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群离开了,但这片死寂的星域并未因此回归宁静。
量天尺级科研舰的生物实验室内,研究工作仍在继续。
一个身穿白大褂的白牧辰身体正专注地看着面前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两种太空生物极其复杂的内部三维解剖构造图。
这些数据都是先前由流光截击机在肢解残骸时,通过高精度扫描实时构建的。
她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将缇杨奇的结构模型层层剥离,最终将画面定格在了一根如同电缆般粗壮的特化神经索上。
这并非单一的神经,而是由无数更细微的神经纤维,而是一种用类似编织结绳的方式缠绕而成的,极其复杂的三维结构。
与此同时,另一个正在分析变形虫力场器官的白牧辰身体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那个奇特器官的核心同样是由一种特殊细胞组织构成,构造极其复杂的导线网络。
“有第一手的研究材料就是好。”一个白牧辰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忍不住感慨道:“这可比琉安文明数据库里那点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资料详细太多了。”
另一个身体点了点头,确认了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只要向这些特殊的物理结构通入生物电流,就能复现对应的物理现象,原理可以后探究,先把结构复现出来再说。”
两个月后,材料工程实验室内。
白牧辰看着眼前两个刚刚制造完成的实验装置,它们的核心都使用了现成的织光体超导纳米材料,以极高精度完美复刻了那两种复杂的线结构造。
但两者还是有极其明显的差异。
太空变形虫和缇杨奇体内的原始结构杂乱无章,白牧辰制造的则不然,但两者的核心拓扑结构是不变的。
通过量子计算机的优化,白牧辰在保留核心拓扑结构的前提下将它们的外形设计得更具工业美感。
一个呈现为规整的线圈球体,另一个则是扁平的圆盘。
球状线圈装置被放置在真空实验舱内,随着电流的注入和微量异星天然气的填充,一束不稳定的半透明淡绿色光束从装置中心射出。
放置在光束末端的探测器显示,其表面的气体分子正被持续摄取,同时热量与电荷也被成功扰动。
能量虹吸器复现成功。
接着是另一个圆盘状装置的测试。
通电并注入异星天然气后,一个朦胧的蓝白色球状能量场在装置周围形成。
一个白牧辰身体缓缓走上前,伸出手指小心翼翼地触碰了一下能量场的边缘。
没有危险。
她随即缓缓将整只手伸了进去,一种如同被流动的静电包裹的奇特温暖触感传来。
玩了一会,白牧辰抽出手转而握紧成拳,然后用尽全力狠狠地挥向能量球!
拳头在接触球体表面的瞬间被一股无形的坚韧力量稳稳挡下。
与此同时,装置的超导线圈上瞬间涌现出大量的蓝色电弧,在温度传感器中,就连周边的空气温度也因此升高了些许。
白牧辰看着被挡住的拳头,平静地说出了它的名字:“能量护盾。”
根据海索斯隐修会和格莉默提供的资料,太空生物用来强化自身的微弱力场,正是两大文明圈能量护盾技术的生物学原型,这在相关领域的学者中并非秘密。
“摸着其他人过河的感觉就是舒服。”一个白牧辰身体看着实验结果,忍不住嘿嘿一笑。
另一个身体靠在控制台旁也赞同的补充:“科研最难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确定问题是否可解以及哪条路能解,大多数科研投入都耗费在证伪和探索死路上。”
失败乃成功之母。
知道“目标一定存在”且“路径明确”的科学家是无敌的。
结合两大文明圈的公开知识库,白牧辰的科技攀升速度简直是开了挂,许多难题都不是难题。
“廉价的超空间引擎,廉价的能量护盾技术,廉价的常规引擎强化器,超级好用的散热器……这个所谓的超空间......是为了把这里变成太空歌剧而量身定做的嘛?”白牧辰又忍不住怀疑这背后的一切。
将这些基于相同原理的技术归为同一谱系,白牧辰为它们起了一个全新的名字——电涌现拓扑线结技术,简称电涌线结。
电,指导线中流动的电流,是此类技术产品的主要驱动能源。
涌现,是白牧辰猜测的这种影响的来源,从复杂的磁场或者电流网络中涌现。
拓扑,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原理,物理效应源于导线网络的拓扑结构。
线结,则是说明了此类设备的主要构造,由导线打成的结。
虽然同属电涌线结技术,但能量护盾的复杂度远远高于超空间引擎。
超空间引擎是固定结构,傻瓜式操作,你只管输入足够的能量就好。
而能量护盾的强度、形状、范围都可以自由调节。
这意味着能量护盾的电涌线结必须是一个可变的动态网络。
而能够承载和动态改变复杂电流网络的最完美载体便是——神经系统。
“缇杨奇的部分神经系统演化为了承载电涌线结的特化结构,从理论上说,智慧生命的大脑也可以……所以,这也是灵能的原理?脑神经中的特定电流构造耦合了超空间,产生了种种物理现象?”
尝试用自己的反灵能特性验证,白牧辰盯着近在咫尺的设备许久。
并没有失效。
“真不是灵能?超空间和虚境到底什么关系,不对......”白牧辰忽然想到了关键一点:“那为什么芯片里那么复杂的电流网络没有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芯片的拓扑结构不对应任何可涌现的效应吗?”
白牧辰摇了摇头,这些都只是没有根据的猜测。
打开一个备忘录将这个灵感记录下来,然后将注意力转回到眼下更重要的能量护盾技术研发工作中。
生命无时无刻不在运用电磁力,但电磁学理论却是近代才出现的。
科学的目标是发展技术,因而不必为了所谓的真理急于一时,只要能用就行。
这才是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