却极其复杂的发明。
强迫自己进行多学科知识的深度整合,锻炼跨学科的灵活思考模式。
以此培养相关的思维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