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松阁的书房里,灯还亮着。
陈其庸听完林野有些激动甚至语无伦次的讲述,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赞赏。他没有立刻评价这个想法的好坏,而是像往常一样,开始提问。
“想法不错。但你怎么把那些零散的需求‘整合’起来?一家一家去问?效率太低。”
“你怎么定价?比邮局便宜?比私人捎带贵?怎么保证你的价格有竞争力又能赚钱?”
“你打算覆盖哪些区域?需要多少人手?怎么调度?货物安全怎么保障?丢失损坏怎么赔偿?”
“最重要的是,你怎么让那些小商户相信你一个新开的、名不见经传的小货栈,而不是选择他们熟悉的方式?”
一连串的问题,像冰水一样浇在林野头上,让他发热的脑子稍微冷静了一些。但他没有退缩,反而被激起了更强的斗志。他开始结合自己这些天学到的粗浅知识和在码头货栈的实际经验,努力思考答案。
“整合……可以印些简单的单子,写明我们能送的范围、大概的价格和承诺的时间,让兄弟们分片区去派发,同时收集需求。”
“定价……需要仔细算算。我们的优势应该是比邮局快,比私人捎带可靠。价格可以定在两者之间,或者按距离和重量细分……”
“区域先从南城和相邻的两个区开始,慢慢扩展。人手……我们现在人不多,可以固定几条线路,每天定时收发。安全……我们可以设计个简单的收据凭证,明确责任……”
“信任……一开始可能很难。我们可以先找一两家熟悉的、有这方面需求的小店,免费或者低价试送几次,用速度和可靠来建立口碑……”
他一边说,一边在脑子里飞快地盘算,有些想法还很粗糙,甚至异想天开,但总算是个开始的框架。
陈其庸静静地听着,不时微微点头。等到林野说完,他才缓缓开口:“思路有了雏形。但做生意,尤其是这种整合零散需求的生意,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信誉,二是效率。信誉需要时间和一件件小事累积;效率,则需要清晰的流程和严格的执行。”
他站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薄薄的、封面泛黄的小册子,递给林野。“这是我早年游历南方时,看到的一些小商号的管理办法,虽然粗浅,但或许对你有启发。里面有些关于单据流转、人员分工的记述。”
林野如获至宝,双手接过那本小册子,感觉分量比那本《资治通鉴》还重。
“给你三天时间。”陈其庸看着他,“把你刚才说的这些,整理成一个更详细的章程。包括具体的运作方式、人员安排、成本核算、可能的收入和风险。做得像样点,拿来给我看。”
“是!”林野用力点头,感觉浑身充满了干劲。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几乎不眠不休。白天在货栈处理日常事务,一有空就拉着强子等人讨论细节,了解各个区域的情况,估算距离和时间。晚上就窝在那间小办公室里,就着昏暗的灯光,用还显稚嫩的笔迹,在纸上写写画画。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地上铺满了写满数字和草图的纸。
强子等人看着林野魔怔的样子,虽然不明白具体要干什么,但都被他的专注感染,默默地承担了更多的体力活,不去打扰他。
三天后,林野带着一份写得密密麻麻、涂改了无数遍,甚至沾着油污和墨渍的“章程”,再次来到了听松阁。
陈其庸仔细地看着那份粗糙却充满诚意的计划书,看了很久。最后,他放下纸张,看着眼前眼窝深陷、胡子拉碴却目光炯炯的青年。
“可以试试。”他给出了四个字的评价。
林野悬着的心,终于落回了肚子里,一股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涌了上来。
“但是,”陈其庸话锋一转,“启动资金,需要你自己想办法。我可以再借你一部分,但不够。你需要说服那些小商户,愿意预付一部分运费,或者找到其他筹资的办法。这是对你能力的第一次真正考验。”
林野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我明白。”
从听松阁出来,林野看着手中那份凝聚了他心血的计划书,感觉它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一张纸,这是四海货栈,或许也是他林野和兄弟们,未来要走的路。
一个名为“四海速运”的雏形,在这个夜晚,悄然孕育。前路依然艰难,充满了未知的挑战,但这一次,林野感觉自己不再是盲目地摸索,而是握着地图和罗盘,尽管地图粗糙,罗盘稚嫩,但方向,已然在望。
潜龙在渊,终于开始尝试着,按照自己规划的路线,搅动身边的水流。
好的,这是第二卷第13至第16章的内容。