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星际文明,白牧辰手中那些尖端设备的生产早已离不开纳米材料的支撑。
哪怕只是很少一部分。
因此,搭建起一套完整的纳米材料产业链便成了白牧辰下一阶段的核心任务目标。
于是一个星际工业文明的生产力全力发动。
无数专用的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全面启动,它们吞下从p7运来的各类基础材料,再吐出各种标准的工业零件。
整个母港如同一头苏醒的钢铁巨兽,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我增殖。
随着基础工业体系的完善,天工系统已经不再承担大规模的生产任务。
它回归了其高精度工作台的本职,专门负责生产那些产量需求不大,但结构极其精密复杂的尖端设备或核心零件。
以此来合理利用其宝贵的产能,避免空闲下来造成浪费。
有了完备产业链的支持,源自热聚变反应堪称无尽的能源,纳米材料产业链的构建速度一点不慢。
经过为期七个月的大建设后,太空工业母港中多了一座充满了未来科技感的全新厂区。
白牧辰的一个身体正在巡视这里,她脚步最终停在了一扇巨大的气密门前。
门上方的电子铭牌上显示着的此地的名字——纳米材料产业中心。
不过白牧辰更喜欢把这玩意叫做纳米锻炉。
气密门无声地滑开,后面是一个与传统工厂截然不同的世界。
这里没有火焰与轰鸣,只有绝对洁净与超级安静。
整个空间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超净实验室。
虽然名字中带有“锻”和“炉”两个字,但纳米锻炉既不锻造也不是炉子,与传统意义上充满火焰与力量的锻造车间毫无关系。
它是一个集超净室、物理气相沉积腔、原子级操控与实时监测于一体的,代表着白牧辰精密制造最高水平的尖端工业系统。
其核心是一个内壁光滑如镜的巨大圆柱形金属腔室——超高真空主腔室。
其内部的真空度可以达到10?13 torr甚至更高。
这意味着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内只有寥寥数个气体分子在进行着无规则的热运动。
如此极端的真空环境,是为了确保纳米材料在生长过程中不受任何杂质原子的“污染”,达到绝对的纯净。
在主腔室的上方如同莲蓬头般排列着无数精密的喷头,这是原子源阵列。
每一种化学元素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原子源,如电子束蒸发源、等离子体源等。
它们能将高纯度的原材料,如碳棒、硅锭等,精准地分解为单个原子,并以精确控制的通量,像“原子墨水”一样喷射入主腔室当中。
而在腔室的中心则是一个由无数精密机械臂和平台构成的核心装置,名为基板操纵台。
它是用于安放和操控一种名为“催化生长基板”的特殊平台,具有亚原子级的定位精度,可以对基板进行移动、旋转、倾斜,并精确控制其温度。
除此之外,在腔室的内壁上还集成了名为“原位表征系统”的各种高精度的探头和传感器。
包括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
它们是锻炉的眼睛,可以实时观察到正在生长的纳米材料的原子级结构,确保每一层都按照蓝图的规划完美生长,并随时在发生错误时进行微调修正。
白牧辰来到一个单独的样品展示室。
一只机械臂从无尘存储柜中取出一块巴掌大小,闪烁着奇特光泽的薄板。
光有纳米锻炉这个车间还不够,要制造纳米材料还需要最关键的蓝图和模具。
也就是是催化生长基板,catalytic Growth Substrate,简称cGS。
它并非是一块普通的平板。
其表面通过顶级的纳米光刻技术雕刻出了原子尺度的周期性势能陷阱阵列。
这些陷阱的几何形状、深度和排布方式,共同构成了一张三维的势能地貌图。
它就像一张为原子量身定制的地形图。
当原材料原子被喷射到cGS表面时,它们会像水珠在荷叶上滚动一样四处迁移。
最终会滑落到势能最低的陷阱中,并被牢牢地固定下来。
cGS本身不参与任何化学反应。
它只提供一个模板,强行规定了原子应该站在哪里,以及如何与邻近的原子握手形成化学键。
当一层所有的势陷都被原子填满后,第一层原子级的完美晶格便形成了。
而这一层又会成为下一层生长的新模板。
通过不断重复地喷射原材料原子,纳米材料就会像3d打印一样一层一层地生长起来,最终形成宏观尺寸的块体。
白牧辰走到一个正在运行的纳米锻炉观察窗前。
内部一块cGS基板上正缓缓生长着一层肉眼不可见的物质。
只能通过屏幕上的数据才能看出其生长速度。
制造纳米材料的能量成本与传统冶金相比其实并不高,甚至可能更低一点点。
真正的成本在于时间,以及其它方面。
原子层沉积的速度极其缓慢,制造一立方米的纳米材料,根据目标产物的不同,可能需要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此外整个过程对环境和控制精度的要求极高,任何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导致晶格缺陷,进而前功尽弃。
白牧辰看着观察窗内那块正在缓慢生长的纳米材料,这是建木系统等设施中被大量使用的常温超导材料。
通用名称是——墨烯-硼烯超晶格,俗称是织光体。
白牧辰看着屏幕上平稳跳动的数据,以及原子探针显微镜实时传回的,那几乎没有任何瑕疵的完美晶格图像,满意地点了点头。
“生长速率稳定,缺陷率在可控范围内,一切正常。”
只要这批常温超导材料的产能稳定下来,太空船坞的核心电磁框架就能开始大规模铺设了。
就在这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
另一个白牧辰走了过来,她身上穿着一件一尘不染的白色研究服,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让她整个人的气质都显得更加知性与严谨。
她走到观察窗前,看了一眼屏幕上的产能数据,轻轻地摇了摇头。
“这点生产力可不太够,除了舰队,后续建造电感蜂巢这个巨型结构对织光体材料的需求量是天文数字。”她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目光扫过眼前这几座刚刚建成的纳米锻炉:“所以还得着手扩大生产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