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养心殿里,郑森把西南送来的奏报扔在案上。
他指尖刚触到奏报边缘,便已猜到里面会写些什么。
林察的撤兵早在他预料之中,孙可望在昆明的动作,也没跳出他对这位大西军将领的判断。
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声响。
每一下敲击,都像是在敲碎孙可望试图构建的“正统”假象。
郑森心里对局势的盘算,正随着这声响逐渐清晰。
奏报里写着林察撤兵的经过,还有孙可望在昆明软禁永历、开科取士的消息。
那些字句落在纸上,却像映出了孙可望的野心与短视。
他以为抓了永历就能借到“正统”的名头,却没看清滇黔的士绅根本不会真心归附一个流寇出身的将领。
他越看,嘴角的嘲讽越明显。
这份嘲讽里,藏着郑森对对手的了然。
孙可望只看到了“正统”的好处,却没看到背后盘根错节的矛盾。
孙可望这步棋,看似走了“正统”的捷径,实则暗藏危机。
郑森清楚,滇黔的士绅世代扎根当地,对大西军本就有戒心。
大西军旧部里,李定国等人也早对孙可望独揽权力不满,这些都是迟早会爆发的隐患。
“陛下,孙可望这是想借永历的‘正统’名头,拉拢滇黔的士绅,再慢慢壮大势力,跟咱们分庭抗礼啊。”
陈永华站在一旁,语气凝重。
他跟着郑森多年,不仅知道郑森在意“统一”,更清楚孙可望一旦在西南站稳脚跟,会让大夏两面受敌。
北边要防清廷,南边又多了个割据势力。
他跟郑森多年,知道郑森最在意的就是“统一”,孙可望这一手,无疑是在给大夏的统一大业添堵。
陈永华甚至已经想到了后续。
若是孙可望真的拉拢到部分士绅,大夏要想平定西南,就得付出更大的兵力和粮草代价。
“分庭抗礼?他还没那个本事。”
郑森拿起奏报,指着上面“孙可望缺文臣,欲开科取士”的字句。
他的指尖在“缺文臣”三个字上停顿,眼里闪过一丝了然。
这三个字,恰恰暴露了孙可望的致命短板。
你看,他缺文臣,说明滇黔的士绅还没完全信任他。
郑森知道,那些士绅要么是明朝旧臣,要么是当地望族,宁愿闲居在家,也不愿给一个“陕西来的流寇将领”当差。
那些人祖祖辈辈在云南扎根,哪会轻易服一个“陕西来的流寇将领”。
他们心里念着明朝的旧恩,嘴上不说,心里却把孙可望当成了篡权的乱臣。
开科取士不过是孙可望一厢情愿的热闹。
他要开科取士,说明他知道自己的短板。
郑森太清楚这种短板的致命性。
没有懂治理的文臣,就算占了地盘,也收不上税、管不好百姓,军队的粮草迟早会断。
大西军能打仗,却不懂治理地方,连收税都得靠抢。
之前在四川时,大西军就是靠劫掠维持,现在到了滇黔,想改头换面却没门路。
开科取士不过是病急乱投医。
“可他忘了,永历身边的那些文官,全是只会内斗的蛀虫。”
郑森的指尖在“永历”二字上划过。
他对永历身边的那群文官早有耳闻。
要么是只会空谈的腐儒,要么是想借永历谋私利的小人,根本帮不了孙可望。
要么劝他送永历回广西,博个“忠臣”名声。
要么跟他争权,想把大西军的兵权分走,根本帮不了他。
那些文官心里,只有自己的名声和权力,哪会管孙可望能不能在西南立足。
郑森想起历史上的孙可望,忍不住在心里叹气。
他知道,历史上的孙可望就是因为急功近利,跟李定国反目,最后投靠清廷落得个身死名裂的下场。
现在的孙可望,正一步步朝着同样的方向走。
当年孙可望就是因为跟李定国争权,又想逼永历封他为“秦王”,最后众叛亲离,投降了清廷,落得个身死名裂的下场。
那段往事,郑森记得清清楚楚,也正因如此,他更确定孙可望成不了气候。
现在孙可望虽然提前控制了永历,可骨子里的短视和急躁,还是没改。
他急于巩固权力,却没意识到,软禁永历只会让士绅更反感。
跟李定国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深。
他甚至没察觉,大西军旧部和滇黔士绅早就互相提防。
就等着一个火星子引爆矛盾。
郑森能看到的这些隐患,孙可望却视而不见,还以为自己握着“正统”的筹码,就能高枕无忧。
“西南多山,咱们现在要是强行讨伐,粮草运输太困难了。”
郑森站起身,走到墙边的地图前,手指点在广西和湖南的交界处。
他的目光掠过地图上的山川河流,心里已经算出了粮草运输的成本。
翻山越岭的损耗,比在平原作战要多一倍还不止。
从桂林到昆明,全程都是山地,光翻一座苗岭,就要损耗三成粮草。
郑森清楚,大夏的粮草主要靠江南供应,从江南运到桂林已经不易。
再往昆明运,中途的损耗会让大军难以为继。
运十石粮到前线,路上就要耗掉五石,太不划算。
他不仅算着粮草的账,还想着士兵的状态。
西南的瘴气对北方来的士兵来说,比敌人的刀剑更可怕。
而且士兵水土不服,上次林察的大军里,有三成士兵染了瘴气,有的连刀都握不住,战斗力大打折扣。
郑森还记得林察送来的军报里写着,不少士兵染病后,连行军都要靠同伴搀扶。
这样的军队根本没法打硬仗。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锐利:“传旨,命张煌言出任广西、湖南总督,驻桂林,统领两省军政。”
郑森选张煌言,是因为他知道张煌言不仅会打仗,还擅长安抚民心。
广西刚平定,需要这样的人来稳住局面。
他的任务有三个:第一,加固桂林的防线,在桂林城外修三座堡垒,挖深护城河,把漓江水引到护城河里,防止孙可望从广西偷袭。
郑森算过,桂林是西南的门户,守住桂林,就能挡住孙可望向东扩张的路。
也能保护湖南的粮仓。
第二,安抚广西的百姓,尤其是刚平定的桂北地区。
郑森知道,桂北的苗、瑶百姓之前受够了战乱,只要给他们安稳的生活,他们就会站在大夏这边。
这比派多少士兵都管用。
免除今年的粮税,还让商部牵头,在桂林开个药材市场,让苗、瑶百姓能拿山货换粮食,争取民心。
他甚至想到了细节。
药材市场可以让大夏的商人跟百姓公平交易,既让百姓得实惠,也能让商部赚些钱补贴军饷。
第三,盯着云贵的动向,尤其是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关系,一旦他们起了内讧,立刻上报南京。
郑森等着看孙可望和李定国反目的那一天。
到时候,大夏不用费多少力气,就能收了西南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