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穿越者,郑森深知历史上南明灭亡的结局:
弘光帝当年不顾兵力空虚,强行派遣史可法北伐,最终导致扬州城破,十万百姓殉城。
隆武帝在福建孤立无援,被清军俘虏后绝食而亡,这样的悲剧绝不能在大夏重演。
他也渴望趁胜追击,改变历史轨迹,收复失地,让汉人不再受鞑子的欺压。
可他也清楚,将领们说的都是实话,容不得他忽视。
兵力不足、粮草短缺、士兵疲惫、后方空虚,甚至连铸造火铳的铜料都要从江南旧庙里拆铜像来凑。
这些现实制约如同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强行北伐只会让弟兄们白白送死。
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大夏政权也会陷入危机,届时别说北上,恐怕连江南都保不住。
郑森的思绪飘到了那些战死的弟兄身上:陈明遇守江阴时,身中数箭仍紧握钢刀作战。
王允成在淮安城头被炮弹炸断手臂,却依旧死守阵地。
还有刘泽清、刘体纯、李元胤、杨耿……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具为抗清事业倒下的尸体。
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如今的胜利,若自己因为急于求成,让更多弟兄送命,既对不起江阴城中殉国的百姓。
也对不起衣襟上绣着“反清复明”的士兵,更对不起所有信任他的百姓。
郑森深吸一口气,目光缓缓扫过帐内的将领,看到他们脸上满是恳切——甘辉的甲胄上还沾着泥土,陈永华的手仍按在摊开的文书上,李过的旧甲袖口露出磨损的棉絮。
他们没有一人为了私利,全是为了大夏的存续、为了抗清大业。
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无奈,却也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诸位将军的意思,朕明白了。北伐之事,暂且搁置。”
郑森心里清楚,这并非退缩,而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北上——待江南局势稳定、士兵训练成熟、粮草储备充足。
他必定会带着弟兄们踏过淮河,让大夏的旗帜插遍中原的每一座城池。
随后,郑森开始部署淮河防线的防御体系,对阎应元说:“阎应元,朕任命你为淮安总兵,全面统领淮安防务,同时在淮安城外修筑三座炮台,增派两千精兵驻守。”
他补充道:“此外,还需从周边乡勇中挑选熟悉水性的人,编练水哨负责巡河,防止清军从水路偷袭。”
他又对李过、高一功说:“李过、高一功,你们率大顺军驻守涟水,在涟水城外挖三道陷马坑,防备徐州方向的清军南下,与淮安形成犄角之势。”
他强调:“一旦清军来犯,两地可互相驰援。”
他对施福、阎可立说:“施福、阎可立,你们驻守运河沿线,每十里设置一个哨卡,每个哨卡配备两门小炮。”
他接着说:“既要保障粮道安全,也要巡查淮河上下游,防止清军趁夜偷渡。”
他对甘辉、陈永华说:“甘辉、陈永华,你们随朕返回南京,一方面处理朝政、安抚百姓、整顿军备。”
他补充道:“另一方面派人联络浙江、福建的义军,先稳住南方的局面。”
郑森顿了顿,又特意对陈永华补充道:“陈永华,你回去后立刻拟定休养生息的章程。”
他解释道:“这些章程的核心目的,是为明年的北伐打下坚实基础——要让无地农民有粮种可种,让新兵有足够战力,让士兵们都有趁手的兵器。”
他强调:“绝不能再让弟兄们拿着断刀、扛着空铳去作战。”
他明确章程第一点:“第一,开垦荒地,将清军遗留的土地分给无地农民,免除三年赋税,每户再发放半石种子,让百姓能安心种地。”
他补充道:“确保明年有足够的粮食可征收。”
他明确章程第二点:“第二,扩编新兵,从江南、江西等地招募青壮,实行‘老兵带新兵’的模式,每个老兵带领五个新兵。”
他补充道:“系统教授列阵、放铳、拼刀的技巧,争取明年春天练出五万精兵,同时从新兵中挑选身手好的,编练一支骑兵小队。”
他明确章程第三点:“第三,整顿军械,扩大红衣炮和火铳的生产规模,在南京的军械局再增加三百名工匠。”
他补充道:“收集民间的废铜废铁用来铸炮,确保每个士兵都有趁手的兵器,每个营都能配备十门小炮。”
陈永华听完,立刻起身躬身领命:“臣遵令!定即刻着手拟定章程,明日一早便呈交陛下过目。”
他补充道:“同时派人前往苏州、杭州,催促调运铁料与工匠,确保军械生产不受影响。”
将领们听到郑森的部署和决定,脸上的凝重之色终于散去,都松了口气,齐声应道:“臣等遵令!”
郑森刚把返回南京的事宜安排妥当,还没来得及动身,亲兵正在收拾他的行李。
行李不过是几件换洗衣物、一卷泛黄的舆图,还有那把随他征战多年的腰刀,刀鞘上的划痕记录着无数场恶战。
帐外突然传来亲兵急促的脚步声,那声音慌乱得几乎是连滚带爬。
亲兵冲进帐时,手里攥着两封染尘的急报,信封上盖着鲜红的“十万火急”朱印。
他脸色惨白,慌张得像是见了鬼,急忙禀报:“陛下!施琅将军从安庆发来急报,陈鼎将军也从南昌送了急报来,都是十万火急!”
他补充道:“送信的骑兵跑死了两匹马,刚到营门口就晕过去了!”
郑森心里猛地一紧,一股不祥的预感瞬间涌上心头,他几步上前,一把抓过急报。
他先拆开施琅那封,信纸皱巴巴的,上面的字迹潦草得几乎认不清,显然是仓促写就。
纸页边缘还沾着几点暗红的血迹,信里写着:“武昌勒克德浑率三万清军,携二十门红衣炮,对九江发起猛攻。”
信里接着说:“九江守将赵虎率五千士兵固守,已撑了三日,城墙多处被轰塌,士兵伤亡过半,粮草只剩两日的量。”
信里恳请道:“恳请陛下速派援兵,晚一步九江必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