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早春的夜晚,寒意还未褪尽,厂外平房的窗棂上凝结着一层薄薄的冰花。煤油灯的光晕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林建军和苏岚相对而坐,中间的木桌上摊着一张泛黄的图纸——正是系统奖励的“防冲击安全屋设计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承重墙的位置和通风管道的走向。
“这里得再加一道暗门。”林建军用铅笔在图纸边缘画了个小方框,“万一主入口被堵死,从地窖的通风口能通到后面的菜窖,再挖条半米宽的通道,就能绕到巷子里。”他的指尖划过图纸上的尺寸标注,“深度要够,至少三米,能防冲击波。”
苏岚凑近了些,煤油灯的光映在她脸上,睫毛投下淡淡的阴影。她手里拿着一把剪刀,正在将林建军手抄的技术笔记剪成小块,仔细地塞进一本《毛主席语录》的书脊里——这是系统奖励的“资料隐蔽术”,书页中间挖空,刚好能放下折叠的图纸,封面看起来与普通语录本毫无区别。
“通道的土怎么办?”苏岚问,声音轻得像羽毛,“挖出来的土运出去太惹眼,堆在院里又会被怀疑。”
“混在煤渣里。”林建军指着墙角的煤堆,“每天往外运一点,拌在煤灰里倒到厂外的废料堆,谁也看不出来。”他顿了顿,看着妻子冻得发红的指尖,把自己的手套摘下来给她戴上,“明天我请半天假,先把地窖的基础打好,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够结实。”
苏岚点点头,继续往语录本书脊里塞纸块。那些纸上是林建军加密后的“导弹零件加工参数”,被写成了“蒸馒头的火候控制”“腌咸菜的盐水比例”,只有他们两人知道,“碱面三钱”其实是“公差0.3毫米”,“酱油半斤”代表“硬度hRc50”。这是系统新解锁的“生活伪装加密法”,连专业审查人员也未必能识破。
“卫国的课本都处理好了?”林建军忽然问,目光投向里屋——六岁的林卫国已经睡熟,小脸上还带着浅浅的笑意,怀里抱着个用黏土捏的齿轮模型。
“嗯,”苏岚放下剪刀,从桌下拖出个木箱,“语文书里夹着机床结构图,数学课本的例题被我改成了齿轮传动的计算,连图画课的空白页都画满了简易机械原理。”她打开箱盖,里面整齐码放着十几本“伪装课本”,“就算被翻出来,也只会当是孩子瞎涂乱画的。”
林建军看着那些被精心改造的课本,心里一阵暖流。苏岚总能想到他想不到的细节——上个月系统提示“未成年人是政治审查的薄弱环节”,她就立刻着手把技术资料藏进儿子的课本,既隐蔽又安全。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轻响,带着一丝柔和的波动:
【检测到“家庭应急协作”状态,夫妻默契度达90%,触发“危机共振”防护:当一方遭遇风险时,另一方可获得30%的预警缓冲时间。】
【奖励“应急医疗包”(简易版):包含止血粉、磺胺类药片及防感染草药配方,适配特殊时期医疗资源匮乏的场景。】
林建军在心里默记下草药配方,对苏岚说:“明天我去趟中药铺,按这个方子抓点药,万一将来有个磕碰,能应急。”他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几颗用油纸包好的药丸,“这是厂里医务室老周给的,说是能预防痢疾,你收着。”
苏岚接过布包,小心地放进木箱的夹层里。箱子里除了伪装课本,还藏着三样东西:用防水油布裹着的金银细软(以备不时之需)、写着“亲戚地址”的纸条(其实是三线战友的联络方式)、还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工兵铲——挖安全屋通道用的。
“我今天去街道领粮本,听见王主任跟人说,‘运动’很快就要在厂里铺开了。”苏岚的声音压得更低,“许大茂在街道开了个‘学习班’,天天有人去告厂里的‘黑状’,听说已经有人把你的名字报上去了,说你‘只专不红,里通外国’。”
林建军的手指在安全屋图纸上顿了顿,铅笔尖在纸上洇出个小黑点。“意料之中。”他平静地说,“张厂长昨天找我,说已经把我的名字从‘技术骨干保护名单’的显要位置挪到了中间,还加了条备注——‘可安排至后勤维修组,暂避风头’。”
“去后勤?”苏岚有些担心,“那你的技术……”
“技术在心里,不在岗位上。”林建军笑了笑,拿起桌上的一个旧收音机,熟练地拆开外壳,“你看,这收音机坏了,我把里面的线圈拆下来,能做发报机的核心部件;把电容改造一下,就是简易的爆破装置定时器。技术这东西,藏得住。”他指着电路板上的焊点,“就像咱们的约定,记在心里,比写在纸上安全。”
苏岚看着他专注的侧脸,忽然伸手抚过他眼角的细纹——这几年的操劳,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了些,却也多了种历经风雨的沉稳。“我今天整理东西,翻出了你刚进厂时穿的那件工装。”她轻声说,“那时候你总说,要造出咱们自己的精密机床,让国家不用再看外国人的脸色。”
“会实现的。”林建军把收音机重新装好,拧开开关,里面传来断断续续的广播声,“只是需要点时间。这阵子可能会很难,但熬过去就好了。”他握住苏岚的手,掌心的老茧摩挲着她的指腹,“万一……我是说万一,真出了什么事,你别等我,带着卫国和资料先走,去四川找张厂长的老战友,他会安排你们。”
苏岚的眼圈瞬间红了,却用力摇了摇头:“要走一起走,要留一起留。你忘了刚结婚时说的?‘一家人,拆不散’。”她从脖子上摘下个小小的银锁,里面嵌着一张三个人的合影——林建军穿着工装,她抱着襁褓中的卫国,背景是轧钢厂的烟囱,“这锁我戴了六年,从来没摘过,将来也不会摘。”
林建军看着银锁里的照片,喉咙有些发紧。他知道苏岚的性子,看似温和,实则比谁都执拗。在三线时,系统曾提示“苏岚的‘家庭忠诚度’属性为98(满值100)”,当时他只当是数据,此刻才真正体会到这数字背后的重量。
“好,一起走,一起留。”他重重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把小巧的铜钥匙,放在桌上,“这是保密档案室老李那儿的备用钥匙,他在山里的防空洞存了咱们最重要的资料。万一家里的备份被搜走,就去那儿取。记住,洞口有棵歪脖子松树,树下埋着块刻着‘军’字的石头,钥匙就藏在石头底下。”
苏岚把钥匙串在银锁的链子上,贴身戴好,冰凉的金属贴着胸口,却让她觉得无比踏实。“我明天去给卫国做件新棉袄,夹层里缝个口袋,把这钥匙放进去。孩子小,不容易被搜身。”她忽然笑了,“你说咱们现在这样,像不像电影里的地下党?”
“比地下党还难。”林建军也笑了,“他们有组织掩护,咱们只能靠自己。但咱们有比他们更宝贵的东西——技术,还有希望。”他指着里屋,“卫国今天还问我,‘爸爸,为什么星星在白天不出来?’我告诉他,‘不是不出来,是被太阳的光挡住了,到了晚上,照样亮得很。’”
苏岚懂他的意思。眼下的黑暗再浓重,也挡不住星星的光芒。那些藏在课本里的图纸,埋在菜窖下的通道,记在心里的约定,还有卫国眼里的光,都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希望。
【叮!】
系统的提示音带着罕见的温情:
【“家庭约定”达成,触发“信念强化”效果:在极端困境下,家庭成员的心理韧性提升30%,负面情绪影响降低。】
【奖励“简易净水装置”图纸:可利用煤渣、沙子、木炭自制过滤器,应对可能的水源污染。】
林建军把净水装置图纸默记下来,对苏岚说:“明天咱们找些玻璃瓶和沙子,按这个法子做两个过滤器,藏在安全屋的通风口里,有备无患。”
煤油灯渐渐暗了下去,灯芯结了层黑炭。林建军添了点煤油,火苗重新窜起,照亮了两人眼底的坚定。他们开始收拾桌上的东西,图纸被折成巴掌大的小块,塞进床板的暗格里;加密的笔记被小心地收进语录本;工具箱里的扳手和凿子被清点好,放在随手能拿到的地方。
“记住,”林建军最后叮嘱,声音低沉而清晰,“不管听到什么谣言,不管谁来盘问,就说‘我男人是搞技术的,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的事我不懂’。少辩解,少争执,沉默有时候比什么都管用。”
“我记住了。”苏岚点头,“你在厂里也要当心,少说话,多干活,别跟人起冲突。许大茂那种人,不值得跟他置气。”她顿了顿,补充道,“我把你的军工奖状都藏进了烟囱的夹层里,用锡纸包着,不怕火也不怕潮。等将来平反了,再拿出来给卫国看,告诉他爸爸是个英雄。”
林建军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眼眶发热。他从未觉得自己是英雄,只是在做该做的事——守着技术,守着家,守着心里那点不灭的光。
夜已深,巷子里传来联防队员换岗的脚步声。林建军吹灭煤油灯,和苏岚并肩站在窗前,看着外面沉沉的夜色。远处的工厂方向,几盏路灯还亮着,像黑夜里的航标。
“会好起来的。”苏岚轻声说,像是在对林建军说,也像是在对自己说。
“会的。”林建军握紧她的手,“咱们得活着看到那一天。”
这是他们的约定,不需要白纸黑字,却比任何契约都牢固。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这份约定是他们对抗黑暗的铠甲,是守护希望的火种,是支撑彼此走过漫长黑夜的星光。
窗外的风渐渐停了,冰花在玻璃上映出细碎的光。屋里的人静静伫立,心中的约定像种子一样埋进土里,只待来日,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